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天柱的头像

张天柱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26
分享

谒包公祠


不畏酷暑的炎热,不顾旅途的疲惫,我来到了安徽合肥包公祠。不过,我不是来游园的,而是冲着一个人来的,这个人就是人称“包青天”的包拯。

儿时的记忆是深刻的。一出京剧《铡美案》,包公铡了忘恩负义、抛弃结发妻子的当朝驸马陈世美;一出京剧《陈州放粮》,包公铡了贪赃枉法、私吞救灾粮的侄儿包勉。一个大公无私、漆黑脸膛的包公,就是先从戏台上认识的。

这次准备到安徽合肥前,我就在心里嘀咕,一个曾任知县、监察御使、天章阁侍制、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位至枢密副使的官员,为何敢骂皇姑、铡皇婿呢?他这些不畏权势的浩然正气缘何而来?

当步入包公祠时,便会一一听到和看到许多关于他的清廉的故事。

先说包河。皇上一般对有功的大臣,总是论功行赏:封金、封地、封宅,就连皇上御封的这座包家住宅,人们也要寄予“廉”意。传说包拯被任命为龙图阁大学士后,宋仁宗为奖嘉他的功德,就问他,对家乡庐州有什么要求,包拯一无所求,就对皇帝说:“臣别无它求,只求打马‘沿城一转’”,意思就是围绕城池转上一圈就行了,以示对故土的敬仰之情,可是,皇帝听错了,听成了他要“沿城一段”,没等包拯再说,便将沿城一段御封给包家。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是无法更改的。于是,“沿城一段”便成了包氏家族的居住地, 这便是现在的包河公园。

再说祠堂。进了祠内正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公的塑像,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塑像右侧,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碑上刻着“包拯家训”几个楷书大字,。碑文的内容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的确,这是一块高高飘着清廉之气的石碑,家训写得极好,铁面无私的包拯,为官后,曾告诫子孙后代,要继承他不贪赃枉法的家风。如果谁不继承他的遗志,便不承认他是包家子孙,不能入包家的族谱,死后也不能和包家人葬在一起。包拯上行下效的清廉之品,天地可鉴

又说文物。在包公祠内,有包公墓的出土文物展览。说展览,其实不过是几个小小的玻璃柜,柜内的所谓文物,只是一些陶瓷片、瓷碗之类的小东西,并无其它文物。一开始,我很失望,像包拯这样的龙图阁大学士,既然祠内要办出土文物展览,总不至于展览这些任何一个老百姓都应该有的物件吧。后来,当我想起在《宋史.包拯传》里记载的一个故事,我明白了,包拯为官时,曾任过端州知州,这个地方出产名砚——端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包拯有一个嗜好,视砚为命,但是,当他离任时,当地一些豪吏纷纷送他端砚,包拯一律拒绝。离任时,就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生前不取端砚一只,死时自然不要陪葬之物。生前如此,死后如此。一个“廉”字惯穿一生。

还有廉泉。包公祠的东南角处,有一眼水井,人们叫廉泉。千万不要小看这眼水井,它的含义也是有趣的,,说是贪官喝了此泉水,就会肚子痛,不贪的人喝了啥事也没有,包拯家的物什受包拯的熏陶,井水竟成也成了清官和贪官的显影液。

还有包河的莲藕,人们也是一说再说,点赞迭起。每逢到了秋天,人们从污泥里采出一只只洁白如玉的嫩藕,脆脆的,这藕名叫红莲藕,很特别,不仅鲜嫩,莲节长,而且切断之后没有丝,“藕断丝连”的说法,对它却成了例外。寻根究底,为什么没有丝呢?只因民间传说,因为包公无私,包家的莲藕与众不同,自然也是无丝(私)的了。

从包公祠出来,我反复念叨着正堂包公塑像两旁的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节像,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萦绕于心中的一个疑惑顿时释然,正因为包公以清廉立世,所以他才敢上斩驸马爷、下斩亲侄儿,一个开封府知府连这样的人都敢斩,你说还有谁不怕他的龙头铡呢!

 

                       山西静乐县作协:张天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