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伟的头像

郑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28
分享

走进红旗渠

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走进红旗渠,去寻找那股永不枯竭的精神之源。在参观的路上,我的心中总涌动着一股波潮,让我热泪盈眶,思绪翻滚。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县人民的倔犟脾气,更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民族艰苦奋斗之魂!

 ——题记

如果没有在红旗渠的切身感受,我永远无法想象它的前世和今生,更无法理解那十年的鏖战。那一段艰苦岁月,林县人民创造了人间的奇迹。他们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当你带着问题走进红旗渠后,也许会在巍峨的太行山上,在一辆辆似曾相识的手推车中,找寻到答案。

 一、 过去

林县位于南太行山脉东麓,晋冀豫交界处,是一个靠天吃饭,十分贫困的山区。

翻开林县的史记,会反复出现一个频率很高的字:旱!

我实在想不起汉语言能表达“旱”的词还有什么?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

仅从字面你很难想像旱到什么程度,林县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的石碑,碑文上对旱灾导致的惨状有着相似的描述:人相食!有明确记载的惨剧就有5次之多。这怵目惊心的词语,有谁真正掂量过这灾难背后的份量?

在林县,水是最大的奢侈品。因为缺水,人们一生只能洗三次澡,出生、结婚、死亡。

在红旗渠纪念馆的雕塑中,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导游的讲述中,让人无不心酸泪目。1920年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一个叫桑林茂的老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走了二十多里路,排队等了一天,夜幕降临终于翻山越岭从山里挑回一担水。临到家时被乱石拌倒,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村口迎接他的新婚儿媳想尽办法挽救,已是覆水难收。自责不已,除夕晚上,悬梁自尽。

有谁可以想到,一条鲜活的生命会跟两桶水划上等号。

缺水是千百年来林县最深、最痛的记忆,水就是林县人的生命。当你对一样东西足够渴望,你就会忘掉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去坚持一个微乎其微、近乎绝望的可能。

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要!

 二、 昨天

中原自古就是造就英雄的热土,历史上就不乏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之人;鞠躬尽瘁的焦裕禄、忠诚担当的谷文昌,就是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典范。

林县有幸,关键时刻,也会有人挺身而出救民与水火,解民与倒悬;就凭着县委书记杨贵一句“重新安排林县的大好河山”,林县人铁了心,义无反顾跟着说干就干。

引漳入林工程预算耗资7千万,林县掏空家底仅有区区290万,又值三年困难时期,饭都吃不饱,缺钱缺物缺技术,林县人为什么敢修红旗渠?

杨贵不卑不亢地回答:“我们有55万人。”

人定胜天,似乎成为那个特殊时代无容置疑的不二法则。林县人民不依赖国家,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制;粮食不够采野菜;野菜不够捞水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仅凭那荡气回肠的口号就足以让世人震撼:“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在今天看来,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太行山上,悬崖万丈,云雾缭绕,别说修渠,哪怕上去望一眼,你都会头晕目眩。而他们用最简单的麻绳缠在身上,晃荡下去,悬空在崖壁凿石开洞。在长达几千公里的红旗渠,坡度每八千米才下降一米,没有精良的仪器,他们用专家嘲笑的土法“水鸭子”,一股脑儿完成与设计标准不差毫厘的测量任务。数九寒天修建成堤坝,草包和沙袋扔下多少都堵不住水流。情急之下,几百个小伙子毫不犹豫跳进刺骨的水中,用人墙堵住水流。而他们的慰问品,只有一瓶白酒。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有多少不可思议就会创造多少奇迹。

一战就是十年,意味着什么?一代人青春的逝去和随时死亡的威胁,一位位官员晋升的滞留和政治生涯的风险。但为了子孙后代,有谁还顾得上计较个人得失?寒来暑往,风餐露宿,太行山上泼洒了十万人的血和汗水;有八十一名牺牲人员被评为烈士;涌现出以吴太祖、任羊成、李改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模人物。

“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任羊成带着他的除险队员,以鹰的雄姿,用系在百丈悬崖上的一根绳子,把腰勒得血肉模糊,手持除险杆拨开云雾,脚蹬绝壁飞荡出了太行人的亢奋。一次,吊在半空的他被飞石砸到门牙,他掏出手钳把四颗牙拔掉,吐出满口的鲜血继续除险。又一次,他从山崖上摔了下来,恰巧掉在一个圪针丛里才得以活命。当村中的大娘用缝衣针为他挑满身的针刺,那种钻心地疼可想而知,但他疼着疼着竟然睡着了。想想,一个人累到什么极限才能如此?

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

太行山上,十万个像任羊成一样的开拓者,历经十年艰辛,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生生地用一锤一钎,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架设度槽152个,修筑各种建筑物12408座;双手刨出的太行山石,可以修一条高3米、宽2米的“长城”,能够连接起哈尔滨和广州。

让世人惊叹,他们在悬崖削壁上造了一条“人工天河”,靠赤手空拳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缔造了一个世纪神话,终于把漳河移了过来,让百年梦想变成现实。十年十万人战天斗地换来了红旗渠汩汩而流的甘泉!

红旗渠建成不久,杨贵主动与引水地平顺县协商,签订了《红旗渠工程使用权协议书》,将修渠占用的土地、山坡、树木、河滩等全部作价买断。当时有人不以为然,对此杨贵的解释是“不给后人留麻烦”。面对今天全国许多地方因为用水屡起纠纷,这又是怎样缜密严谨的企业家精神啊!杨贵一心为民的远见卓识,不禁让人心生敬意,更值得当今的为政者学与思。

 三、今天

一路在“豫见美好”手机短信的伴随中,我真实地感受到涅槃新生的林州受红旗渠哺育下的别样盛情,高山流水如泣如歌,鸟语花香如痴如醉,多少动人的故事在“水长城”鲜活地穿行,多少游人在“青年洞”留下敬仰的身影。

白天漫步在依山而建的红旗渠干部学院里,仿佛徜徉在仙境一般;青山翠树,小桥碧波,雨后湖中的荷花宛如出浴的新娘,撩拔得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夜晚城市的街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绽放出独特的魅力,灯火璀璨中带着一份自信和祥和。一个个绿色怀抱的广场,舞动着最炫的中国风;一条条绕城河畔,惬意的情侣定格成文旅城市美丽的风景。

让人情不自禁,再一次想起林县曾经的过往和那些走过的贵人。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龟裂的土地、绝收的庄稼、奄奄一息的呻吟和肆意嚣张的沙尘;分明又看到走在修渠队伍前面的杨贵、李贵……

触景生情,万千感慨,欣然提笔,红旗渠有感(七绝)偶成。

一条碧带挂山梁,万亩荒田换绿装。

愚叟为民彪绝唱,红旗筑梦谱新章。

恰好《中国诗歌网》第一时间予以发表,也算了却我多年来对红旗渠魂牵梦绕的渴盼,留下我在红旗渠灵魂涤荡的印记。

红旗渠,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既是历史答案,也是时代考题;这里,不仅有中国的过去,更有中国的未来;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历久弥新,巍然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2021年6月21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