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一个绝不会从唇齿间轻易滑过的名字。
巍巍太行,连绵千里,纵惯北国,号称“中华之脊”。
2019年夏天,这个铿镪有力的名字一次一次跳跃在我的眼前,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夏天,这个名字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扉。
注定,我要与这名字结缘。
说起太行山,人们并不陌生,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许多神话故事就诞生于此。山川奇峻、云海沉浮,再加上流传在这座山上的神话传说,带给人更多的是神秘与遐想。如今,天堑变通途,昔日人们难以涉足的崇山峻岭成为现代人的旅游探奇胜地。
太行山,在18亿年的岁月造化中,自北而南纵贯京冀晋豫4省、市,上接燕山,下衔秦岭,构筑起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理分界线。人们常常依照地理与人文划分:河北省境内为北太行,河南省是南太行,山西省称西太行。
天体运转,沧海桑田,地球在一次次的突变中,将一处处鬼工雷斧般的地貌奇观遗留在三晋大地,形成了集雄、奇、险、幽、秀、美于一体的大美太行。春夏秋冬轮回,山西太行山上瑰丽壮观的云海、绝壁高耸的奇峰、千姿百态的怪石……四季不同的画卷,犹如仙境再现人间。
2019年夏,我们此行穿越太行,意思就是要在太行腹地穿针引线往复来回,体会太行镇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即将在巍峨险峻的太行山脉中体会那“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阔情怀。
当我的双脚第一次踏上太行的边界线时,我的目光怔怔地盯住它的时候,便惊诧于它的险了。面对着太行,即使你默默念出,也是抑扬顿挫、力达千钧,必会雷霆结尾,字词间包含的力量,喷薄而出势不可挡。这种力量来自于字正腔圆的读音,更来自于这座山脉的神圣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我们这些从小就读过地理书的人都知道,穿越太行山体,共有八条山径。中国最古老的字典《尔雅》解释说:“山绝,径”,太行八径,即太行山脉断开的八个山口。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著名的有军都径、蒲阳径,飞狐径、径、淦口径、白径、太行径、轵关径等,古称太行八径。即古代晋 冀三省穿越太行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关隘之地
行行复行行,穿越太行的第一站,我们把它停在了蔚县蔚州镇南张庄村。这里最有名的是剪纸。它是“中国剪纸第一村”,全国最大的点彩剪纸专业村和加工基地;它在2006年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在2009年10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一个吸引力很大的村子,别的村子的人都是到外地打工,而这里是外地人前来打工。它还是一个离县城最近的村子,步行二十分钟就能到达。剪纸赚钱、诗意栖居,剪纸是村民的事业,也是重要的生活内容。全村436户,剪纸厂达32家。全村在册人口1200人,而实际居住了6138人,多出来的人口就是来学剪纸、做剪纸的外地人。村里现有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师1名、工艺美术家2名、省级工艺美术家(大师)6名。
在这里,人们最为思念的还是已故的一代剪纸宗师王老赏。
王老赏,是南张庄村的骄傲,也是蔚县的自豪。他独树一帜地开创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即全国唯一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染剪纸。他是蔚县剪纸的集大成者,以他为代表的蔚县剪纸内容丰富,既有撩袍纵马、挥戟舞枪的戏曲人物,又有摆尾昂首的巨龙;既有奔驰的骏马,又有秀美的山河,而且全部色彩缤纷艳丽。因而蔚县剪纸既不同于粗犷豪放、单色平面镂空的东北剪纸,又不同于老鼠题材居多、细节把握深入的内蒙古剪纸;既不同于抓髻娃娃常见、对繁殖神崇拜的甘肃剪纸,又不同于通过烟熏技艺制作的河南剪纸;既不同于线条流畅挺拔、成品带有边框的山东剪纸,又不同于以柔美的弧线造型、流畅婉转的韵律之美的江苏剪纸。
尽管蔚县剪纸是民间艺术,但它带给人的不是简单的认知感官的愉悦,而是能够展现人类内心情感的无声表达。
在这个太行山的大山旮旯里,有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剪纸山村,能够走向全国,足以说明太行山的矿藏是丰富的。
我一想到自己是从山里来的,就特别爱山。
我们从慰县出发,走飞狐径,绕保定,一直转去石家庄。飞狐陉,也称飞狐口,大致位于位于今河北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蜿蜓百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北宋时期,宋辽两国在此发生激战。986年,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主少国疑,发动雍熙北伐,出四路兵马,北上战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军三路出河北,一路出山西,其中,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口。当地人已遗忘了径的含义,只知道有个“飞狐峪”景区,这也是飞狐峪得名的由来。飞狐峪颇有野味,一条勉强容得二车通行的小路,两侧都是竖直挺立高有千仞的绝壁。抬头仰望,虽不是一线天,却也只有一条扁扁的天空,走进这样的道路,不由得让人浑身起鸡皮圪瘩,也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一夫守关”的真正意义。
上下五千年,也许没有一座大山如太行山这般,和中国的历史发生过如此亲密的联系。太行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是“山”的形象代言。太行二字代表的,是地理学上的地势地貌,也是历史里的中国精神哲学。
我们来到了太行山下滹沱河北岸的平山县西柏坡村。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交汇处的平山县中部,东南距石家庄90公里,坐落在滹沱河北岸,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西、北、东三面环山,小村的南面,就是群山环绕的岗南水库,一汪烟波浩渺的夏水。岸边是一株株枝叶茂盛的柳树和杨树,满树的叶子开得正旺,蠕动着密密麻麻的鹅黄,远远望去,像是一片片缥缈的青烟,知了在不知疲倦的鸣叫,一些山雀和斑鸠在树丛嬉闹着,追逐着,忽地又冲向湖面……1947年,党中央根据变化的了中国战争态势,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了延安,东渡黄河,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选择在西柏坡,党中央当时选择西柏坡作为指挥中心,除了其它原因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形和地势。这里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太行山余脉由西南而东北,峰峦起伏,山冈连绵,地势险要。而这里正处于太行山与大平原的交接处,东西面有两道高隆的山脊,像伸出的两个长臂,形成一个马蹄型腹地,将小村紧紧地拥抱在怀中。背靠大山,面临平原,能攻能守,可进可退。这样一个得天独后的小山村,自然进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视线之中,理所当然地成了指挥中国革命的首选之地。就在这里,在最终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指挥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如果把中国革命看作是一部交响乐,那么这部交响乐在西柏坡达到了最高潮。当我站在西柏坡“中央大院”中这间最简易的作战室时,除了震憾,还是震憾。我想这样说,你不要以为这个房间过于清瘦,过于窄小,它却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你不能说办公桌只有区区三张,我告诉你,这三张桌上,一张桌上摞着辽沈,一张桌上摞着淮海,一张桌上摞着平津;你不能说这个室里只安装了一部电话机,我告诉你,这根电话线是一条最灵敏的神经,能直接摇动地球,一摇天崩地裂,一摇火山爆发。1975年底,国民党战犯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走出监狱后,急冲冲的来到了西柏坡,他要亲眼看看当年那根绞索国民党失败的绳头,当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异常简陋的作战室时,先是惊愕,后是叹服,最后是点头、点头、再点头,终于有所醒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的支点哪怕是个针尖也已足够挑动地球。
太行山不会忘记。
公元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和第一代领导集体准备向北平进发,看着长长的车队,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说:“是啊,我们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稍稍沉思了一下,“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毋庸置疑,在这个漫长的行程中,西柏坡是中共历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拐点,正是在这里,孕育成熟了诸多独特的经验和智慧;正是在这里,取得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的胜利;正是在这里,发出了响彻历史的警世恒言——“两个务必”……所有这一切,都是取胜的秘籍,更是永远的财富。
从西柏坡出发,我们穿过石家庄而抵达了嶂石岩。嶂石岩在石家庄西南,是太行山的一个著名景区。在我走南闯北的生涯中,这个景区确实让我终生难忘。景区主要为"丹崖、碧岭、奇峰、幽谷"。其景观特色大致可概括为"三栈牵九套,四屏藏八景"。三栈即三条古道;九套即连接三条古道的九条山谷;四屏乃整体看似四道屏障一样而又相对独立的四个分景区(九女峰、圆通寺、纸糊套、冻凌背)。这四个景区中有八处著名胜景:九仙聚会、岩半花宫、晴天飞雨、回音巨崖、槐泉凉意、冻凌玉柱、重门锁翠、叠嶂悬钟。这三栈四屏、八景九套之间均有小路相连,将120个景点连珠缀串,迤逦展开。其中天然回音壁、冻凌玉柱、雾洞、佛光为"嶂岩四绝";晴天飞雨、石乳灵泉、云崖撒珠、银瀑落湖又为嶂岩水景四绝。雄伟的嶂岩山叠,奇秀的九女峰使人叹为观止;一线天、三秀峡、槐泉峪、乳泉洞、大天梯等一串串的自然景点令人神往。千年古刹槐泉寺、三栈胜境玉皇庙暨千佛碑、大王台、义军寨等人文景观是寻古探幽的佳地。这里除了雄伟的太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回音壁。所谓回音壁,实际就是一块半弧型的巨大崖壁,直上直下,光滑醒目,它是山体的一部份,站在某些位置高声大喊,就能听到大山的应答。太行山刚柔并济,不仅骨子里硬气十足,而且很有几分幽默感,完全懂得以声学的方式来与人们沟通和交流。
久在城市和平原居住的人们是不会真切理解“山山岭岭”四个字的意义的。换言之,太行山的面貌是千姿百态,看不尽的。起伏跌宕的峭壁虽说斑斑驳驳的,但它依然储存着远古的一脉韵律。
穿过嶂石岩后,我们来到了太行名城邯郸。邯郸位于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区腹心,有3100年的建城史,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邯郸为赵国都城,魏县为魏国都城; 汉代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 汉末曹魏在临漳建都, 先后为曹魏、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北宋,大名府成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为直隶省第一省会。邯郸不仅是地理书里的河北名城,还是历史书里的“将相和”以及语文书里的“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的典故的生发地。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名为《邯郸学步》的小人书,给了我不尽的思索。一个城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能奉献出这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委实令人赞叹不已。
邯郸城不大,建筑史却直逼古代中国史的第一个章节。“回车巷”、“学步桥”以及赵王城遗址所代表的那些历史,就像邯郸文化的种子,使得现在的邯郸,充满着历史的情趣。因年代久远,学步桥、赵王城遗址以及回车巷基本都是重建或修缮后的产物,场面并不十分张扬,大多由一些颜色单一的雕塑或简单建筑构成,但走近之后,却令人有古今交错的“神话”之叹,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
在邯郸,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我的好朋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李春雷记者出身,以报告文学立世,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顾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县委书记》等,中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和《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记事》等200余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迅文学奖(两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等,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文化名家”既“四个一批”才才,系享受国务员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是太行山的营养滋补了这位“太行作家”,从这点上说,李春雷的作品能够享誉全国,自在情理之中。
靠着太行山的串连,豫、冀两省在气候、地貌、矿产等地理特质方面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山相似,人亦相似,两地的人文精神甚至文化氛围,也都有着诸多难以割断的联系。穿越飞狐径、并肩淦口径,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栖身南太行(太行山最美的一段)的怀抱,在险与奇的双重刺激下,太行的本色开始把柔媚的一面逐渐展现。
当我们念到“太行”这两个字的时候,一平一仄,仄平相配,起伏的两字读音,顿时会让人想到我们的脚下如此下上相连的盘山道路。正像北方出圣人一样,北方同样也出圣山。北方的山,山上山下多是有人居住的,所以虽然缺乏了原始自然的秀美,却不缺乏人文传承的精神。穿越太行前,多次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没见过太行之前,真诚感谢愚公老人家没有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挖下去,给我们留下了太行;见过雄伟的太行之后,不禁为愚公的大胆设想而兴叹罢了。
从邯郸到焦作,一路顺利,蜿蜒的公路带我们去了一个好地方——太行山余脉里的郭亮村。郭亮村向来以秀美山岭、独特的石舍而闻名,更以其周围自然风景吸引着旅游者,窄窄的山道蛇一般蜿蜒而上,左右两侧,一边为峭壁,一边为峡谷。只见山道忽儿弯向山脊、忽儿进入天际;忽儿从山上坠下、忽儿又舍身危崖。凿修山道的石匠不惜以身殉谷,就是在这般险恶的环境下,努力拼出一条血路的,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悲壮啊!那或横、或竖、或倾、或斜,似被利斧所削的峰石,却各呈雄姿,创造这一幅大自然立体画图的,真可谓鬼斧神工,在这里,自然的神奇完全占胜了艺术的功力。其中有着“绝壁长廊”之称的“郭亮洞”尤让人叫绝。顺着这条被称为“洞”的山间通路行走,常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一会儿又是柳暗花明,按照人们对“洞”的印象,这条山间通路应该是漆黑一片,我一开始还以为这里要点燃无数的松油灯,但见过之后才知道,郭亮村是半透明半开放式的。一半长度的郭亮洞是手动凿出来的的全露天山间石路,另一半虽有“顶”有“壁”,但洞壁也是半镂空状态,开了许多的窗户,外部即是悬崖,很有点郭亮村的后院阳台的味道。正是这些对石壁的“外科手术”,把郭亮村人和大山捆绑在了一起……顿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那太行的光芒正是千万颗金色的音符,绝美的清丽之音,时时碰撞着崖壁。于是,对于涌上笔端的感受,真真切切地存在,恰如一种自然妙语,久久地回荡在我的生命里……
在适宜登高的地点,村里设置了观景台。站在台上,顿时具有了和大山一样的视觉水平,眼界达至数十公里以外,即使1.5的视力也嫌不够,博得游客大呼小叫的景观,村民即习以为常,天天在此晨练的他们,一睁眼就是几十公里开外的目标。在这样的地方煅炼出来的,不只是一个好身体,还有一颗豁达的心。此时此刻,整个峡谷,布满缤纷的色彩。鸟鸣声声,飞起飞落,更添一种神秘。我真担心那崖壁上一些不知名的花草会被山风吹落、掉进峡谷,把美摔得粉碎。
下雨了,下的并不大,下了一会就停了,这里早晚温差很大,雨后的太行又是另一种风情,雾气上升,山体一片朦胧,云雾随着风在变化,山一会很清晰,一会又离我们好远,神密而又有味道。
出郭亮村,我们马不停蹄直抵云台山。云台山的故乡是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可是县里的至高荣誉。挂着5a级风景名胜的牌子,当然要对的起观众,也要对的起“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称号。其实,这里的山水都是奇观胜景,都有点“绝活”。远看云台山,是阻挡视野的一大片,视线在这里再也跨越不过去。但云台山却又是开阔视野的一大片,只要有它在,眼睛的焦点才会对得这么远,这么痛快舒服。云台山的最大地貌特征就是峪谷。
蜿延着山路上山,就能感觉出地球巨体的“裂缝”逐渐出现在脚下,云台山峡谷风貌最著名的一段就是红石峪,站在峡谷边的道路上往下观看,峪谷深遂面貌美丽,不愧为“中国的科罗多大峪谷”。沿着石阶下探百余米到红石峪下面,就来到了湖水边。在红石峪的底部,是一个漂亮的峪谷湖,水量充盈,很具观赏价值。红石峪因全峪皆由红色岩石构成而得名,红色岩石和绿色的湖水形成很和谐的配色,引人入胜。据说这里一年到头能保持一个恒定的温度,是“中原第一景”。有人说云台山“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粗略体验一下,虽没那么准确,但不可否认云台山确实多水。这里的瀑布不见得有多大,但分布却很密。当你沿着山壁石路转过一个弯道,一股清泉从天而降,被溅上一身淡淡的水雾,那种情况,很使人回味。在一片白色的云雾里,有一团红色在蠕动,渐渐渗透奇幻的崖壁。那倒悬而立的野树枝干,在气体的氤氲中,不但显得异常壮美,且淌着金色的蜜汁……说它的瀑布“多而奇、大而美、壮而丽、小而美”,真不为过。
驻足仰望,山峻峰险,唇齿喃喃,心生慨叹!
观景亦如读书。一卷好山水,抒胸臆,明心境,开阔视野。磅礴浩然的灵性以及华山可怕的昂扬,令人望而生畏,从美学意义而言,这却是崇高的象征。于是,我不再被它的险所俘获,心开始在人生的征途上跋涉。
出云台山向北,就是太行山主脉南麓,这次的目的地就是最具人文气质的太行明珠——山西省晋城市。倚仗着太行山的天然屏嶂,这片土地的富饶遗存至今仍光彩耀人。晋城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处,距离自然不近,但是太行巍巍,遥望数十公里便即可见。我们“望山跑马”,直奔晋城。
山西和太行的关系,不说自明。山西的“山”字,当然来源于太行。正是太行给予了这个文化大省响当当的一个“门牌号码”,明确提出了它的地理定位。晋城则是山西的文化骄子,它位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不仅有不同于山西其他地区的地貌特点,而且气候也是冬暖夏凉,算得上是北方的宜居城市。也正因此,晋城聚集了很旺的人气,众多人文热点都汇聚于此。而且这里受太行山的熏陶,同时还具备无限风光,把绝佳的地理奇观向爱好自然的人们隆重推出:王莽岭风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境内,因西汉王莽赶刘秀到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包括王莽岭、锡崖沟、昆山、刘秀城四个景系,由晋城市兰花集团2003年开始经营开发。总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处跌入河南省辉县市境内仅300米左右,是南太行的最高峰,风光秀 丽,景色诱人。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 "清凉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誉。毛泽东生前秘书、当代诗坛领袖李锐畅游景区后称赞道:“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王莽林景区尤其突显大气,在那里可以观赏到太行山脉的绝顶风光及山体悬崖。若是赶到降雨之后天睛之时,则可见其间云海磅礴,景色瞬息万变。附近的国家森林公园和猕猴自然保护区阳城蟒河则更秀美。充满各种瀑布、小溪及潭水,令人想起江南水乡风情,为阳刚的大山点缀了一笔柔美。据说在这样的地方,不仅有钙化岩、水帘洞这样的地质景观,还有娃娃鱼、猕猴等“土著”。尤其是沁水舜王坪,是专为猕猴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头枕欸乃听桨声,眼观杂花盈原野”的诗画景观,引来晋城的游人如织,很多都是作家、画家和摄影家,可见晋城的天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论文化传统,晋城可算是国内数得着的华夏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遍地都能找到文物的影子。要研究古代木结构建筑,这里就是最现成的教室。据说这里有大量宋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而且基本保存完好,数量占到全国同期文物的三分之一。著名的青莲寺,就是这样的文化遗存,是太行山中绝佳的风水宝地。寺内的唐塑造型非常精美。其中唐代彩塑垂腿而坐的弥勒佛全国仅此一尊,文物研究价值极高。子抱母槐,千年银杏,唐碑石刻,丹河塔影,都是精品。此外还有玉皇庙景区,也是聚集了大量文物,元朝的大雕塑家刘的二十八星宿泥塑,也正保留在那里栩栩如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没来得及了解的文化遗存,也都很有价值。在晋城的游览中,我在游客的欢呼声中,曾惊骇不已,如同置身于神奇明亮的旋律之中,自由,欢畅,这莫不是让人深悟的仙乐之境?
我们来到了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国家五A级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是一处高官府邸,虽是人文景观,但气势非常“太行化”,雄伟磅礴。整座相府坐落在非常开阔的地势上,以青石砖高墙围成大院,墙高接近普通的古代城墙,略为向内侧倾斜,形式和气势上直逼居庸关和紫禁城,一看便知是手眼通天的人家。正门外是开阔的广场,料想当年是严禁通行的禁区,现在已作为停车场。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的很多外景拍摄地,这里成了皇宫的替身。但与外部开阔雄传的感觉不同,走进内城,一下就走进了正宗的山西宅院,不同于北京的大户人家宽敞的庭院,皇城相府里面院套院,墙接墙,是一座外城抱内城、内城套外城、内外连环套的堡垒式建筑群落,层层叠叠,错综复杂,并不开阔,主要景点有斗筑居、河山楼、屯兵洞、陈氏宗祠、树德院、世德院、麒麟院和容山公府、御史府、中道庄、冢宰第、石牌楼、小姐院、南书院、管家院、止园、御书楼、紫云阡等,走在高大的院墙之间可看到“一线天”,虽然阴隔了日照、但却助长了相府的威仪,在这相府中,看来分隔相府建筑礼制中的独有的“官文化”、“商文化”和“教育文化”是这座明清建筑之魂。
在太行山大峡谷,无论你走到哪里,仿佛进入了石头世界,大都是石头建的房子,除了门窗是木头外,到处是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因为过去这里交通不便,生活贫困,只能用现成的材料造建,留下这些像童话故事里的城堡一样可爱、笨拙而又朴实的小屋。
夜晚凉风习习,我们住的是农家小舍,这里的人们,大都已吃起了旅游饭,我们住的这家,刚好临河,河水又清又浅,能看得见河底的青石,虽然远离城市,但大峡谷的夜是不平静的,酒巴霓虹闪烁,小纪念品店灯火通明,临街的窗户外垂下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此情此景,仿佛置身欧洲的某个小镇,风光旖旎,风情万种,让人不知身在何处,留连忘返。
天亮后,我租了辆自行车在周边逛了一圈,路两旁是大片的玉米地,玉米棒子还没成熟下来,核桃、山楂、柿子树散落着,到处可见。有的农家小院豆角已爬满了架,个个豆角像张开的手掌,绿油油,摇头晃脑,顽皮可爱。远处是巍峨雄壮的太行山脉,一派原始、安静的气息。这种动与静的有机结合,那一刻,我便爱上了这里,好想定居下来,做个太行山人。
这里民风淳朴,农舍的主人很热情、厚道。食物偏北方口味,米很精细,小米粥很好喝。早中晚以玉米、小米粥为主,还会有一两道山里的野味,例如煮土鸡蛋、蒸南瓜,煎槐花饭等。
上午十点多钟,我们登上了山顶,大家都被太行的大气势所倾倒,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震撼,第一次被悬崖峭壁的魅力所震撼,像站在一百多层的高楼向下望,有种胆战心惊的无法靠近的美。崖间有飞鸟盘旋,草木葱茏,荒无人烟,越发显得崖谷深邃,在这个时候,我的想法就是要是有只直升飞机,可以在山谷间来回飞跃,屏住呼吸,这种大气蓬勃的力量扑面而来,灵魂脱离肉体在空中升腾,这种感受是何等的美好。站在山顶,全然已经忘了太阳有多灼热。放眼望去,通往山顶的小路是用一块块巨大的、惨白的石头铺就的,两旁是茂盛的野草,因为这里人烟稀少所以野花特别茂盛,白的、紫的颜色很丰富,而且是很干净、没有一丝污染的丰富,我们在山上不停的采花和采摘野杏,拍照留念,无奈中,恋恋不舍地离去。
井径是我们太行之行的最后一站。
井径是进军冀鲁要冲,军事经济地位都十分重要。井径为古关名,又称士门关,井径素有“太行八径第五径,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故址在今河北省井径县的井径山上。井陉既是一条路,也是一座关,如今也被用做县名。作为一条穿越太行山的古代路径,它起于河北获鹿,终于山西太原,与石太高速的路线大致吻合。由于古驿道年代久远,当年的峥嵘岁月,已湮没难觅,这个以太行通路命名的城域、自然是太行段最著名的通道之一。所以被称为“天下险塞”,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井陉关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并因此得名。古人认为那个关口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此以井名之。实际上,“井陉”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吕氏春秋》、《淮南子》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最初汉朝在此口置关,称石研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因与上党郡连界)。后来改名土门关。唐以后或称土门关,或称井陉关,明清时都称井陉关。《述征记》则把井陉列为太行八径中第五陉。
井陉上曾发生的历史大事件,数不胜数。秦朝时这条路“车不方轨,骑不并行”,但仍然是秦朝的主要驰道之一。井陉矿区土门村附近,井陉关门仍在,古道穿过关门通向西北群山峡谷而去,谷口与关城之间有着一条名叫绵曼河的大河。遥想当年,韩信的三万汉兵曾在绵曼河前列阵,留下置死地而后生的经典战例。隋初尉迟迥攻杨坚;唐李光弼、郭子仪击安禄山安忠志;十六国时朱全忠入山西;宋金时宗瀚攻种师闵,夺井陉关;元末徐达攻太原;明末李自成由袭北京……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战事。沿途还有山西平定县娘子关坐落在桃河瀑布峡谷,与井陉关遥相呼应。白皮关上有佛阁、关公阁,阁下有两千年之久的辙沟,关阁两侧山上有蜿蜒的长城和庚子长墙,加上古代驿站“立鄙守路”等遗址,形成了一整套秦皇古驿路人文景观。特别是关门下因周而复始的轮磨錾凿,硬是使关阁相对抬高了几米,这条古人压出的道路比罗马古道起码要早一百年。而这种辙痕,在井陉的郝西河、核桃园、固关等地都有遗存。公元前二二九年,秦将王翦伐赵,即据井径而直趋赵地。公元前二○四年汉将韩信用伏兵夺取井径,而后以万人背井径绵蔓水列阵以战,击败赵军二十万,使赵将陈余被杀,赵王歇被俘。它是历史上有名的韩信破赵的“背水之战”。抗日战争年代,我八路军三八五旅一部设伏于井径和旧关之间的长生口地区,经过激战,击毙日军警备队长荒林丰吉和全部敌军。一九四零年“百团大战”,我八路军破击正太铁路,攻克井径西上的要塞娘子关,威震中华,使日军胆寒,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在井径行走,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路险。脚下的大山底并列爬行着火车,一列接着一列,很是慰为壮观。多年以前,井径考古学家找到了旧石器时期的遗址,瞬间昭示了冀晋交通链上古人类开拓的足迹,将井径乃至整个石家庄地区的历史由已知的五六千年上推到五六万年以前,而径则被证实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的商先民曼族的族源地,是商文化起源的祖地之一,距今1400多年前的隋代,井径窑烧造出了白瓷,是显示它同河北的邢窑、河南的巩县窑一并成为迄今所知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烧制白瓷窑口的三鼎足之一。
一路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整个太行山的色调大都偏暖黄色,石质坚硬,方正,有很多切割面,斑驳的纹理蕴含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沧桑。那种韵味总也渗不透,太行山的山形,有的人说像生日蛋糕,有的人说像古城堡,有的人说像虎、狮、豹……
也真正了不起,一个面积不大的地方,其容量远远超出了本身,这种大巨制的制造,往往更能震古烁金,摇魂荡魄。
有一种人生江河行地,有一种精神天地长存,有一种建树德厚流光,有一种感动撞击心扉。
大自然造就太行山脉,而太行山脉这片奇山胜水又把它的豪迈精神传给了这里的人们,我们用七天的时间穿越太行八径,从军都径、飞狐径、淦口径、白径与太行山比肩一路向前,而后穿越轵关径、太行径进入山西,最后由井径、蒲阳径返回,这是一次壮举,是对太行山朝拜敬仰的一次非凡之旅,是见证历史、征服太行的狂野之行,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没有畏惧,在太行的见证下,我们又一次将人生的指数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这远不是终点,当我们在太行山腹地,眺望着位于河北省境内的小五台山时,我们知道,那里是太行山的最高峰,高达2882米,仰望太行山之巅,我们知道,那里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酣畅淋漓;那里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温柔深情;那里有“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那里有“自由女神”追求光明的纵情歌唱;那里有“会当凌绝顶”的攀登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