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天柱的头像

张天柱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07
分享

陶渊明其人其事


    我喜欢陶渊明。

    我喜欢他的铁骨人生,也喜欢他像水墨画一样的诗文。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王朝,政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政治极为黑暗。他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三代为官,渊明七岁时,其父便已去世。因此,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贫困之中,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就喜欢读书,对儒家的经典有特别的兴趣。陶渊明年轻时,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希望有一番作为。在他从政的十三年中,但因他性格耿直,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是辞官而去。最后一次是从彭泽县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从此隐居田园,忘怀得失,以至自终,享年63岁。陶渊明就是这种脾气,叫我束带见“督邮”,叫我为“五斗米折腰”,那就不是陶渊明了。“寓形字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辞官一去,毅然决然走上了“躬耕”的道路。

人们每读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总以为他的田园生活总是那么温馨和闲适,饮酒、赋诗,惬意而洒脱,殊不知他也饥寒他也贫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陶渊明矢志不渝,笑对厄运,归田之初,陶渊明和家人都参与了耕作,还有一个僮仆帮忙,温饱也不成问题,心情是愉快的,不久,家中失火,一家人寄居船上,随后,迁举南村,继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但家境大不如前,难以糊口。陶渊明62岁时,贫困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他,馈以梁肉,并劝他出仕,说:“耐何自苦如此”!而他则麾而去之,“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在他即将告别人世前,曾作《自祭文》。诗人写道:“死去何所道,托起同山阿”。他嘲笑侈葬的宋国司马桓魈可耻,桓魈曾造石棺以求不朽,我陶渊明呢,“匪贵前誉,孰重后歌”。我死后,请不要堆土为坟,也不要在葬地植树,就随着逝去的光阴将我遗忘吧。陶渊明穷不改志,活了63岁,亲友们用俭朴的仪式安葬了他,认为他具有“宽乐之终之美,好廉克已之气操”,为他立谥号“靖节征士”。

人们因此记住了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有骨气的文人。

陶渊明的诗文今存130多篇,他的《结庐在人境》、《归隐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都是我特喜欢的。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多以对农村生活的感受作为自己的题材,因此,形成他的作品在语言风格上质朴平淡,没有人为的雕琢气息。你看,“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多美的一幅农舍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又是一幅画,一个晚归的农夫,头发上桂着草味,露水打湿了裤角,脸上注满了充实和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多真淳。“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自然知我,物亦具情。“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多么平淡。“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又多么旷达。陶渊明的作品,无论是诗,还文,无论是抒发防止怀,还是描摹景物、刻化人物,他一般都采用白描的手法,轻点加染。力避浓笔涂抹。因此,形象鲜明突出,色彩淡雅清新。如《归园田居》、《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句》、《五柳先生传》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文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陶渊明作品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陶渊明是位对人生真谛有着追求的文学艺术大师,他笔下的客观环境,都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而不客观的物象描绘,因此,他的作品叫表景交融,达到物我同一的浑化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比如《田园归居》这首诗,开头叙述自己崇尚自然的情怀,接着描绘田园村舍的风光,结尾抒发重返自然的喜悦,全篇浑然天成,意境深远。他把田园看作是一片广阔的净土,因此,他笔下的那十几亩田地,八九间草庐,屋前屋后的桃李和榆杨,还有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以及那远处隐隐的村落,近处农舍上袅袅的炊烟,无不充满生机,趣味盎然。这里出现的远景、近景、静景、动景,无不闪耀着诗人情感的色泽,组成“人画的自然”的清纯画面,陶渊明是名符其实的田园诗人。

“风格即人”这条艺术规律,在陶渊明身上得到证明。从其作品看他对自己形象的塑造、率真、任情、不掩饰、不做作,不为世俗左右,诚为鲁讯先生所言,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和与李白一样,都是头等人物。元好问称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可谓中肯的评价。

人们因此记住了诗人这些“词采精拔”、“独品众类”的田园诗文。

 

 

 

                       山西静乐县作协:张天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