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天柱的头像

张天柱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14
分享

千古气节第一人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名人中,若论民族气节,还得当数苏武。

“心存当社稷,旌落犹未还”。每当我吟诵这首歌词时,就仿佛又回到了荒无人烟的贝加尔湖畔,看到那位孤独的老人,正杖着飘旌的汉节在牧羊,望着那一行行南飞雁,囚了一年又一年,望了一年又一年,年年大雁南归的叫声,使他的泪水流干了。

我们把时光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即汉武帝天汉元年,时任中郎将的苏武奉汉武帝之命,肩负民族和解的重任,手持旌节出使匈奴,来到了一个荒凉蛮夷之地。到达后,不久就发生了匈奴内部的“虞常事件”,苏武受其牵连,由此被匈奴单于扣留于北海,也就是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畔。

“历经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先开始,匈奴单于仰慕苏武德才,想法设法以功名利禄诱其投降,但却连遭到了苏武的严厉斥骂,单于大怒之下,把他幽禁在冰冷的地窖中,断绝食源,想以此逼使苏武投降,可如此折磨依然没有使苏武就范。无奈之下,匈奴将其流放到边远的贝加尔湖畔放羊,声称等到公羊产子方可获释归汉,“公羊产子”对苏武来说意味着什么,苏武再清楚不过了,摆在苏武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了:要么投降,自有荣华富贵之享,要么不辱使命,行芳志洁,直到生命终止。苏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人迹罕至的北海,千里冰封,雪寒地冻,从此,他开始了遥无归期的牧羊生涯。汉节成了牧羊鞭,羊儿成了他惟一的伴侣,饥寒交迫的时候,苏武啃啮羊皮毡子充饥;口渴的时候,掬一把冰雪塞进嘴里止渴。有时,他昏到了,羊儿围住他,舔衣、吻面,咩咩呼唤,他醒过来,找到汉节,拾起洒散的野果,又迈着艰难的步履蹒跚而行……如此恶劣的环境仍然没有动摇苏武的意志。他誓不屈服,每日紧持褪色的旌节,陪着熟悉的羊群,只身囚北海,了无惧色,把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此等高风亮节,俯不怍于人,仰不愧于天!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这些都是苏武被囚期间的真实的心情写照,当他的老同事降将李陵到此,讲了汉天子对他如此薄情,致使其兄自刎、弟服毒、母身亡、妻改嫁、子女存亡未卜的景况后,他何曾不心如刀绞,肝肠欲断,泪流满面呢,可一旦得知李陵的真实来意是让他投降时,他立即止悲转怒,斩钉截铁地说:“臣事君为之死,无所恨;王必欲降武,可效死子前”!这铁骨铮铮的誓言,惊天地,泣鬼神,“任海枯石烂,大节云不亏”,在苏武这面人镜的照耀下,李陵悔愧难言,泪水浊酒沾襟。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风雪孤忠守名节,思汉怀乡泪几何?胡笳声在北海响起一次又一次,苏武饱经饥寒,受尽思国之苦。风起雁又落,岁月复更迭。就这样,他苦度十九载,意志坚如磐,十九年,多灾多难的十九年,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何等漫长的岁月,它需要一往无前者具有何等坚定的信念和惊人的毅力智慧啊!

苏武的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世世代代,有多少文人画家为他创作了大气凛然的传世佳品。比如,明代“酒仙”陈子和有一幅传世佳作《苏武牧羊图》,画中的苏武看上去饱经风霜,他腰悬佩刀,手扶一根旌节,旌节上的穗子已经落尽。苏武身旁羝羊成群,败草遍野,但惟见其双眸炯炯有神,显得正气凛然,瞧之,让人潸然泪下;比如,“铁笛道人”杨维贞曾作诗一首赞颂苏武:“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旌尽风霜尽,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似别?涕泪满河梁”,再比如……

苏武不曾领兵于阵前斩敌数万,也不曾开疆拓土弥望无边。他是一位在千难万苦中仍不放弃信仰和忠诚的汉家孤子,他是一位在酷寒天地坚守信仰和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说,慷慨就义易,忍辱负重难。苏武离汉时还是汉武帝执政,归来是已是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位;苏武离汉是才年仅四十岁,归汉是已近花甲,须发皆白,垂垂老矣。这样的坚贞笃诚,这样的赤胆忠心,这样的威武不屈,以他十九年的人生苦难,可歌可泣的完成了肩负的使命,回到长安时,他拿着那支已经掉光了毛的、陪了他十九年的汉节,路两旁迎接他的百姓,瞧着这位白头发、白眉毛骨瘦如柴的老人,无不为之感动,都交口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白风吹,雁群汉关飞”,他为何在匈奴十九年雪染双鬓艰难生存?他为何在异邦九死一生意志如磐?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有一个至尊至爱至美的信念,这两个字铮铮铁骨,这两个字想起来就热血沸腾:祖国!

 

 

 

                   山西静乐县作协:张天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