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宇故里忆君宇
峰岭底村,村子不大,地处山沟,但这里却走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高君宇。
故居座落在村东被称作“高家崖”的一条小沟中,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以砖砌窑洞为主,有窑房70余间,被称为“高家大院”。高家大院历经百年沧桑变化,已经失去了原貌,所有房窑大部份已砖凋瓦裂,有的已经坍塌损毁。1995年,为迎接高君宇诞辰100周年,经上级批准,正式立项修复高君宇故居,修复开放后的“高君宇故居”是原高家大院的中院,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院门上高悬挂着由彭真同志题写的“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木质牌匾。
高君宇,原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1896年10月20日出生于山西静乐县峰岭底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925年3月1日,“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正式开幕,高君宇以代表身份参加了大会。大会第三天,高君宇突发急性盲肠炎,住入北京协和医院。年仅30岁的他,经手术治疗无效,遂于3月5日在医院不幸逝世。
高君宇逝世后,北京共产党组织通过北京大学学生会,于3月29日上午9时,在北京大学三院旧址礼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后,遵其遗嘱,将遗体安葬于北京风景秀丽的陶然亭公园。高君宇生前女友石评梅在含痛之余,将高君宇自题在照片上的小诗,亲笔写在墓碑碑前:“如迅忽之彗星,如闪电之耀亮”。
似火花、似宝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理论家、共产主义动动的先驱,山西最早的共产党员、山西共产主义小组和山西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高君宇,从此与世长辞了。高君宇尽其毕生精力践行了共产主义思想,正如薄一波同志所说:“他的一生虽如‘闪电’之瞬逝,却划破黑夜长空;虽如彗星之短促,却留下永存业绩”。亦正如彭真同志所说的:“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正如刘子云为他所撰的挽联一样:“年少是风流,玉石俱焚长抱恨;满腔怀热血,旌旗化石有遗功”。
高君宇故居展览共分十一个部份:(1)英雄自古出少年;(2)五四运动的健将;(3)神州大地播火者;(4)中共早期领导人;(5)工人运动的领袖;(6)国共合作呕血者;(7)山西党团创建者;(8)情系周邓当“红娘”;(9)彗星迅忽年逝;(10)洁玉爱情万古朽;(11)故乡人民的业绩。
随着展室的出出进进,高君宇的事迹历历在目,我不禁为我党早期这位革命家惊鄂大地的业绩而激动,也不禁为这位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的早逝而扼腕长叹。但是在展室外,我和这里的老人一个个聊起来,他们讲述的一个个久远的故事,却鲜活得令人评然心动。
高君宇在当年返并期间,曾回到静乐县城,当时他的父亲高佩天在县城开设有磨坊。在县城,他让磨工们精心操办了一桌丰盛的菜肴,说是要宴请贵宾。菜肴摆上桌,磨工们问他:“贵宾在哪里?”高君宇回答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请大家伙儿呀!”磨工们疑惑不解。高君宇见状,便解释说:“贵宾就是在场的各位。没有你们,我哪有钱念书,哪能走南闯北闹革命?现在这世道太不公平了、太不合理了!劳动者反而不得食。我看将来这世道一定会改变,到时候‘谁劳动者谁得食’。”磨工们听后,非常感动。高兴地同高君宇坐在一起,美滋滋地吃起了丰盛的饭菜。
高君宇回到静乐不久,便被阎锡山的耳目侦知,于是,在高君宇故乡峰岭底村周围,经常有生人出没。为避特务跟踪,高君宇决定离开山西。临行前,他让父母准备了两千块银元,一床新被褥。父亲问他:“干什么用?”他回答说:“有急事!”于是,父亲派了一位老长工,牵着毛驴,驮着银元和被褥送他上路,前往太原。一上路,他便吩咐老长工将所带银元散发给沿途难民。老长工不解地问:“你不是说有要紧事有这些钱吗?怎么全给了人?”高君宇不慌不忙,很平静地说:“能够解脱全天下人的贫穷和苦难是顶要紧的事,咱把钱用在他们身上,就是要解他们的燃眉之急。”老长工明白了。
高君宇和老长工赴太原途中,曾借宿在一户老农家里。睡至半夜,听到一国婴儿哭声,而且一阵紧似一阵。起来询问,方知是隔壁一家刚刚生了婴儿。因为没有被褥母亲无乳,忍饥受凉而啼哭不止。高君宇听后心里十分沉痛,便叫老农夫将自己崭新的被褥和数枚银元送给了隔壁人家……
生活的细节,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含义,给人颇多暗示,这些并非波澜壮阔的往事细节,如同一枚枚散发出恒久光泽的钻石,镶嵌在这位老革命家的历史画卷上,给人以深刻启示。它们又如同一座座丰碑,反射出岁月的回响,给我们送来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山西静乐县作协:张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