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伟的头像

郑伟

网站用户

其他
202302/16
分享

行走井冈山

红米饭、南瓜汤,在那个艰苦的日子养育了红军;红米饭、南瓜汤,在今天依然免费送予每一位游客;红米饭、南瓜汤,是淳朴的井冈山人,自己唱出来的一首荡气回肠的红色歌谣。

           ── 题记

终于,走近了你!我向往已久的神圣土地──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蓝。

逐梦于你,源于儿时幼儿画册和小学课本中那井冈山的翠竹、那黄洋界的炮火、朱德的扁担和八角楼的灯光……

多少次我魂牵梦绕中目睹了你那雄伟壮阔的风釆,领略了你秀丽而又悲壮的神韵。今天,当我真正走进你时,面对你的巍峨挺拨、逶迤磅礴;面对你的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面对你纯朴忠厚、勤劳善良的井冈山人民时;我深深感到这是一次灵魂的远行,让我又一次得到穿越时空隧道的心灵洗礼。

行走井冈,触摸历史,我们总有无数的记忆和感动。山上的翠竹,一望无际,生机勃勃,那是井冈山人的革命品格;山上的杜鹃,万山红遍,火红热烈,那是井冈山人从未改变的底色;还有那红旗、英雄雕塑、红米饭、南瓜汤……都在讲述着红军不朽的史诗。

山因革命而高,地以人杰而灵,在这里,无论是火红还是翠绿,无论是热烈还是清幽,都能引起我心底的共鸣。“中国第一山”无论从自然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当之无愧,诚如郭沫若畅游后,留下“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咏叹。

                  一

这一天,我身穿当年的红军服,怀着无比的敬意,第一站就来到大井毛泽东的旧居。

房子小得有些难堪,木板床上那一铺稻草,似乎还散发着当年发霉的味道。房前那块一米见方的“读书石”,留着敌人利刃砍过的痕迹,留着战争疼痛的记忆,但依旧凛然不惧。当年毛委员时常坐在这块石上,看书读报,思考天下。

屋后有两株大树,一株红豆杉,一株柞树,它们曾被敌人放火烧枯过。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几十年后又奇迹般发出了新芽,开出了银色的小花,开在我们仰望的高度,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

还有,那墙上斑驳的弹洞,那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以及天井里不时洒落的雨点和房间内留存的革命记忆;在走近井冈的心境里,变得愈来愈亲切,愈来愈清晰。

                   二

当我伫立黄洋界,只见群山起伏、云雾弥漫,好似梦幻中的天宫;而险峻的山峦在其中若隐若现,又好像是汪洋大海中的小舟,飘忽不定;目光所及,尽显苍翠,妖娆迷人,让人不觉是在人间。这些变幻莫测的奇景,非身临其境不能领略其奥妙;正如毛泽东在词中所写:“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沿着小路拾阶而上,不一会儿就走到黄洋界标志性景点——迫击炮旧址。这门迫击炮看上去再普通不过了,它的威力也是可以想象见的,但是它却演绎出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抚摸着历经风雨的炮身,我依稀又听到黄洋界保卫战隆隆的炮火声。当年红军仅凭屈指可数的武器——长矛、大刀、浸了毒的竹签,几支步枪和这门近乎报废了的迫击炮,就能够以少胜多,打退多次疯狂进攻的敌军,真可谓英勇善战。

端详着它,我再一次陷入深思,仿佛真的看到了那第三发炮弹带着刺耳的啸声,落在敌人指挥部炸响;接着,连续的枪声、清脆的鞭炮声、人们的呐喊声、冲锋号角声纷纷响起,此起彼伏,排山倒海;似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让敌军闻风丧胆、溃不成军、落荒而逃。这震天的响声,宣告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当毛泽东获悉后,欣然写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三

当我站立在小井红军医院遗址时,不禁热泪盈眶。眼前的所谓病房就是地上铺个木板,上面盖一层稻草;所谓手术室就是几把椅子和几张桌子;地上还有几块穿洞的大石头,让人匪夷所思,那就是用来捆绑毫无麻醉仍需做手术的伤员手脚的;再看那把菜刀,你又如何想像到它也是用来做手术的呢?医院没有骨锯,就用木工的细齿锯子,用开水消毒后,直接用来做断骨手术;在医院最困难的时候,连一点消炎药水都没有,医生们只能用食盐水或石灰水来给伤员们消炎。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想象。让我落泪的不仅仅是因为它艰苦的环境以及简陋的医疗条件,就凭悬挂在医院门口的“红军医院沿革图”,就足以震撼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和在名利场上追逐的匆匆过客。

移步向前,离医院仅百米远有块墓地,是小井130多名红军伤员的殉难处。1929年1月,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井冈山失守,没有来的及转移的重伤员和医护人员全部落入敌手。敌人妄图通过对他们的严刑拷打获取红军主力部队去向,伤病员和医务人员忠贞不屈、宁死不说,遭到羞恼成怒的敌人集体屠杀,鲜血染红了整片稻田。

                   四

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在雨中,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这雨真应时应景,也是来告慰英灵的吧?在这样的雨中,人们都没有去打伞;大家不由地放慢了脚步,手捧敬献的花篮,庄严肃穆,含泪倾听。井冈山斗争只有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却有4.8万余人牺牲,平均每天近60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名有姓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我抚摸着镌刻在碑上一个个英烈的名字,思绪难平,内心无比震撼!

再往前走,在宽阔的院中央有群烈士的雕像,在寂静的雨丝中显得更加晶亮。他们面容依旧那样鲜活,他们是那样年轻、那样英俊、那样坚定;他们当中也有亲人,也有孩子。在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使他们如此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呢?走着走着你就会有了答案,这就是忠诚。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只有忠诚才会有“肖劲塞肠冲锋”“张子清竭尽忠勇”“王双雄屡建奇功”“张平化满门英烈”“马奕夫只身堵枪”“曾宝华全家护印”“吴月娥纵身跳崖”“伍若兰慷慨就义”“萧克视死荣光”“曾志铁骨柔情”等多少千古绝唱啊!

走在广场的尽头,我又诧异地看到被错杀的绿林朋友袁文才、王佐的雕像。他们又是为了什么?他们又有怎样的信仰?他们又为何如此坚守呢?还好,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无恙慰英魂。烈士中间三分之二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没有等来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他们就永远默默地沉睡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与山石和泥土做伴,与翠竹和松柏为邻;他们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出一曲曲壮美的英雄赞歌。

                   五

走进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那一件件红军的文物,那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那早已锈迹斑斑的大刀、长矛、土雷;还有展柜里的竹钉、南瓜、红米、草鞋;也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时用过的油灯、砚台和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除此,馆内还模拟搭建了红军洞、门楼、旧居、住所等,运用幻影成像和真人比例动态的科技手段,再现当年的人物和情景。在八角楼里,毛泽东一声:“子珍我回来啦”;顿时让你身临其境,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又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六

来到茨萍革命旧址,呈现眼前的是一片土黄色建筑,是上世纪60年代复建的湘赣边界前敌委员会、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部等旧址,还有毛泽东和贺子珍的旧居。旧居是个简陋潮湿的八角楼,那时八角楼的灯光通常亮到很晚,那盏清油灯,也至今亮在无数人心里。按规定连部以上夜晚办公可以点三根灯芯,堪称我军最初的待遇,但毛泽东坚持每晚只点一根,在微弱的灯光下,却写下了著名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篇章。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等井冈山红色土地里生发的道理,如漫山遍野的苍松翠竹,浩浩荡荡铺陈出中国革命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直沉浸在往事中的我,情不自禁地走到毛委员的床边坐下来,静静地回味……端详着桌子上那擦得略显明亮的砚台、油灯,睹物思人让我又分明闻到了昔日的生活气息;看到了一个叫贺子珍的伟大女性就站在中间,她为这间不足几平米的小屋营造了浓浓爱意和无限温馨。在这最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毛泽东与贺子珍就这样走到一起,成为革命伴侣。井冈山的岁月是及其艰苦的,但却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贺子珍晚年曾这样说道:“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毛泽东博览群书,夜深人静,他写累了,就给我讲他读过的故事,讲他的诗文。他的话,把我带入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常常是一个讲着,一个听着,不知不觉又迎来新的一天”。

                   七

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渐渐落山,天空中隐约看到一些亮晶晶的星星,十分美丽。

我们简单吃过晚饭,又匆匆赶到剧场,观看张艺谋导演的井冈山山水实景剧。  

       那是一场真实惨烈、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的再现;那山那水就在你的身边,还有老乡拉着驮满弹药的骡子,真实的让你泪流不止,甚至蠢蠢欲动。600多名演员大多是井冈山红军的后代,他们的真实情感也是任何专业演员都难以做到的。演出给人们以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仿佛让我们再一次置身于80多年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血与火的洗礼。

演出由序幕《血》拉开,分《旗、《灯》、《情》、《火》、《路》五个章节。红旗、镰刀、斧头、红米饭、南瓜汤、八角楼以及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在红军后代和井冈山儿女的娓娓道来中展开。

炮火中井冈山人民一片片地倒下,又一个个前赴后继地站了起来;在敌人“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要让井冈山人换种”的无情撕裂下,井冈山人民没有退缩,依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在腥风血雨中。

在激越的炮火声中,一时间江中水柱冲天,火光映彻天际;在硝烟弥漫中,红军和井冈山儿女的鲜血染红了满山的红杜鹃,与血色夜空连在一起,红彤彤的一片,肆意流淌,漫到天边。

这视觉的盛宴直击心底,让人脉搏澎湃,由然生出无数感慨,无数悲壮,无数回肠荡气……

如果有人要问这块土地为什么是红色的?我想,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太多太多烈士的鲜血;也珍藏着红军将士滚烫的汗水、炽热的情感 、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抬望眼,群情激昂,《十送红军》和《映山红》那响彻云霄的歌声将演出推向高潮。

此时此刻,我已沉浸其中,无以自拔,内心多了一丝莫名的凝重!

步履蹒跚走出剧场,演员们手举火把站成左右二排热情地欢送我们,让人热血沸腾,无比激动,纷纷上前与演出的老乡合影,此情此景让我终生难忘。

                  八

夜深了,辗转反侧,全无倦意,索性披衣下楼,独自徘徊院中。

轻风佛面,自己有种从未有过的清新;仰望天空,点点繁星好似燎原之火;倾听远方,那《映山红》的歌声仍在天边久久回荡……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故乡,高山仰止。一座历史的丰碑,高耸在山川岁月的天际。面对这里的山,面对这里的水,面对这里的人民,面对这里的一切,我只能用心灵去共鸣,去认知,去感悟!感悟山的灵魂,感悟人的精神,感悟这片红色土地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井冈山,你是一座革命的山;你是一座英雄的山;你是一座令人敬仰的山;你是一座让人热血沸腾的山。你已附着在我的灵魂里,成为一个让我心灵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的精神高地。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

2015年11月25日初稿

同期在《内蒙古农工》刊发

2023年2月15日修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