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天柱的头像

张天柱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810/01
分享

佛国耕夫



——记五台山佛教文化传承人安建华

00三年山西文学院举办的首届高研班,人才济济,文星灿烂。讲课者高蹈独步是国内有名的作家教授,有北大教授谢菟,山大教授刘毓庆,有本省著名作家成一、韩石山、李锐、蒋韵、张锐峰、张发;学员怀瑾握玉汇集了山西各地

颇有成就的新老作家,忻州市有文联主席田昌安、作家王海英、铁建晓、张卫平、张天柱、安建华。

安建华是凭着卓越的创作成就被省作协指名进入高研班的,进高研班前,他系中国《炎黄文化》出社特约编审、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五台山研究会理事。

也许壮丽的生命之火在燃烧前必然伴有窒息的浓烟,建华在困苦颠踬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安建华出生在五台山脚下的麻岩村,父亲在“跌死圪狸湾死蛇”的大山中以侍弄土地为生,母亲是家庭妇女,家中罗掘俱穷,环睹萧然,难有容膝之安,一肉之味。其生存环境尤其“两难”,建华至今说起来仍然心有余悸。一难是“没路”:走在麻岩村的每块石头上,你都会感到后脑勺发麻,一脚不慎,随时都会有滑下深沟险涧去的危险,由于山高沟深,好些老太太自嫁到麻岩村就再没有下过山;二难是“没水”:由于山高,这里的人吃水比油贵,水的充分利用,在这里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百姓挑进家一担水,大都使用四遍:先淘米洗菜,再姑娘媳妇洗脸,再浆洗衣服,最后再倒在泔水缸里喂猪……锦衣玉食有时会造就酒囊饭袋,米珠薪桂却能砥劢人中佳骥,儿时,尽管他鹑衣百结,终年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但是,艰苦的生存环境却锻造了建华勤奋好学、嗜书如命的优良品质,家无二斗米的窘境却培育了建华耽思文墨,志寄汗青的冲天志向,小小年纪囊萤照书,口不绝吟,这一切都为建华日后启翅插上了富有想像力的翅羽,建华上学时,由于清苦竭蹶的生活,家无孔方,生活的重轭过早地套在他稚嫩的双肩,他就利用课余时间砍柴草换学费,换来纸笔涂鸦。入夜,他燃糠自照,手不释卷,攻读书籍;凌晨,他鸡鸣而醒,和晨风一起亲吻书页;就连星期天回家和父母侍弄庄稼,劳动间隙,他枯枝为笔,虚地为纸,将算术演算题写于田畴。建华下井时,由于才华出众,兀露圭角,上级部门慧眼独具,见他提笔能语次崛起,办个版报能落笔成珍,写个班组总结也能挥豪就范,就把他从地下八百米深处擢拔到案桌前办《矿工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其间,一篇篇反映井下工人的散文发表于《山西日报》副刊,由于作品卓尔不群,为人身正行端,后被忻州市煤管局领导“有胆识骏马、无私护良才”的伯乐看中,便一纸令下,调任忻州市煤管局办公室当秘书,在秘书岗位上,如鱼得水,建华奋击双棹,渴心大饮,由于有井下的生活经历,在文艺汇演中,果然秀出班行,写成十二集小戏《矿工的婚事》获得了优秀剧本奖,写出了歌词《我爱煤乡》获得了山西省职工文艺创作奖,为忻州市煤炭糸统赢得了殊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华能吃苦:挂职回到台怀镇后,住宅与办公地相距大约有二华里,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步行,问他为啥不骑自行车,他说:“哎,两步地还用骑车子了,咱走上不比他们骑自行车慢”。他个头不高,可能是从小担水背柴压力所致,但山间撵狐狸打狍子磨炼出的腿脚却非常人可比。故在当地有“神行太保”之誉;建华爱读书:建华古今中外经典藏书之多,他读老、读庄、读易、读兵、读佛、读史、读诗,文史哲无所不窥;建华能包容:建华的散文《走进五台山》自费出书后,火爆市场十余年,后被人盗版,有人抱不平,要求本人上告,他却淡然一笑:“有人盗咱的版,说明写的还可以,还有市场,能为家乡旅游文化添光彩,咱就满足了”;建华人实在:建华爱喝酒但不能多喝,充其量也只是个半斤的把式,头圆耳大,鼻正口方,俨然是条江湖汉子,可三两酒下肚,颜面就成红脸关公一般。酒喝多了只妨碍吃饭,但绝对不影响他出钱,只要兜里有钱,他总要抢到头里去买单。实际上他刚参加工作那会,连父母带老婆六口人全靠他用工资来养家糊口;建华懂感恩:建华非常珍生活,尽管癌症已经十余年,但他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感谢每一位理解支持我的人,包括寺庙的师父、乡里干部、政府领导,同僚知音”……每有闲暇,建华总要与他们促膝相谈,倾听心语,之后诉诸笔端,竟管几年来,工作调了又调,但丝毫没有疲惫他对台山情结追求的饥渴灵魂,没有减弱他的台山之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九八五年十月地委号召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建华认为这是天假其机,遂投袂而起,慨然报名,经组织批准回到家乡台怀镇任副镇长,三年到期不回机关,从台怀镇副镇长到任五台山景区文联副主席,一干就是三十年,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他所钟情和热爱的这片佛国圣土。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苦难是孕育杰出人物的学校,又是艺术家最好的导师,这段苦难的经历成了建华后半生挑战生活的基石,思索人生的基础,战胜困难的基柱。回望建华走过的旅程,不难发现,他的艺术成就与他青少年时代的困厄和艰难,有着一种宿命性的母体连带关糸,涓涓细流,积而有发,故土情结的酝酿,汇聚与储备,一旦闸门洞开,情感的雷电,必将会引发出建华一场接一场的艺术豪雨。

说建华是作家,不如说建华是台山作家更为确切。在他所写的几百万字的作品中,几乎全是写五台山的。他热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碑一砖、一花一虫、一庙一寺,一鸟一石,这些无时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编织着一个艺术的梦。

建华在散文集《走进五台山》的后记中写道:“我热爱五台山,热情地亲注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钟情于千万年来人们在山体上的件件杰作。年轻时,我就曾在这里生活,离开后不几年就又返回,前后相加整整三十个年头了——我已成了五台山的一员。我喜欢在夏日凉爽的台顶上仰望蓝天白云,于牛吼羊叫的情境中遐思;喜欢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季节里围在火炉旁与僧家品茶;尝罢莜面饭,喝口蘑菇汤,海侃神聊之间,就有了那一个个古老而又鲜活的故事,也许,这就是我的五台山情结”。

故土情结是人类诸多情感中的重要情愫,故土如同胎记,深嵌在每个人的肌肤上。五台山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世界遗产地,传承了八个朝代的古迹精华,历史上帝王将相屡有登临,名僧大德不断涌现,文化巨匠到此观景踏访,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词歌赋以及书画精品,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五台山博大精深的重要元素,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在建华的笔下是“山岚雾霭里偶遇亭台楼阁,紫气萦绕中但见佛寺庵院,3000年的道家滋养,2000年的文殊圣境,微微紫气常常演绎成仙乡佛境的浓浓神韵,山似卧佛居其中,佛象圣山自然生”。显通寺、菩萨顶、南山寺,显字崖,向为历代史学家和作家的探隐索颐的去处,建华倾尽一生,几乎耗尽全部双休日,到这些古文化宝地钩稽考究,有些名山禅寺,五个台的台顶,多是人迹罕至,车马不通,建华携带馒头咸菜,风尘徒步,涉崖越岭,有时山高路远,日难返回,他就常栖身于农家茅舍,寄宿于深山寂寺。炎夏,他拨开莽草寻找古碑,一字字抄录碑文;寒冬,他伫立在摩崖石前,任寒风侵骨而探精索微。耳濡目染的是寺庙僧侣的吟唱念诵,切身感受的是红墙内外的僧风民俗。每当实地采访回来,建华又在史海里徜徉。他从万签插架的典籍中条分缕析,从断墨残楮中辨识史料的来龙去脉。正是靠着这种积日计程的勤奋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他把脉管中真实的血的蒸气,源源不断地奉献给了读者。

建华献给读者的第一部书是散文集《走进五台山》,全书近30万字,这是一本导游性质的专著,它的出版,大大填补了五台山旅游书籍的空白,20008月初,它刚一投放市场,马上便受到游客和当地群众的欢迎,第一次印刷的书很快便售罄,不得已,作者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走进五台山》为何受到读者的如此青睐?究其原因,一是建华出生在五台山,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二是在语言的营运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语言是文字的连缀,这便是这本书语言的魅力所在。一般的导游书,其间每篇文章大都是以干巴巴的文字操作出来的说明文,而《走进五台山》则不然,建华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工作过,这里的人文景观对他来说是那样的熟稔而温馨,语言是那样的纯朴而漂亮,字里行间流溢着深深的情感和浓浓的才气。写作这部书用的全是散文的笔法,可读性很强,焉有不畅销之理。

建华献给观众的第一部电影是上下集的《中华情脉》,这是一部反映僧人爱国的传记片,是根据建华传记文学《圣忠和尚》真实经历为原型由作家田润喜而改编的,外景拍摄地均选在了五台山,影片以智慧法师70载传奇人生为主线,集中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变迁。影片记述了智慧法师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一个逃荒的孩子到成为五台山殊像寺的僧人的过程,特别是智慧法师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僧人的特殊身份为我地下党通风报信与敌人巧妙周旋、营救地下党的善举。日本投降后,智慧法师又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斗,在和平年代他又为两岸和平统一积极奔走呼号的感人事迹。为了把这部作品打造成精品,建华披挂上阵任总制片人,他对这部片子的要求是:导演是一流的,演员是一流的,化妆师是一流的。资金全部由他自筹。由于他要求严格,演员全部来自于北京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才情横溢,演员演技精湛,化妆师也不泛骥子龙雏,有这样的一个文武班子芝兰玉树,珠连壁玉,通力协作,影片摄制完成后,首先由内蒙古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好评如潮,紧接着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同期播出。有关专家看后说这是继反映僧人的电影《栖霞寺1937》、《五台山奇情》之后的又一部宏大力作。

《大山的呼唤》是写五台山的,《心灵的朝圣》是写五台山的,《圣忠和尚》是写五台山的,《佛缘广化》是写五台山的,《爱国僧人李祥斌》是写五台山的……那一部部散发着油墨香的书籍,以建华腾龙起风的才情和灵性飞扬的文彩,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地走出了五台山……

在建华雄心勃勃的写作计划中,有个“一寺一书”的创作大纲,建华说准备用一生来完成。五台山现有寺庙61座,攻苦食淡,目前建华已经完成了21座寺庙的创作,“一寺一书”,既全面展示了建华传承五台山文化之卓荦峥嵘的艺术成就,又充分验证了建华博雅熔邃的艺术识见,其笔力功力,其才气灵气,无不在“一寺一书”的佛教文化大散文联系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彰显。

在建华写五台山的文章中,有篇《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导游书,这是为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园而写的,25亿年的地壳运动,这里呈现出了隔山见盆地、遇水出奇观的自然气象,建华用了十二万字的篇幅,集科学性、叙事性、文学性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推介了五台山,他把台山划分了六个景区,写了发生在这个地质公园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华北高地的壮观景象,其流泉飞瀑,奇岩怪洞,苔藓斑驳的龙翻石,色彩斑谰的牛心石,硕大神奇的清凉石,巍然壮观的东台日出,神奇瑰丽的五台佛光,这种“天人合一”的名山圣境,粗犷与细腻,悠扬与临近,都在建华笔下写的灵机透发,镂金错彩。建华曾在文中写道:“走进五台山,破译地质迷宫,需要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那将是一个需要穿超25亿年生命演化历史隧道的神秘旅行”。后来这篇文章,建华又调动了他的艺术功力,浓墨重彩地进行了二度创作,以题为《五台山:穿越数亿年时空的奇迹》,文中华章叠现,精言荟萃。2015年刊发在忻市文联主办的《五台山》杂志上,分四期进行了登载。文章发表后,好评如潮,受到读者的普遍青睐。

癌症手术后,他多方奔走创办了五台山风景区惟一会刊《五台山文苑》,刊物创刊以来,集采、编、组稿、发行一人全程完成,其“立足本土,面向全国,以反映佛教文化为主旨,以旅游互动为目标,充分利用纸张的长效性,在网络时代挤占一席之地”的主旨,像块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了本外地作者50多人,壮大了开挖佛教文化的“作者群”。同时,还约全国、省、市著名作家为本刊撰文,如谢大光、余秋雨、张玉良、杨茂林、田昌安、彭图等,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极大地提高了刊物的知名度,刊物发行量最高时曾达3000多册,这本集“旅游文化、佛教文化、地域文化”的会刊,贯通古今,条分缕析地叙述了五台山前后数亿年、纵横几百里的天缘、地缘、人缘和风神脉息,成了把五台山推向世界的一张“大名片”。

在世界宗教中,论教义之深邃,构架之精致,卷帙之浩繁,佛教首屈一指。佛教对于中国古代艺术,举凡文学、绘画、建筑、舞蹈,都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传承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一场“马拉松”的文化苦旅,正如建华在散文《寻访梵仙洞》中所记载的那样:“我在洞口守候了好长一段时间,不顾严寒,不记得取暖,却默默的回望群山,砖雕还是那么高峻,岩层还是那样的五彩斑斓。只是初春阳光洒在久已冰封的大地上,将这山洞与山峰融进一种无比绚丽的境界里,满目都是格外的明静。站久了,我才懂得,人类把自身主动地与山体岩洞等自然物态融为一体,才能显示出什么叫博大,什么叫精深,我不敢妄谈佛教深层次的思想,但我却坚信,慈悲需要广阔的胸怀,仁德一定要有高山与岩洞般的深沉”……建华在散文《智者的抉择》开篇中写道:“兔年阳春,一场落雪过后,潮湿而清香的空气弥漫在佛国五台,按佛历记年,佛陀立世要比公元早五百四十四年,从印度到中国直至传入五台山,近二十年的时空隧道里,浸漫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气息。抬眼四望,皑皑白雪下覆盖着的五峰,一如银须鹤发的长老,禅坐着,是那样地安逸与恬静。哟,我踏着的这一片净土,仿佛是这金色世界的一处飘渺而空灵的所在。文殊菩萨演教的法音穿越时空,混和着暮鼓晨钟与经声佛号传入耳际。庄严凝重的“般若宗风”石刻之后,金界寺能海上师塔凌空矗立,我们行走在一处正在恢复的古刹间”……建华的语言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和丰盈的密度,似河水涌流,又如月色温柔,作者若没有长期的生活结累和苦行僧的跋涉,是绝难写出以上文字的。建华的散文《广化寺之夜》在《难忘五台山》全国性征文中获二等奖后,僧人阿旺金巴怀着激动的心情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八年前的一个深秋之夜,我与作家安建华先生在客堂相叙,并邀他参加了寺僧们的念诵参禅活动,就是这次短暂的广化之约,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完成了精美散文《广化之夜》,被载入山西省作协、忻州市文联举办的《难忘五台山》有奖征文,展卷品读,韵味悠长,将佛教文化与文学有机结合,更能产生对传统文化珍惜与研究的兴趣,许多读者反映,这样反映五台山的文学作品越多越好”。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以其渊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著称于世,在中外文化交融兼并的进程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又以显明的民族特征载入史册。多元文化交流辉映下的文殊信仰,成就了这里的特殊地位。每年六月十三至六月二十,古老的南山寺要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水陆法会。为了把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存入史册,建华于提前就进入庙院,和僧人同吃、同住,白天采访,晚上撑灯夜写,终于把佛教界的这一“盛典”付诸文字,记录在案:“大殿屋檐下悬挂着为众生祈福的横幅,身着金色袈裟的汇光法师,参加南山寺水陆法会的两序大众,在佛乐声与念诵声中拉开了法会的帷幕,汇光法师与大德居士走进殿堂,拜谒佛祖之后,依照法会程序进行祭堂洒净……所有念诵经典是在‘梁皇宝忏’的基础上,由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祭亡妻没水陆道场的‘眉山水陆’经卷,明代皇帝朱元璋金山禅寺水陆法会经卷,著名高僧莲池大师、仪润法师汇集之水陆经卷所组成。整个活动设置七个坛场,分别为内坛、大坛、华严坛、楞严坛、法华坛、诸经坛及净土坛。法会的意图是超度宇宙所有世界众生,普度六道众生的苦难,法雨普被,目霜滋润,超拔群蒙,消除业障,离苦得乐”;每年农历四月初三之夜,古老的殊像寺要举办一次“灯会”,这个融佛事活动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节日,也在建华的笔下展现出了《殊像之光》“农历四月初三的夜,开穹呈现出阴雨的气象,早已朝山祈福的男信女齐集殊像寺,在寺庙师父的精心指点下,摆放了各种图形与字体的灯烛。大智文殊殿前,跪祈愿者络绎不绝,大殿内庄严如法的念诵已经开始。纷沓而至的游客在山门前、大殿外合影念……‘大圆镜智’,是大清皇帝对文殊瑞像的礼赞。朝礼谒者选中四月初四祈福点灯,意为亲手点亮智慧灯,祈求文殊师利菩萨赐给更多的福气与灵气,最终达到福慧双增的目的”;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五台山罗喉寺举行嘛呢大法会,“天王殿前,旗幡飘拂,罗喉寺里,人流涌动。身着红色袈裟的喇嘛师父,按照法会的程序,迎请本寺德高望重的格西长老,步入大雄宝殿。长号海螺吹响了,葛贵带领僧乐队尊请大喇嘛上坐;装有嘛呢甘露丸的宝瓶置入坛城。怀着对观世音菩萨的虔诚礼敬心情,与会僧人开始持诵观音心咒六字真言”;那虔诚的诵经声,身为凡人的建华却听出了厚重的“和谐之声”……情感 ,是作家创作时的一种主要元素,没有情感,断然写不出绵绣华章。建华笔下含情,纸上纵毫,无论是写南山法会,还是写罗喉灯会,无论是写梵仙山四季,还是写广化之夜,都在建华的笔下是活灵活现,尤如工笔画一般,即使是写卧佛,也是寥寥几笔,便信手拈来,力透纸背,使所描写对象栩栩如生,一些优秀的小说也不过如此:“霞光中卧佛头顶螺旋发,睫毛修长,鼻梁端正,厚厚嘴唇,椭圆的脸膛,修长的脖颈,圆润的喉头,隆起的肚腹,显得刚健伟岸,其两臂伸直,置于腹部双手好似在做弥陀定印,两腿平伸,双脚踏上南山腰,极像一位慈祥而端庄的圣人”。

2015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摄制组来到五台山拍专题片,当地政府向摄制组推荐了这位五台山的“活化石”作导游,建华对此项工作乐此不疲,欣然接受,他认为这是中央电视台这个大平台宣传五台山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和摄制组不辞辛苦,圆满完顾了任务,受到了摄制组的好评。

在人生辉煌的征服中,包含着必然和偶然,命运总是把幸运的缰绳悄悄交给那些锲而不舍的跋涉者,如春蚕吐丝,若蚓耕坚泥,建华用心血终于铺就了艺术的丝绸之路,在台山的三十年,他在台山文化的挖崛和传播上,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出版专著、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6部,共计约有150多万字;主编《五台山文苑》会刊10年,累计发表约100万字;自任编剧、制作人制作电影上下集《中华情脉》1部;写了60多位“五好僧人”,约60多万字;向全国推介了6位名僧,在所有写僧人的文章中,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本焕、通原、寂度、请佛、素那达尔吉、藏明、正提、藏舟、隆慧僧等……在所写这些大师的文章中,他领悟诸位大师鲜活的灵性、独具的个性,写出了寂度的大安闲、大从容;写出了藏明的大洞彻、大慈悲;写出了正提的大宽容、大谐谑……

著名书画家、诗人沙舟先生来到五台山采风,听了建华的事迹和读了建华的作品后,不禁为这大山里走出的农家子弟的挚诚而感动,欣然赋诗《建华》:“家居麻岩幽深处,琴心剑胆铸肺腑。风刀霜剑多磨劢,山里娃娃能吃苦。从小立下报国愿,秉烛苦读十寒暑。苦尽甘来经成才,诚实干练文章著”。

建华在传承的路上,由于超负荷的付出,积劳成疾,患了癌症,疯狂的癌魔终于把他从岗位上击倒。2005年初春时节,建华当时正在写作长篇传记文学《爱国僧人李祥斌》,当写到一半的时候,肚子突然出现了一阵一阵的疼痛,一吃饭就吐,每写一个字,额头上都要渗出一层汗珠儿,面颊泛黄,浮肿,夜以继日的写作,以致建华的手臂疼得难以抬起,有时实在疼的历害的时候,建华就用枕头顶住肚子,忍着剧痛咬牙写完了后半部份。看着他难受的样子,家人让他停止写作,他说,现在有灵感,一鼓作气就写完了,若放下笔以后就很难完成了。厕上炉旁,手不释卷,寒宵炎午,笔不停挥,当他为这部作品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时,竟管身体极度疲惫,但是,他不顾身体不适,将初稿装进包里,背在身上,去庙里和主人翁进行了细节的逐一核对,当他把几十万字的作品一字一句念给大师听时,大师一边听,一边流下了热泪,对建华说:“你的作品能如此感动我,是因为你在用生命写”。听到大师对作品的如此评价后,建华心里如释重负,这才抽时间去医院做了个检查,肠镜显示的结果是直肠癌,建华迫不得已住进了医院……佛国树起了一位爱国僧侣,病床上躺着一名癌症患者。2005年二月初在北京做了直肠癌手术。化疗刚完就开始了他所挚爱和追求的艺术创作,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都是在手术后的十年间构思而写成的,当一部部作品随着铅字走向全国时,建华身体严重透支,眼窝深陷,雪染头顶,消瘦的身子几乎是皮包骨头,体重最瘦时曾下降到了只有90多斤……无疑,建华是在用血肉和生命在构筑一座神圣的殿堂。

忻州市有位资深作家去五台山旅游时,去家中探望建华,看到骨瘦如柴的建华,再看到写字台上一尺多厚的手写稿时,这位写了一辈子以“情”著称的作家,当场流出了热泪,对随行的人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建华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牛吃草挤出的是奶,蜂采花酿出的是蜜。山西省作协党组没有忘记这位为五台山文化事业“用生命写作的作家”,2005初夏,当省作协通知建华参加由作协组织的作家访问团去俄罗斯参观时,建华手术后才从医院刚出来,正在接受化疗的治疗,当家人把这一消息告訢建华时,建华忍着化疗的痛苦,吃力地半侧过身,睁开深陷的双目,泪洒前襟,面对着家人:“你……你们……给我……打个电话……一定要替我……谢谢省作协……”

在艰辛和付出中,建华找到了属于自己人生的快乐:“能在台山的历史髓道中穿行,尽情欣赏沿途那些不同寻常的风景,便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在建华所写的所有书法作品中,没有一幅内容是离开五台山的。

世界上的一切艺术,都是人类对天地大美的临摹和感悟。笔下有无灵性,是书匠和书家的分野,是作品低俗和高雅的界桩。建华写毛笔字的肇始,是从手术后开始的。他坚持10余年如一日临池不缀,将二王书贴千百次的观摩临习,从行楷入手,继而行草,之后又攻柳体颜体,将《心经》、《兰亭序》、《圣教序》当作长期学习的范本,并以大胆创作,兼容并蓄,不蹈故常,独出机杼,形成了自家的风格。

始于摹仿而不终于摹仿,仅把摹仿作为按照自己的意志锻造自成一格的艺术准备,当是所有书家的必经之路,建华出生于五台山的大山深处,自幼与这门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缘,其文化程度只有高中,但建华天性聪颖,参加工作后,只上过三年辽宁大学函授中文系。建华成才,全凭自学,在这一点上,要比那些出身朱门绣户的学子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几百倍的努力。建华刀口愈合后,除处理正常的业务外,建华在工作之余,对书法艺术的钟情,却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且入道愈深,书癖益甚。面对七色迷目、五音乱耳的当今世风,建华没有让时光的流水,流淌于纸牌的斜坡上、酒杯的深潭里,棋盘和舞池的围城里。白天他在办公室里勤勉操劳,处理业务。晚上躲进书房,伏案临池;早上六点起床,潜心书艺。每到全国各地出差,或者参加各种学术性的文化活动,他携回的不是当地的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而是买来的碑文、字贴和拓片。建华说:“只有进入书法,才能跳出书法”。“池水尽墨”始有张芝,“蕉叶成冢”方有智永。“各有灵苗各自探”,正是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磨杵成针的奋发,终使建华的书法艺术锥处囊中,脱颖而出,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二00九年九月,书法作品《心经》参加了由中国书协、忻州市委举办的千人写经书法大展,其作布局均衡,笔划凝重,过到了枯笔见骨、瘦硬通神的境界,被五台山风景区永久性收藏。这种殊荣一举奠定了建华在书法界的一席之地。他为台山“云居山庄”题匾,其字线条畅快,浑然古朴;为台山寺庙写字崖题字,其书朴拙清逸,苍劲有力。二00年八月,太原市文联、五台山风景区政府举办两地书法家作品展,他的参品入选大展,以“瑞像天然”、“乐观无敌”、“善行天下”等条幅布于展厅醒目位置,博得书家与参展者的高度赞赏,令观众惊叹,藏家垂爱。

笔耕墨耨,拓荒垦殖。建华熟知中国历代书法大家,早就通过一点一划、一撇一捺,将其情感与悟性在轻重长短、浓淡厚薄、方圆利钝、徐捷快速里挥洒得淋漓尽致。要想翻越这座大山,必须得以多种学养为支撑,形成自己的风格,力标自己的新路,否则他就是一个“克隆”别人的工匠,一个附着于乔木上的攀藤。储知方能求新,蓄理方可求变,正是这些广泛丰沛的文学功底和“走自己路”的创作精髓,源源作为建华滋茂书法艺术的营养,多年坚持在中锋行笔的过程中,摸索出中锋侧锋兼用的技巧,在书法作品中多次出现方字,以“身正、心正、笔正”的书法至理,写出了“精气神”,我们才从他的作品里读出了散发着创新的新颖气和雅韵的书卷气,窥见了其腕力与技巧。水滴石穿,才使得建华的书法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朴拙,和之以闲雅,并且幅幅不同,字字求变。一个“佛”字,从毛笔的走势到布局,一幅一个变,一幅一个样;一个“揽胜接福,赏景得智”的条幅,把五台山旅游文化“揽胜赏景”和佛教文化“接福得智”的内核,衔接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以线条写精神,这种境界的抵达,与其说是建华大胆尝试的结果,不如说是厚积薄发后的自在表述。建华对慕名上门求字者,总是慷慨挥毫,使来五台山旅游和朝拜的人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00年,建华经过五年的努力和奔波,他同当时书法界的耆宿、声气相投的侪辈、才华初展的俊彦,共张艺帜,联袂组建了五台山风景区书法家协会,由本人兼任副主席和秘书长,负责处理协会的一切正常业务,五年发展了会员50余人,书协成立后,成功举办了各类书画展60余次,尤其是一年一次的国际旅游月,建华作为风景区文联副主席和书协秘书长,响应区政府的号召,积极举办宣传五台山的各种书画展活动,为五台山走向世界,常常是孔席不暖,案牍劳形,每次书画展下来,建华累得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

佛教文化的传承,向来离不开高僧大德的矢志奉献。从二00年开始,建华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自费以书协的名义,行芳志洁,约定俗成,每年为10座寺庙书写春联,写好后,总要在除夕那天,亲自登门送去春风般的一片心意,高义博云,蔼蔼然有长者之风,春联就像一副“粘合剂”,促成了庙里庙外的“心连心”,凡人与僧人的“手拉手”,建华这种通过写春联与僧人“义结金兰”的故事,曾在景区传为佳话。

群玉谱中必有最璀璨者,群芳国中必有最艳丽者。灵感从不拜访懒惰的客人。一部《心经》,建华他也不知书写了多少次,他也不知磨秃了多少毛笔,但他知道,《心经》是佛教大乘教经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的微妙之经典。全文仅以268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是五台山佛教文化中的灵魂,他说,每次书写《心经》时,必须做到:敬、静、净。敬就是恭敬,诚敬,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静就是安静,平静。心安理得,静定安乐;净就是要干净,清静,环境安静,字写得干净,内心更要清净。每每书写一次,内心就净化一次。268个字的《心经》,正写和倒写,在他那娴熟的运笔下,都是驾轻就熟,笔底生澜。站在他书写的《心经》前,细品此作,有卧听清泉的高士之风,让人静心宁神,如生檀香。建华说我学书法,就是要用书法这种中国的传统文化去传播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信哉使然,除了《心经》外,诸如“禅”、“茶”等等字均能从行笔中感受到佛教与书法的双重文化气息。

艺术是融合体,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发扬光大中国古老的佛教文化,正是建华在传承五台山佛教文化上的一个举创。

建华的作画属于“大器晚成”,他走的是一条五台山地区各种花、草、虫、鸟的“本土化”的路子。

倘若说勤奋是打开艺术的钥匙,那么悟性则是艺术家御风高飞的翅膀。建华数年如一日,如躬身垄亩的农夫,若敛神静悟的修士,他力求脱俗,从手术床上爬起后,他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创作领域即作画。绘画、书法与文学,虽不是一片水域,但它们都能相互渗透、相互洇润、相互益彰。由于他天生有悟性,再加之丰厚的文学知识和坚实的书法功底,使建华面对宣纸,目送手挥,动墨横锦,摇笔散珠,这一切皆源于广博的学识。建华画菊花,晕染点划便神形兼备;画鸟雏,亦是几笔便栩栩如生。建华复操斗笔,发沛然气势巯密之间,摄怡然情致浓淡之中,点线相应,块面结合,水墨微泼,那大明大暗的对比,那大干大湿的调度,构成了其独特的特点,一是多为家乡大山中各种飞禽走兽的自然姿态,少者画一只,多者画三五只,或缀以桃花落英,或点以芭蕉翠叶,还常常以空白为水,删繁就简,构图奇特,使流传千年传统的水墨画鸟,注入了活水,形成了新颖的独特之美;特点之二,在建华所画的作品中,在五色笔墨的浓淡变化中,不仅有了鲜活的立体感,而且还是绘色又绘“声”,声发纸上,跃动之声隐隐可闻画面。这二者相互支撑,构成了建华画作的精髓所在。

建华说:“水墨画艺术是人类心智的圣果,它以优雅的美形而吸睛,一幅高逸的水墨画品,常能传递语言所不能传递的信息,表达文字所难以表达的情感;”建华还说:“水墨画的美学原则永远是具象和抽象的统一,只有对具象进行尽精刻微的观察和摹写,才能使抽象之美脱颖而出。若不能画尽物象形貌,岂能谈论笔墨气韵。”深通水墨画创作精碎的建华,言之凿凿,悉中肯磬。打开古老的大门,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著名画家,概莫能外。北宋花鸟画家易元吉,为使禽鸟生动传神,曾在房后凿一池塘,蓄水禽多种,从窗口细窥水禽动静游息,并速写在册,还曾隐身万山丛中,揣摩猿獐蹲立踮越之神态,终悉猿獐之神韵;五代十国的画坛才子荆浩,为画松树之魂魄,曾多次潜进太行山深处,日观夜窥,写松万株;《水传浒》作者施耐庵在虎经常出没的山径旁,筑棚树上,不惧兽困鸟喙,仔细观察,才对吊睛白额大虫的一剪一扑,一腾一跃,描绘得那般惟妙惟肖……艺术最深刻的美质,历来都植根于各自地域文化的土壤。这些历代画家大师的成才之路,建华根本无需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因为建华生在五台山,从小就捕蝉于响杨亮柳,烧豆于旷野山坞,这片得天独厚的丰土吉壤,成了他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雨露不滋无本草,风云只化有鳞鱼。建华之所以能在绘画领域里小拭牛刀,倚马七纸,既导源于五台山的旖旎风光,又得益于佛教文化的陶染,更是他对自身潜质不懈开掘使然而至。建华为什么能将一只只野物画的如此鲜活可爱呢?除了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对五台山一切生灵的深深的热爱之情。建华出生在五台山脚下,家乡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他,耳旁不绝飞禽之声,眼里常有走兽闪过,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每种野物有深深的感情。他曾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野物有金钱豹、狼、火狐、山羊、山猪、狍子,猪獾、野猫、野兔等30余种;野禽有皂雕、青雕、鹞子、黄簸箕、捞鱼鹳、雉鸡、石鸡、沙半鸡、红嘴鸦、狐鹰、红鹰、灰老婆子鹰、河吊翅、黄莺、杜鹃、野鸭、布谷鸟、水鸡、啄木鸟、红火燕子、等五十余种。另外还有架林蛇、绿蜘蛛等极为珍稀的爬行类和昆虫类等。

艺路通达多宽广,才情绵延入画中。悟性,灵物也,不用则尘封,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常用则通神。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杯盏里流出的情感的“晶体”,博观约取,他一面在“儿时的田野”里探骊得珠,一面在前人水墨画的“艺术长河”里采珊拾贝,有这么多的野物了然于胸,呼之欲出,建华能在作画领域里快学速成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为有源头活水来”,名式各样的野物在他思维的“电脑”里储存着,只要创作需要,便会即刻从他大脑的“硬盘”里蹦跳出来。

蝉在蜕变的时候会有蜷卷的痛苦万分,花在含苞时艳丽的光彩会被外层包裹,但蝉每根筋脉的抽动,花每条纹理的伸展,都予示着生之奇观美之绽放即将来临。建华身为风景区文联副主席,负责接待文化部门来五台山的旅游者和朝拜者,这些文人一上山,从来不用导游,建华作为“台山通”,义不容辞的做起了导游,临别之际,他常将自画自裱的作品作为礼品馈赠给来五台山旅游的友人和同仁。人们从建华的画作里,读到了一种天然之美,感受到了一种灵动之气,想这与建华酷爱台山、感悟台山,有着深深的源渊。人们从建华的画作里,读到了一种浓浓的佛教氛围,比如一只水鸡,建华也要在空白处写上“吉祝平安”;比如一只布谷鸟,建华也要平衡布局,在画面上搭配文字“静观宇宙,鸟瞰世界”,这弥足珍贵的字配画“慧心潜通”,无疑是值得观画者反复回味的“画眼”,使主题具有了深刻性、集中性;形象具有了可观性、可赏性;情感具有了根本性、地气性;画面具有了凝重性、通俗性。把野物画溶入佛家思想的真谛,想来这是读者喜欢建华画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

 

建华写作、书法、绘画,三栖发力,间作套种,综合发酵,用书写过五台山,用字书过五台山,用诗颂过五台山,用墨画过五台山,用电影演过五台山,用其手中的一支香笔,竟如同交响乐团指挥家的双手于频频挥动中,奏出了雄浑的交响乐章……但是,不管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传承和传播五台山佛教文化,乃是建华毕生的追求,尤其是身患癌症的这十年间,既是建华手术后的“痛苦期”,也是建华创作的“井喷期”,更是建华传承五台山文化的“成熟期”……目前,建华年过花甲之年,已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但他说仍要从花甲之年再次启航,继续完成他的“一寺一书”的序列工程,他还说,一些关于写五台山佛教的长篇系列作品,正在腹中酝酿初成。作为一个从政者,建华也许并不年轻,但作为一个攀登艺术高峰上的跋涉者,却正是笔墨神驰之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凭着建华的才智和执着,这位扎根于五台山的传承人,通过艰难的孕育,定会再分娩出世所罕见的“三体胎儿”来。

 

 (本文刊发于2018年山西忻州市文联《五台山》杂志第2

 

 

 

 

 

 

                山西静乐县作协:张天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