搜索
周廷发的头像

周廷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7
分享

灰笼

  

散文

作者:周廷发

 

家乡天比较寒冷,与北方的严寒不同。北方的冷只是外面的冷,而在重庆的老家,屋内比室外更为阴冷。因为重庆这个地方没有像北方那样家家户户安装了暖气设备。为了应对极寒的天气,人们采取了一种古老的、特殊的取暖方式——灰笼烤火取暖

灰笼的来历,据考证,相传两晋时期,南方山区一位姓周的大户人家的丫环,看到老爷冬天很冷,于是在家中地上生火取暖,柴火烧烬后,灰中火石久久不灭,丫环便用一个泥钵将灰装上,钵内的灰一半天都有温度。后来人们就将这种方式演变成了灰笼。

所谓的灰笼,是由竹子编织而成的篮子,篮子内放有一个陶壦或铝盆,盆中点燃火焰,人们围绕着灰笼取暖。在农村,稍微富裕一些的家庭会给灰笼增加一个手柄,方便携带,笼中装满刚烧过的热灰或火石;而在城里,家家户户都有火盆。所谓火盆,即用木头或铁搭建的一个方形架子,架子中放置直径五六十公分的平底锅,锅中燃烧着木碳或钢碳。这种碳火无烟,火焰红红,整个屋子都暖烘烘的,烤起来更舒适。而在农村,人们则较为简单粗糙的搭建起灰笼,只要能保持火焰旺盛,取暖目的就达到了。寒冷的冬天里,人们围绕着灰笼,一边烤火,一边谈笑风生,无论是乡村中的生活趣事,还是城市中的奇闻异事,都在灰笼边缘慢慢展开。

然而,偶尔也会有些老人,用手拎着一个小小的灰笼,在村里到处晃荡。有一次,周必问大爸拿着灰笼,嘴里叼着一根汉烟,在集市上走着,突然他的袖子着了火,火苗瞬间燃起来。他急忙将灰笼扔在地上,脱下上衣扑灭火苗,动作迅捷而果断,令人赞叹。大伙看到这一幕,纷纷发笑,笑声回荡在空气中。把火扑来后,周必问大爸又把地上的灰笼捡了起来,狠狠地在地上砸了几下,一边砸一边说:给老子还不听话,给我作对,看你是活久了呀。接着又是拎起灰笼“哐”的一声,砸在了地上。结果灰笼中的陶壦,碎成了一小堆瓦砾。看热闹的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

也有因烤火不慎,酿成事故的。小时候我们村里的汪二嫂,就是因为烤灰笼不注意,结果是引发了火灾,将整栋房子烧毁了。那火焰烧红了整个天空,村里的人们都纷纷跑去灭火。我也在凛冽的寒风中,跟大人们跑去看热闹。幸运的是汪二嫂从家里跑了出来,要不,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烤灰笼还是很有趣的。有时,孩子们灰笼烤红薯,一边享受温暖,一边品味着美食。小时候我们家兄妹几个都喜欢烤灰笼,因为只要有了灰笼,这一天就不会太冷。有一次我从家里的柜子里,抓来一把胡豆,扔在灰笼中,不一会胡豆就会咝咝炸响,个别胡豆“嘣”一声,炸得灰尘飞扬,甚至还有火星飞出,稍不注意会烫着身体。偶尔也有个别小伙伴被嘣得满脸是灰,一副大花脸。这时几个孩子会哈哈大笑,庆幸自己没有被伤着。大约五分钟后,胡豆基本上都熟了,为了能捡到更多的胡豆,我把灰笼里的灰,全部倒了出来,然后我和弟弟蹲在地上,在灰里挑、找。等到胡豆吃完,两人手都黝黑,两张小脸也挂上了灰尘,嘴唇黑得像涂了墨一样。看着对方,互相哈哈大笑。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甘蔗砍成一节一节,放到灰笼上烤,等甘蔗温暖了后再吃。因为冬天吃甘蔗特别凉,烤暖和了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当然,只要是凉的东西,都可以放到灰笼上去烤。这也许就是现在烧烤的前身吧。

寒冷的冬天,烤火的灰笼不仅带来了温暖,更是人们心灵的交流之地。那里聚集着友善与亲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战胜严冬的精神。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在寒冷的冬季,重庆人都用心灵之火温暖彼此

    灰笼伴我渡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虽然现在烤灰笼的人少了,多数人都用取暖器、热水袋取暖;但灰笼带给我的美好回忆,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