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来杭多年,虽在前几年去过苏堤、孤山、断桥等地,但多是走马观花,或者为了完成工作而去,印象草草,稍觉遗憾。这日午后闲暇,我忽然来了兴致,想要去细细看看西湖。
乘坐公交车,要经过钱塘江大桥。此桥为钱江一桥,始建于民国23年。与杭州其他跨江大桥相比,此桥更为古朴,似乎更与杭州的古城气质相符。此桥稍窄,仅容两车并行。更外面,则是人行道。其栏杆是灰色斑驳的水泥,颇有年代感。车从南过江向北,除去窗外浩渺钱塘江,左侧尽头的翠色山中,屹立着六和塔。桥的北面尽头有古亭翼然。此桥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对岸便进入西湖风景名胜区,两边有水杉、香樟、槐树等笼罩,层层叠叠,将车和人都吞入其中。至浴鹄湾站,便下车,路边便是碧树绿水,引人驻足。浴鹄湾站所处公路是为杨公堤。我要去的,便是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
沿途可见游人络绎不绝,金发碧眼之外国人也不少。门口,一支江浙口音的中老年旅游团正和导游说话,抱怨去雷峰塔还要走三个小时的路。进入其中,走过蜿蜒曲折的林下小路,可看到一处名为“牡丹亭”的景点。牡丹亭为八角两层,八角翘起如灵动之佛指;底盘稳固,除八根柱子,左右有镂空的传统图案的褐色木椅,左三右三,对称;正前方及正后方无椅,供行走。亭子各处亦有各类花鸟木雕,颇文雅。整个牡丹亭端庄不失灵动。正面有横匾,书“牡丹亭”三字,笔法秀气中透着稳健,亦藏有锋锐。落款为“茅盾”。有楹联:晓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取白居易《牡丹芳》诗句,改其一字。原诗为: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楹联所题者不识何人,但见繁体字龙飞凤舞不失遒劲,与一旁的松木颇有些类似。
牡丹亭周围高高低低皆为绿树,其中树龄超过100年的松树最为显眼。其中黑松枝干粗壮、错综复杂,似龙爪伸向左右及天。比起抢眼的枝干,松针则显得低调内敛,丛丛簇簇、绿绿莹莹,生于各个枝头,蕴含着无尽的命力。另有日本五针松。相比黑松,日本五针松似乎更有气节。枝干相比黑松更为细瘦曲折,像枯骨,像屈蛇,像笔力遒劲的草书,透着饱满的沧桑。其松针亦没有黑松茂盛,或是伏天炎热,有些松针枯黄,愈发显出其瘦硬之态。我更喜欢日本五针松。
牡丹亭周围显然经过精心的园林造景,除姿态多样的松树外,还有槭树、假山,参差错落,周围多披麦冬。卵石小路穿插其间,颇素净。看着眼前之牡丹亭,忽然忆起明传奇《牡丹亭》,古意相通,一瘦硬气节,一轻盈飘逸。此处牡丹亭之所以为牡丹亭,实因周围遍植牡丹。或许亦是因为先前伏热,牡丹皆由黑色遮阴网遮蔽。牡丹叶片稍有晒伤及枯萎,但多数叶片绿嫩。想来春来牡丹花开,辉映高处牡丹亭,能增加多少轻灵与梦幻。
出牡丹亭只十余步,便可见清凉之水面,周遭多植依依柳树,柔情绿意。此地湖水相通,路桥相连,可谓移步换景。所谓花港观鱼,就在此地周遭,处处是花木、处处是绿水、处处有鲤鱼、处处可观鱼。行至桥上,可见周围远处山峦、近处林木及各类亭子,青色翠色古色,映入水中。水边,可见一株垂枝红色紫薇,团团花朵由细枝干撑着向水面亲去,身后是一株槭树及高大的广玉兰。走近,草丛中飞出一大片麻雀,有的停在槭树上,有的飞到水面另一边的树丛中。
再往前走,可见水边有一处小岛,岛内假山高高低低,高处假山上盘桓着一株凌霄花。绿叶繁盛,花朵橘红,像点点星辉。另有几株大小树木在凌霄假山周围,或端立,或逸出亲水。在小岛伸向水面中心的一角,生着一株千屈菜。此株植物枝叶萋萋,紫红色花序在梢头轻晃,亦如点点星辉。可称得上是芳草了。芳草及小岛映入平静绿水中,有红鲤鱼在那里游动。
此地叫红鱼池,资料介绍蓄养之红鲤鱼、红鲫鱼有数千尾。临水细看,那红鲤鱼体态颇大,像是精灵一般,游于迷离的绿水中,张嘴嘬着岸边的芳草,真是“花著鱼身鱼嘬花”,一派诗情画意。
复前行,过小桥流水,往前去,那生着夹竹桃的亲水建筑,是为马一浮纪念馆。
(二)
山青林绿水蓝的一片水域边,伸出一角歇山顶两层传统建筑,颇为秀拔。远远看去,但见黑褐色屋檐伸向浅蓝天际,廊柱如竹节般插入水面,并连同楼体的花棱门窗一起柔动在荡漾的湖波中。建筑脚下水边,围着一片水葫芦一般的植物,天热枯萎了浮头的叶片,呈枯黄色,大体一片仍为翠绿。远看倒有一派春色,那枯叶像是嫩黄的新叶了。走近,有朵朵明黄小花从叶下水中探出,俏皮可爱。另有一丛疏朗的夹竹桃伸向水面,朵朵红花星星点点,被绿叶绿水映衬得极为靓丽。此处有石阶通向湖水,想来可由此乘舟游赏。这里便是中国现代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纪念馆了。该馆大体上坐北朝南,由两座楼体组成,一座东西走向,是为纪念馆正殿;一座南北走向,在西侧。方才看到的一角建筑,便是西侧之楼宇。
沿着外廊走近夹竹桃,正看到一只白顶小船载着游人出离楼宇,往西去了。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竹桃迎送、小舟渐逝,果真是人在画中游。纪念馆院内清幽极了,正殿左右种有两株愈百年之广玉兰。面对正殿,除上部有“马一浮纪念馆”之横匾,左右内联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是为梁漱溟撰;外联有“胸中泛滥五千卷,足下纵横十二州”,林散之撰。皆繁体。
正厅供有马一浮坐像,并展示其书画、生平、手稿、实物等内容。其中有一画中诗为《独坐》:
深山人不到,春近日初长。
细草无言绿,寒花自在香。
生心非取舍,当境绝思量。
若问颜回乐,悠然已坐忘。
颔联“寒花自在香”颇有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妙;尾联暗合王维“独坐幽篁里”及陶潜“悠然见南山”之句。全诗景思俱全,大体无虞。该诗撷自其文人画。画中一古衣老者面水独坐,身周松竹林木疏密结合,远处水波澹澹,假山显露。整幅画颇具禅意。
厅内另有楹联:
云林寺开坛讲国性,大足山说道砥中流。
既文既博亦玄亦史,齐圣齐贤大德大年。
任呼茂树穷禅客,早判公羊卖饼家。
厅内另展示其书法作品及各界名士合影等。
出纪念馆,可见一亭立于岸边水中,是为“寂照亭”。楹联为:谁问白云何处去,不知明月几时来。寂照亭四面窗门四面廊,三面环水,身周遍植荷花,此时荷花荷叶依旧红绿。置于其中,朝任一窗门看去,皆可见青山绿水。坐于亭台边,可赏荷、可观水、可望云。亭边另有一槭木枝节错综,枝干呈白青色,密叶细碎飒爽。除去亲水的枝干,另有一枝干匍匐向地。像习武的文士。
再往前走,是一米白色镂空亭子,上布满了茂盛的藤蔓。此一亭子由各类传统纹样组成,或密或疏,通透灵巧,与方才寂照亭的端庄郑重形成对比。近处绿树之下,亦有一假山绿水造景,静中取静、幽中更幽,让人不觉此地为西湖一隅,而是别处的名胜园林了。
复前行,便可看见康熙皇帝题写的“花港观鱼”字碑。
(三)
花港观鱼字碑矗立在一歇山顶四角亭子内,周围游人不绝,拍照打卡者众。字碑正北面有一长方形鱼池,池内绿水悠悠,硕大的红鱼游于其中,向游人说明此地确乎是花港观鱼。鱼池北面路边,生着一排红白紫薇,枝干蜿蜒有力。白紫薇花朵素洁,让人误以为池面上的波光是洒落的白紫薇。周遭湖边有一巨大香樟树,两人方可合抱。树下为林徽因雕塑。站在树下,北面便是西里湖,东侧是绿柳扶风的苏堤。苏堤像是一道绿屏障,将西湖分为一西一东、一大一小两个湖面。西里湖便是西侧的小湖面,呈长条形,北面是曲院风荷,南面是花港观鱼,它们都被苏堤护卫,荡漾在西里湖的绿水中。
林徽因雕塑边有一售货亭,售卖各类饮料小吃。另有油纸伞及折扇,上绘西湖风景。店家是一女性,慵懒地叫卖:“扇子十元一把了,扇子十元一把了……”给幽静沉谧的西湖风光蒙上一缕喧闹嘈杂的尘色。我上前观赏纸扇及油纸伞,该女子操着北方口音与亭内的男人对话,我分不清是河南还是安徽。她身材倒是高挑,但面部透着些浊气,与一旁的西湖山水及林徽因格格不入。不过这亦显示西湖之盛名,招引南来北往之商贩来此谋生。
上苏堤,透过绿烟柳,可见东面泱泱西湖的白波光了。有青年导游为闽粤口音的游客讲解苏堤典故。青年导游口中南腔北调混杂,我分不清他到底是哪里人。沿着苏堤东侧的人行步道走,垂柳被风吹拂,撩拨着水边的游人。西湖水亦被风吹动,带着清新的味道,哗啦啦地朝岸边而来,水声拍岸,颇似涛声。
顺着苏堤正路走,行至一拱桥边,东侧湖面上一白顶手摇船朝桥洞而来,少顷过了拱桥,游向了西里湖。我站在桥边的石狮子边,看着小船悠悠而去,岸边垂柳绿树相送。舟行水上,舟映水中。绿波其后,荡荡漾漾。此时已近下午5点,西里湖西面隐隐青山上的太阳呈现橘黄色,给西里湖的水面洒来浅浅余晖。太阳映照在小船的右侧,光芒更为耀眼,可谓浮光跃金。船上人儿轻声交谈,观赏此间景色。而西面远处隐隐青山、比比青树下,亦有一拱桥,透着一圆形白光。有一游船穿过拱桥白光,朝这边而来。
苏堤上有长廊及亭。长廊南面横匾由苏轼所书“晴光雨色”。楹联为: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为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诗。长廊北面横匾亦为苏轼所书横匾“水西云光”,楹联为: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此为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诗。游廊中另写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林逋《山园小梅》、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嵌于廊内作花窗用,显得刻意古板。
一亭为湖山亭,有楹联一对:雨过湖天笼白昼,云归山市锁黄昏。此为南宋诗人汪元量《湖山堂》诗。传此亭原为南宋之湖山堂,后废。此湖山亭为新建。坐亭中,可见西湖水中卧着一大片茂盛绿树,那里便是小瀛洲了,西湖风景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古意的三潭印月,便在那里。
沿着苏堤东侧步道复前行,远处可见明张岱看雪的湖心亭,不过此时那里一片绿意融融。湖心亭的背面远处,左边是伸来的青山,愈来愈浅,尽头顶上,可见一笔尖般的砖塔,是为保俶塔。右边透过小瀛洲的绿色,一条带状青林之后,便是杭州的各色摩天大楼了。可见杭州标示性现代建筑——环球中心,呈锥状。那里有武林门码头,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
立于此间,世外仙境与现代都市融为一体,不觉让人诧异。
康熙皇帝所题“苏堤春晓”字碑在苏堤西侧,压堤桥南面不远。此时一戴斗笠、着布衣男子撑船而行,往西里湖湖心而去。岸边绿植花卉、高树是前景,远处层叠山林是为远景,他一人撑船游向跃金波光中,是为中景。
(四)
傍晚时分,我行至苏堤北头,便折向西面湖水中的路,想来那里便是与花港观鱼基本对称的曲院风荷了。只是那时太阳将落山,置身树下,只剩下些昏黄与黑。水边的树上树下的彩灯也已打开,绿色的紫色的,光亮洒在树的枝干和叶子上,氛围是沉静的,等待着夜游西湖的人。
复前行,过一桥,是为玉带桥。左手边可见几块颇有些年代的石头古物,沉浸在暮色中。走近看,资料介绍这是“玉带晴虹”古桥的桥栏。玉带桥古桥建成于雍正九年,以汉白玉雕刻而成,在民国期间损毁。刚刚走过的玉带桥是1983年重修的。凑近古桥栏看去,还可见上面雕刻着的祥云图案。它们确实是古物,虽然并未发光或者有灯光照明,但离了老远看到便觉得是不一般的事物。它们像是古桥的遗物,也像是一部分尸身,不腐烂不发臭的尸身。
左手边再前面,是一大片高大挺拔的水杉,置身其中,可见游人或坐或走。此时人是渺小的,水杉树是高大的。还有松鼠一会儿趴在树干上,一会儿跳下树,去亲近人。它们可爱极了。我想,这里地处西里湖水边,曲院风荷应该就在眼前了。我心中期待着。
再往前,在水杉树的边上,视野开阔,天色亮了很多。西里湖荡漾水波中,有一两层六角亭子,瓦片呈灰黑色,覆盖在褐色的木质结构上,古意盎然。不远处还有一处古楼宇。在这座亭子的周围,生着一片片荷花。虽然已经立了秋,但此时荷叶依然茂盛,荷花依然盛开着。晚风吹来,荷叶和荷花的香气都是清爽的,和夏日荷叶荷花无二致。我想,这里就是曲院风荷了。此时一位身着红黑汉服的女孩正在拍照,在摄影师的指挥下摆出各种姿势。她透着一股侠气。她身后由古亭和接天的莲叶衬托,再远处的地平线那里,是西湖边的群山,山上,可见金顶的雷峰塔。傍晚的天光照着,荷叶、荷花、古亭、侠女,在西湖的柔媚中沉醉,我也沉浸在这说不尽的柔媚中。
晚风吹动西湖水和荷叶荷花,它们荡来荡去,自在极了。风稍大些,荷叶便轻微翻卷。我想,这就是风荷了。
可是,我知道这里并不是所谓的“曲院风荷”正景,那更宽广的北面的绿树中,定藏着“曲院风荷”的真容。当日实在太累,我无意再看,便准备返回,准备他日再来寻访。
第二日上午,我又到了此地。
但见晴日下天与水都是玉蓝色,荷叶荷花依旧被西湖水荡漾着。微风吹来,荷叶荷花香相比昨日黄昏更为清爽。站在湖边,一只白顶小舟从水边丛生的再力花等绿植中游出,舟中人看我,我站在岸边看舟中人。此时天上是纯净的白云蓝天,西湖水像一面波动的明净的蓝色镜子,这只小舟就行进在镜面上。小舟划走了,湖水继续荡漾着岸边的绿植,以及一旁的荷叶荷花。今日在古亭前拍照的是一位穿着过膝黑裙、浅酒红色长袖的女学生。她的麻花辫垂在左胸前,气质清丽,颇有林徽因的样子。
走入北边的曲院风荷正院,有一茅盾题写的“曲院风荷”石碑。周围是绿树池塘荷花,与其他风景并无二致。石碑背面刻有一诗: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熏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诗为明代王瀛的《曲院风荷》。想来此地自古便是文人雅士流连之地。可是今日之曲院,并无古意。除了各类亭台楼阁水榭,便是葱茏的绿树荷花,还有青蓝的湖水。且亭台楼阁皆是新造,颇显刻意现代,让人走近只觉不如意。况当日成群结队的小学生中学生在曲院内游戏,颇为争吵。另外景点北面便是马路,车声人声不绝,更为嘈杂。
不过曲院毕竟属于西湖风景名胜区,从造景及荷花数量来看,也是可观的。像是大观园中的某一景点,适合三五文人小聚,或乘舟采莲,或信步赏荷。那片片的荷叶极其繁茂,想来疾风时雨降临,荷叶翻卷、荷花羞怯,定是一番风荷景致。此地另有一些江南奇石,颇为招摇,无趣,不记。
院中有一石头上记有藤野先生与鲁迅事,繁体书之:
讀白居易之詩懷魯迅君
三五夜中新月色,三千裏外故人心。
藤野嚴九郎書
背后书: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吉日建立
花港观鱼之景若有十分,那么曲院风荷之景当有六分,其中四分当为西里湖畔古亭边之风荷,一分为藤野先生书,一分为院内之景。
(五)
离了曲院风荷,我往孤山而去。
与西里湖相似,孤山及东北方向的孤山路、白堤一道,将西湖北面的小片水域围成了北里湖。相比西里湖,北里湖小了很多。孤山像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岛,孤山路悬在西湖的水中,往东与白堤连接。白堤的尽头便是断桥。所谓断桥残雪,是西湖著名景点,此地游人似最多。正是午后,阳光浓烈,风儿颇大,吹得白堤上的垂柳飘逸地荡起秀发。有游人在柳树下拍照,满是欢笑。沿着白堤南侧走,可见浩如海的西湖。此时近堤的西湖水是深蓝色,被风吹得漾来荡去。堤上可见南腔北调之游人,不论男女老少,脸上皆浮现欢喜之色。毕竟这里是美如画的西湖,出来游玩本就开心,外加风景醉人,心情更加美丽。
堤边有一只只白顶手摇船成片地停在水中,船家皆着白衣蓝裤。白衣类似中山装形制,竖排扣子那里好像还印有花纹,颇有民族风格。船家皆是本地人,不过他们的口音听起来不像杭州,像是附近周边或浙南某地。他们是摇船的好手,客人上了船,他们扶着船篷站在岸边,将船往湖中轻轻一推,随即右腿上船。待船驶出半米,便送上左腿。船便轻快地离岸了。他们身形多敦厚壮实,有三十岁左右的小伙,也有四十几岁的壮年。肤色皆呈现稍深的麦色。想来本是麦色,被太阳晒着、被风儿吹着,色泽便加深了。这肤色看起来健康,也很具有男性的阳刚之气。没有客人的时候,他们便歪斜在船舱中耍手机,或是坐在船舱中看向一处发呆,船及人随着西湖水波安闲地晃动。或是在岸上站着,等待客人。手摇船绕西湖而行起步价好像是150元人民币,绕西湖一圈的价格及仅去西里湖的价格是不同的。西湖水域是十分广阔的,这些船家舵手的臂力想来是惊人的。想来他的家乡定在水乡、江边或是湖区,这摇船浮水是从小便掌握的技能。
此地属实热闹,甚至嘈杂,不能让人心静。想来古代特权之人将此地围起来禁止他人入内是有道理的。隔绝了人声车声、人影车影,一人或两三人至此,看风扶烟柳,看水波澹澹,看平湖秋月,定有一种不一般的惬意。
现在来说孤山。
在赴白堤之前,我从曲院风荷过桥及路,先看到的是孤山。此地有秋瑾墓。介绍称秋瑾墓几经迁徙,在1981年9月迁至西泠桥畔。西泠桥便是孤山岛连接外界的桥。西泠桥外靠近市井人烟的地方还有黄宾虹像及武松墓。秋瑾墓墓基高2米,上有左手扶腰、右手抵剑之秋瑾塑像,高2.7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秋瑾抬头看向远处,端庄中透着英飒。她的身周生着绿火焰般的龙柏,身后是孤山上高大繁茂的香樟等树。我走近,抬手去摸那汉白玉的底座,但见上面已凹凸不平,想来前来瞻仰借气之人不少。墓基上从右至左写有字:
鑑湖女侠千古,巾幗英雄,孫文
不远处孤山下有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住宅——俞楼。内里记载展示其人其事其作,以及各种赞颂楹联,虽然清幽无人,但也显得十分吵闹。往东的路边,有西泠印社。进入圆形拱门,但见院内清幽十分。绿树下有莲池一方,池中有一假山,周围聚拢睡莲片片。池边山石呼应,池中池上池边皆绿意悠悠。墙外,便是孤山路,颇嘈杂。真是闹中取静。
西泠印社除了这方莲池,还有殿宇多处,介绍印社历史。殿宇背后便是孤山,有层层叠叠的树和远远近近的亭子山石。这也是印社的一部分。引人注目的是莲池不远处的石坊及印社孤山北面北里湖边的石坊,两相呼应、古意盎然、十分有趣。西泠印社石坊与日本的鸟居都与中国的衡门类似,都是在两根竖柱上加一或二根横梁。简单却大气。不过日本鸟居的竖柱并未突出横梁,稍显闷滞,不如中国的石坊竖柱超出横梁指天,气势更为恢弘,像中国画一样气是通的。另外印社石坊还写有横匾和楹联,配上青苔,更有文化及古朴气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莲池西侧一竹阁。传最初由白居易筑。现时竹阁仍是阁,却不见白居易。被开辟成纪念品店,陈列着各类造型的印章,供游人选购。三五人进去便觉拥挤,人味颇重。一方小柜台后售货员慵懒地抬头迎接客人。柜员头顶的墙上挂着一幅《东坡行吟图》。但见繁茂古松之下,东坡面东看松,其背影伟岸超然,令人难忘。
孤山另有浙江博物馆。内里正展出浙江省内文化遗产。譬如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黄杨木雕、瓯塑、萧山花边、浙江剪纸、龙泉青瓷及龙泉宝剑等。其中石雕虽精致,但刻意古板,透着冷气寒气甚至死气,让人不愿靠近;花边亦精致,但多是繁复之态,新意颇少;剪纸有佛教及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倒是轻盈舒畅,民俗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木雕亦是栩栩如生,但我总觉得太过刻意,透着呆气。与音乐及文学作品相比,并不能给人无尽的想象及精神的陶冶。逊色。真正值得一提的是青瓷及宝剑。青瓷色泽温润,气场颇强,楼上楼下走马观花了一圈,唯有到青瓷的身边方觉如意。它通身的温润,似要与中原的汝瓷比高下。另外龙泉宝剑寒气逼人,气场与青瓷相当。二者似是士子的两面,可温润如玉,亦可慷慨激昂、挥剑战斗。
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区还有专门馆室陈列雷峰塔出土文物。当时有一志愿讲解员针对雷峰塔的历史及出土文物进行细致讲解,围在其身周的人有很多。这里一层最引人注目的是被敲碎的残碑(拓片)、古雷峰塔的旧照片及藏经砖,诉说着委屈及沧桑。看着那些残碑,我生出一种庄严及恐惧来。那些藏经砖是五代吴越国的遗存,截面中心位置有圆孔。说是将佛经置于直径2.5厘米的砖孔内,深入砖身12厘米,外端再用黄泥封护。介绍说《宝箧印经》曾藏于其中,五代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曾三次雕版印刷此经,其中乙亥岁(976)刻本《宝箧印经》便发现于此藏经砖中。此种藏经砖及特别的藏经方式为雷峰塔独有。
是谁下令或者发明此种方式藏经呢?为何要藏经呢?是担心胡族蛮夷杀到吴越,杀入临安,佛经不保,要以此法护持吧?真是良苦用心、功德无量。
二层有一鎏金银阿育王塔,造型端庄、透雕逼真、金银光彩、气质不凡。讲解员着重讲解此塔,大家都围在周围观赏聆听。而我注意到的,则是两个石头像。一个罗汉头,一个菩萨头。皆是五代遗存。他们明显都经受了严重的敲击及践踏。
罗汉的头从喉结那里被斩断,资料介绍说其“肥头大耳”,可是右侧大片的大脑都被敲下,大耳也不见了踪影。资料还介绍“眉间有白毫,目光深邃,犹如饱经风霜的佛陀大弟子迦叶”——现时的他依然眉宇端正、目光深邃。一开始我以为他的眼睛是低垂的、闭合的,似在沉思、哀叹、流泪,待我看了介绍方知眼睛是睁开的,才感觉到那深邃的眼睛张着,哀伤无奈慈悲一齐透射出来——像在看当年砍下并敲碎他头颅的人。他的眉心似乎也被人用锤子配合铁钉敲击过。他的面部看起来饱经蹂躏,似被人踩了沙石在上面狠狠磨砺。但他的气质依然不减,依然那么地傲骨、沉稳。
相比较罗汉的头,那颗菩萨的头更为惨烈。整颗头颅也是从脖子处斩断。令人震惊的是,从眉毛上部边缘开始,菩萨的大脑像是被人朝下倾斜着狠狠地削掉了,一直削到后脑勺的位置。菩萨头的大脑没了,可是五官、神采仍在。资料介绍说此菩萨颇具唐代宫廷贵妇神采,可我看到她如罗汉般被磨砺过的面庞五官,觉得其眼神所流露的委屈无奈比罗汉更甚,甚至带着恐惧。她是一位支离破碎的落难的菩萨。都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石菩萨被毁,也是自身难保。呜呼哀哉!
孤山另有梅妻鹤子的林逋墓及放鹤亭、博物馆亦有常书鸿美术作品(多为肖像风景)等遗存及景物。但孤山一行细细想来,唯此罗汉菩萨残头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心惊,让人总是浮现心头——敲击声阵阵,哂笑声阵阵,剥落声阵阵,呜咽声阵阵……
(六)
我登上了环西湖的游船。
在上船之初,我向售票的姑娘询问游船是否会走近湖心亭,她稍显抱歉地表示只能远远地拍照,并不会上前。如若想要登上湖心亭,须坐手摇船前往。我最终还是坐了环湖行的游船。船舱可坐二三十人的样子,大部分是老年团,还有三三两两如我般的散客。
船发动了,我的心跳加速了,这是我第一次坐船游西湖。素来都是站在岸边看西湖,这次我要置身西湖碧波中,反观周遭的景致了。船离了岸,便觉西湖是大的,船要去往宽阔的所在了。回头望,可见岸上的垂柳及拱桥,景色怡人。坐在船边,透过玻璃窗,可看见耀眼的阳光洒在绿色的湖波中,光点碎来荡去,随着浩瀚的湖水沉下又起来。远处的湖水是深蓝色的,与近处的绿色相互渲染着。
四周都是绿树或层层叠叠的山,西湖像是被包含在了里面。船过了湖心亭,远远地看去好像还有石牌坊立在那里,似乎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岛上影影绰绰地走。相比较小瀛洲有着一片声势浩大的绿,湖心亭则是一小团簇拥着的绿,愈发显出其精致与孤傲。怪不得张岱要到湖心亭看雪,内敛别致,不虚张声势,这里才是文人之心。不过,那湖心亭好像就是浅浅的一处岛,让人担心如果风浪太大,它会否有危险。
别了湖心亭,船很快到了小瀛洲。这片小瀛洲并不小,船刚靠近时,我还以为到岸了呢。站在湖边看时,只觉小瀛洲是一大片绿,矮矮浅浅的。靠近了看,才知道它洲的模样。高大的香樟树、柳树等布满了洲的周围,绿意融融,深浅层叠。船不近不远地走在它身边,绿树中还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红色夹竹桃和白色夹竹桃,醒目悦目。树下的水,是静谧的绿色。
天上是白云,眼前是绿洲,身边是海水般浩荡的西湖水。不觉便到了三潭印月的所在。三潭印月在小瀛洲的外围,而不在里面,所以不管是湖岸上的人还是乘船经过的人,均可以远远近近地看到。三处石塔立于水上,精致小巧,含着禅意。三塔面对小瀛洲的地方,有着灰黑色的歇山顶建筑,建筑前是一片空地。此处被垂柳等绿树掩映。小瀛洲上游人颇多,绿树及夹竹桃的亮隙中可见,三潭印月正对面的建筑及广场周围亦可见。此时是白天,三塔不在月色中,而在蓝天白云、绿岛蓝海之中。阳光照在它们的一侧,其饱满别致的身形更为立体。三塔相隔颇有些距离,远远看去,似是谁布下的阵法。洲上的人在看三塔,船上的人也在看三塔。洲上的人与船上的人似也在对看。此时一只手摇船驶近石塔,小小的土黄色的船上,船家坐在船尾悠然地摇橹,一游客手持相机正在拍下三塔。我亦拿出手机,留下了这美景。
船回去的时候,小瀛洲及上面的绿树、红花、白花,以及远处山上的雷峰塔,越来越远,我觉得不舍。离小瀛洲越来越远了,此时一只手摇船上载了三五人行于西湖中,绿蓝水波浩大、荡漾。此船,颇有些劈波斩浪的意思。背景左侧,是远远的湖心亭。此一画面,颇有湖心亭看雪之意味。只不过现时是现代社会酷夏的尾巴,船上人穿着现代衣物、戴着墨镜、撑着阳伞,背景更远处是杭州的高楼大厦。
黄昏的时候,我坐在了白堤边卖冷饮的小摊边的椅子上,继续看西湖水。此一小摊紧邻湖水,三五米外的路上偶有行人经过,发出些细碎但不扰人的声响,周围及上部有大树环绕,还算清静。西湖的水涛声似是海涛,拍着西湖的岸。我坐在那里,可以闻到西湖海水般的腥甜味儿,清爽又自在。暮色渐渐来了,风儿也变得温凉,穿着短衣,并不觉凉。两位小姑娘坐在一边化妆,一位阿姨背着双肩包,走来走去地问人要不要看手相。她声音温柔,不知一日能有几单生意。我问她是哪里人,她回“江西”。江西离浙江及杭州并不太远,赴杭州谋生之江西老乡数量位列前三。第一当是河南,二则安徽。
西湖水在暮色中浮沉,波浪像是一片片浅山,推过来,沉下去,又浮出水面。浅山有时绿色,有时蓝色,层层叠叠,无穷无尽。暮色愈发深沉,风儿也愈发急了些,那些浅山便失了先前的沉稳,变得凌乱琐碎。此时一只水鸭子游到了面前的湖波中,我们的头顶是一片茂盛的绿树,伸向湖中,并遮下一片阴影。它在水中浮沉,偶尔将头伸向水中,旋即再伸出来,似在觅食,或是清洗羽毛。
夜色来了,西湖来来去去的大船小船都亮了黄色的灯火,载着客人继续在湖中游。远处岸边及山上的雷峰塔也亮了灯。周围除了沉醉的夜色,就剩这现代的灯最为引人了。有时我觉得这灯也太亮了些,亮得失真,亮得张扬招摇,唯恐别人不知道此时正是欣赏夜西湖的好时机。况且平湖秋月景点就在附近,满湖满岸的通明灯火,让人如何去分辨那湖中之秋月呢?
实在是有些晚了,我要返回了。沿着白堤往孤山路及西泠桥走去,但见一弯金黄色的新月悬在苏堤高高的上空,被夜色映衬得极为显眼。此时温柔的垂柳及风儿在身周徘徊,游人三三两两从身边走过。有人来了西湖,有人离了西湖。再过几日,便是中秋了。
(七)
那日下午在孤山,参观完西泠印社、浙江博物馆及白堤等处后,借着手机导航,我往孤山北面寻访林逋。西湖之孤高意境,我想除张岱之湖心亭看雪外,便是林逋的梅妻鹤子了。试问哪个爱文的人,不向往呢?
孤山北面的路上游人稀少,更为清静。过一片茂盛的荷花不久,但见灿烂耀眼的夕阳,以及右手边北里湖清冷的水涛,夕阳沉浸在水涛上,一片金色。我开始找寻林逋遗迹。前几年我赴山中的中山公园,曾沿着公园北面的石路下山,到过此处。犹记得有一鲁迅坐像,和秋瑾雕像一样被绿火焰般的龙柏簇拥着。今日前往,鲁迅依旧,柏树依旧。过林启铜像及林社之歇山顶灰砖红木楼阁,便有一回转之桥。桥的右侧是北里湖,左侧是一片与北里湖水波相连的水湾,中有多角砖台,内里植有一株大冠树木,下有两只鹤雕。我想,护佑仙鹤的树木,便是梅树了。心下也惊喜,这是梅妻鹤子的暗示,林逋就在近处了。
果然,一抬头,便见山中有一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十六柱木结构方亭。沿着石阶上去,是为放鹤亭了。放鹤亭头顶是高大的香樟,夕阳抚摸香樟树的枝干及叶丛,照在了放鹤亭的一角重檐及柱子上。放鹤亭周围石栏上皆雕有姿态各异之石狮子。原来,林逋乘舟游历西湖寺庙时,客至无人,其童子便是在此处放鹤唤之的。想来那仙鹤定是轻巧灵动,振翅之间,风动云随。资料介绍孤山放鹤亭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十三年重建,民国四年重修。亭内除“放鹤亭”横匾,璧上陈列有舞鹤赋刻石,是为康熙皇帝临摹明代董其昌的《舞鹤赋》书法。《舞鹤赋》由南朝宋鲍照所作,意以仙鹤喻君子。
放鹤亭柱子上有楹联多对,试摘:
山孤自愛人高潔,梅老惟知鶴往還。
華表千年遺蛻可聞玄鶴語,孤山一角暗香先返玉梅魂。
梅花已老亭空鶴,處士長留山不孤。
林逋之高洁孤傲,可见一斑。
沿着石阶转环,再上一层,矮墙拱门之内,可见一馒头墓。墓周身以石相砌,上部生着萋萋荒草。墓前石碑刻字云:林和靖處士之墓。碑前有一石案,不知是哪位文客采来青梅,孤零零地放在石案的中心。可能已经有几日了吧,那两颗青梅一个发黄,一个已经变成褐色且稍干瘪。想来林逋是受了这青梅的。几片细碎的叶子落在石案上,以及墓周围的石面上。资料介绍林逋墓始建于北宋,南宋咸淳年间设墓碑。现存为清代重点修复的圆形墓冢及青石墓碑。
此墓周围皆有墙护佑,进入只觉温柔安详,风似乎也吹不进来。墓可说是位于孤山山腰上,其身后是孤山郁郁葱葱的山林,更是添上天然屏障。
斯人已逝,唯墓长存。看着清冷的林逋墓,以及石案上的梅子及落叶,我生出一种空虚及感伤。
附近还有一玛瑙坡。资料介绍“因山坡间散布赤石,圆润似玛瑙而名,为北宋孤山名刹玛瑙寺所在,住持寺僧智圆,精佛理,擅诗赋,与隐居诗人林逋为邻,常相唱和”。还说坡岩尚存吴昌硕撰书“玛瑙坡”题刻。我四下里山上山下转了一圈儿,都没发现题刻及寺庙遗存,只见处处山林处处清幽。想来那题刻或确在某处,只不过天暗我未发现;而寺庙早已损毁,应早已无任何痕迹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已经来临,山林陷入青墨色。和靖先生,您此刻到了何处了呢?
《西湖残梦》首发于《东方散文》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