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节。
那年,去东北办事,返程时,十五的那天赶在了北方这个最大的城市。到达沈阳时,正是太阳落山时分,横竖是赶不到家了,只好就近找了个旅社宿下。同伴们也因离家时久,都为十五夜不能和家人团聚而遗憾,大家伙闷闷不乐地上街买了些月饼、葡萄、西瓜、酒和一些熟食,等到月亮升上中天的时候,发番感叹,只好来个“举杯邀明月”了。
沈阳这地方月亮上来的早,太阳刚沉入西山的一霎那功夫,浩淼的夜空,就悬起了一轮明镜般的圆月,白晰的柔光刷清了万里苍穹,亿万大大小小的星斗便失去了光泽,只有几颗特别顽强的星星在碧蓝的天幕上闪烁。这个时候,一切的一切,都沐浴在幽静的银白色的月色中。
我和同伴打开了酒盖,吃着月饼,我的心早已飞向了千里之外的那个四合头小院……
按照家乡的乡俗,除了春节,农历八月十五,就算个大节日了。为了这天的到来,刚刚进入农历八月,人们就得早早去熟食铺加工月饼,前几年,人们穷,也加工不了多少。如今,最少也地加工一袋面。十五那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早饭后,人们就提着篮子去菜市场买肉、买菜。平时人们花钱很小气,这天,票子却大把大把地往出甩。中午饭和大年初一一样,吃的是肉多菜少的饺子。若双亲健在,做儿女的还须买些月饼、苹果等去孝顺老人。到了晚上,更是隆重,在我们那里叫“供月”,就是人们用个大盘,里边盛满了月饼、葡萄、梨、苹果、香蕉等,等到月上中天的时候,摆在院里桌子上,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对于这个仪式,家乡人是颇为虔诚的。据一些上了岁数的人说。这日晚上,寂寞的嫦娥要下凡品尝供品,谁家的仪式最隆重,供品最丰富,就说明谁家的心最诚,她就会赐福谁家的。这个乡俗是从什么时候沿用的,我也没有考究过,只记得我懂事的时候,每年到了中秋节晚上,总要看到这一幕。以前很小的时候,每当月亮出来的时候,就常常缠着奶奶让她讲关于月亮的传说,等到成了家有了孩子,儿子又总是缠着我要我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惹人发笑的是,每逢讲完后,儿子总要指着圆圆的月亮,会穷追不舍地问:“那里也能住人吗?嫦娥她不嫌寂寞吗?”我逼急了,就会说:“问你妈去,”儿子立马就会跑到他妈妈前,又去缠他妈妈了,他妈妈总会说:“问你爸去”,我实在不忍心再让儿子跑来跑去了,只好翻遍书柜,找出这方面的资料,读给他听,他又会问:“神话是啥意思?”我说:“神话就是人们想象的东西……”儿子仍是不解,我只好对他说:“等你长大了,慢慢你就会明白了”。
儿子噘起了圆圆的小嘴,不理我了。
中秋之夜是多么难忘,那种全家过节的气氛是多么的有趣而又耐人寻味。
“你怎么了,是不是喝多了?”随着同伴一声问,我才发觉不知什么时候腮边竟滚下两行热泪。
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但对我来说,从来没有体验过离情,也就无从理解团聚的深刻含义。但是今夜,我是体验到了,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了,如今这阵,几千里之外的妻子在干什么?是不是又往大盘里盛各式各样的供品,是不是借供出默默让圆月捎去对丈夫的祝福;儿子在干什么?是不是又絮叨妻子问这问那,是不是在月光下缠着妈妈要爸爸。
窗外,仍是圆圆的一轮明月。
中秋之夜,你就蕴含着这般浓浓的思乡之情吗?怪不得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华章。
我一仰脖喝下一杯酒:“我有点想家了,”同伴们也可能受了我的感染,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放下了酒杯,一时间,气氛有点严抑。
还是我打破了这种沉闷的气氛:“走吧,我们出去走走”。
沈阳的夜景是美丽的。只见宽阔的马路上灯火阑珊,不尽辉煌,立地擎天大厦乳白色的玉体上,纷华靡丽的装饰灯在五彩缤纷地变幻着各种图案,水天焕彩,令人耳目一新。大厦前,掎裳连袂,履舄交错,人们走进大厦,如同走进一座座斑驳陆离的现代迷宫。商店,饭店的立体声喇叭里,正唱着各种悠扬的流行歌曲。一家又一家的商店里,吊灯、壁灯交相辉映,万顷琉璃,柜台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琳琳琅琅,丰丰盈盈,尤其是花样出新的各式中秋月瓶,竟使人舌挢不下。夜市上,小商贩们的叫买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同志,你吃点什么?喝点什么”的询问声,会使人感到沈阳人很会做买卖,男的都颇具阳刚之气,彬彬有礼,女的都有林下之风,音甜语柔,给人一种温馨如到家的感觉。徜徉街头,许多风度蹁跹、天生丽质的妙龄女子不时从身边擦肩而过,任那贴身的时装把姑娘们身上凸凹不平的部分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了中秋之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时此刻,我的心一阵阵如涨潮的大海,翻腾不已,面对这般良辰美景,我想,纵使嫦娥下凡,也会惊叹不已的。一直游到夜深人稀,胸中的闷气被一扫而光,还是觉得游意未尽,回到社,情不自禁,口占一首诗:
又到佳节月正中,
孰知异乡人也融。
今夜多少婵娟过,
秋思化作乐无穷。
山西静乐作协:张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