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
今天下起了小雨。微风飘萧,秋雨朦朦的下午,闲逛来到了柳荫禅林。
由盂城东入口到柳荫禅林先要走过清秋桥。迎面看到的是一副对联“碧潭秋水佛心宽,一片柳荫菩提路” 。
过了桥,曲径通幽、清香盈袖,草木欣荣。印入眼帘的是茂密的柳树林。柳荫禅林像一个小岛,青砖灰瓦的古建筑被包围在一片竹海里。周围郁郁葱葱,暮云春树。四面环水,曲曲折折的河流,围绕着小岛,碧波荡漾、流水潺潺。两岸垂柳在微雨朦朦中千丝万缕,低头含笑。在这样静谧绝美的地方,让人浮想联翩。蒲松龄也因此写出了傅生与巧娘美丽动人的故事。
柳荫禅林小时候听母亲叫做柳荫寺,位于马饮塘的东南面。现存山门殿、大殿和拱形门上嵌有当时所立“柳荫禅林”石额。柳荫禅林的后方有一间柳泉草屋,是蒲松龄在邮居住的地方。蒲松龄曾与这里结缘。
康熙年间,蒲松龄在写作《聊斋志异》前应孙蕙之邀来邮担任盂城驿幕宾,(幕宾意思是指官员手下的谋士和食客)。并监管盂城驿驿务。管理驿务期间常在此与民聊掌故、叙家常,著有《高邮驿站》呈文及多首反映高邮的诗篇。 蒲松龄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中与高邮有关的作品就有4篇,分别是《巧娘》、《伍秋月》、《蒋太史》和《于中丞》。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并纪念蒲松龄曾经在这里停留过,高邮市政府修缮并复原了柳荫禅林及柳泉草屋。
蒋太史的故事中写道:“太史蒋超,记得自已前世,是四川峨嵋山的和尚,一心归宗于天台佛教这一派。蒋太史虽然很年轻就供职于翰林院,但心中常存有出世的念头。晚年,蒋太史告病假还乡。但走到江苏高邮时,就不想回家了。儿子苦苦地挽留,他也不听”。
出了柳荫禅林向西,过清宁桥,来到了运粮码头。
明清时期运粮码头曾是大运河与里下河货物转运的重要集散地,周边有同昌粮行、益泰源粮行、永顺源粮行、振隆粮行和詹巷粮行等多家粮盐商铺。当年这里的码头工人们曾在这里不辞劳苦,汗流浃背的劳作。站在栩栩如生的运粮码头边的搬运民工雕像旁,仿佛又看到了纯朴可爱的劳动人民,仿佛又看到了粮食集散、盐务商贸的繁荣景象。
河边一棵高高的树上,一只花喜鹊对我喳喳地叫个不停。
枝头喜鹊啼,报喜入福庭。喜鹊在枝头,杨柳燕影斜。雨如丝,风如酥、秋意浓。
走过马饮桥,来到了马饮塘。马饮塘并非是一个圆圆的水塘,而是一个曲曲折折的河流。跟柳荫禅林的河水是同一条河。是驿站的马饮水、吃草之地。浑然天成的水域可运粮,运盐、行船、泊船,又可供马饮水吃草。民间俗称马饮塘。历史记载这里曾有百马同饮塘水的记录。河岸上住着许多人家。
我对柳荫禅林还有着一份的特殊感情,源自于我的外婆家,住在这里。虽然我不曾居住此地,但慈母从小在这里长大。
外婆家住在柳荫禅林的南边。站在柳荫禅林大门口,可以看到外婆家。外公外婆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家人凭借着辛勤的劳作,衣食无忧,日子平凡而幸福。
听母亲讲,她的童年是很快乐的。每天和门口的小伙伴们,在柳荫禅林(母亲称作柳荫寺)那边摘花采果,在青石板上玩拾布子子,(玩具是用布缝一个小沙包,再加几个麻将),捉迷藏等,玩得是不亦乐乎。通常是天黑了,外婆叫她回家吃晚饭,才依依不舍地和小伙伴们分手回家。
2014年高邮又修建了穿心河,位于江苏省高邮市的穿心河,是一项利民工程。又称为南水关市民休闲广场、或市河。柳荫禅林,马饮塘、运粮码头贯穿其中。河道两岸白墙灰瓦,古色古香。桃红柳绿,尽显江南风光。
回到柳荫禅林这边的清秋桥时,天色已晚,雨也停了。景观灯已亮起来,绿色的灯光照射得两岸柳树像似绿得要滴下来。水中楼阁随风荡漾,如海市蜃楼。
河面上横着一条小船。使人想起,秋风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023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