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旺盛的头像

郑旺盛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报告文学
202302/17
分享

组织起来的广大农民才最有力量 --长篇报告文学《互助:中国乡村振兴的力量》节选

他们永葆自己的初心不变,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就是把人散、心散、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以农民团结互助的力量,办“农民自己的互助金融”,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救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困,不仅要让农民有自己的组织、更要让农民有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要农民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要让广大农村的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代的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伟大进程中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的农民,成为对党和国家满怀感恩之情的农民。

这是一个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这是一个22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血青年。

“回农村去,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那里有我的爹娘兄弟,他们更加需要我!”直到今天,许文盛也不会忘记当年在他内心回响、令他热血沸腾的话语。为了这份责任与担当、理想与信仰,他愿意放弃眼前的一切,也做好了承受一切困难和考验的准备。

2004年12月初,许文盛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达成了在濮阳市合作创建小额信贷扶贫试验基地的意向。35岁的许文盛,毅然决然地辞去了他在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的工作。12月8日,许文盛带着杜晓山书记交给他的针对“关于建立中科院小额信贷科研试验基地”的批复文件——国务院办公厅(〔1999〕办3002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银办函〔1999〕520号)、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国开办函〔1999〕41号)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针对濮阳市政府所发的《关于探讨在河南濮阳市筹建小额信贷试验基地的商函》,从北京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河南省濮阳市农村,满怀一腔热血,全身心投入了筹建“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行动中。

作为一个年轻人,作为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他愿意为了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去拼搏,去奋斗。他始终认为,只有为理想而拼搏奋斗的人生,才最有价值和意义。

此时此刻的许文盛,在他的心中,燃烧着一团烈火。此行他毅然决然放弃北京的工作,就是要在家乡干一件他青年时代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将他在濮阳农行系统工作时一直在努力探索追求的金融报国、农村包围城市的理想付诸实践。

这件事情就是如何让银行的资金能够惠及农村农业和农民,如何让贫困的群众也能获得贷款资金的支持,改变他们贫困的命运。当年他在濮阳农行工作时,就是一个热血青年,有理想,有抱负,也做出了不少成就,但终究是人微言轻,自己的建言献策并不能引起上级的人重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终究不能得以实现。

这成为他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也成为他奋力追求的一个梦。

许文盛要在广阔的濮阳大地,依靠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造福群众,探索实践广阔农村、广大农民从未走过的一条互助金融之路,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和抱负。以最传统的互助文化把村庄居民串联组织起来,用千千万万农民的钱和一点一滴汇聚起来力量,建立属于“农民自己的互助银行”,让最贫困的农民因为入社互助取得困难时获得帮助的资格,能够最方便地从这里得到资金支持,让最底层的劳动者能够依靠“农民互助银行”的帮助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许文盛无数次告诉自己:一定要到广阔的农村去,那里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到农村去,与农民在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点燃父老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热情和行动,这样的人生才充满挑战,昂扬激荡,充满意义。

“到农村去,发动组织农民,创办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多么伟大而高尚的事业!这才是一个热血青年,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心怀信仰的共产党员,值得奋斗和追求的事业。”

在最后要辞别北京的日子,许文盛一次一次为自己这一理想而激动。他的这份理想和行动,也最终得到了邀请他进京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晓山书记等国内知名“三农”问题专家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持许文盛在濮阳市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小额信贷扶贫科研试验基地——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肩负搭建城乡资金下乡帮扶农民的桥梁、在农村探索新的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路径、打造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尝试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中的“三农”问题和难题,以互助贷款为广阔的惠农平台,把人散、心散、力散,单门独户、单打独斗极度分散了的农民家庭,重新发动组织联合起来,引导他们走互助合作、互帮互助的发展之路,引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光明道路。

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历经了前后18个月的艰难筹建,直到2006年7月6日终于在民政局注册成功,成为合法的机构。其中,有令人感动的事情,也有酸甜苦辣的味道,至今令人难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经过许文盛与政府部门的多次接洽,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筹办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5年5月,濮阳市政府部署市农村金融改革办公室、市扶贫办完成了项目入濮试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5年5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濮阳市政府进行了项目会商,形成《会谈备忘录》;2005年5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许文盛就合作创建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签署了《协议书》;2005年9月,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被中国政务信息网采集为“新合作金融组织民间样本(国内四大样本之一)”。

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的筹备异常艰辛,每一步都是那样的不容易。虽然项目于2005年5月21日已经完成了在濮阳试验的可行性会商,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5月31日发出《同意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成立的函》之后,市民政局坚持“小额贷款属营利性质,不能在民政部门注册”,市工商局则以“必须有《金融业务许可证》才能注册”的理由,多次退回了许文盛递交的申请资料。

为支持互助金融基地尽快完成注册工作,2005年8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向濮阳市政府发出《再次商函》。8月17日至18日,濮阳市政府张生魁副秘书长、李建国副秘书长、阮金泉副市长先后签署了“此事可搞试验,而后再推开”的相关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晓山书记多次向濮阳方面打来长途电话过问此事,阮金泉副市长最终亲自过问并安排“借鉴外地试点经验,由市民政局办理注册工作”。

2005年、2006年,中央两个“一号文件”,都明确写到支持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的内容,为濮阳贷款互助社的成立铺平了道路。 2005年11月上旬,市民政局刘建生局长终于答复许文盛:“濮阳没有中央单位做主管部门注册的先例,联系好地方主管单位后,民政局可以接受你们的注册申请。”

为了寻找主管单位,许文盛先后向市扶贫办、市农业局、市供销社、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发出了请求主管的意向。虽然许文盛甘愿用个人的全部身家及朋友支持资金承担一切风险,但除供销社稍感兴趣外,其他单位拒绝了他的请求。

2006年2月,濮阳市供销社领导班子经过几次会议的研究,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做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地方主管部门,配合社科院支持贷款合作社进行注册。2月17日,濮阳市供销社与许文盛就成立贷款互助合作社签订了一年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一年试验期结束后,如果贷款互助合作社的发展达到预期理想,再进一步与贷款互助社签订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合作协议的签订,令许文盛心头上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他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无以言表。

2006年7月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濮阳市政府部门的共同支持下,注册资金60万元的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正式由濮阳市民政局完成了注册登记,核发了豫濮社证字第313号《社团法人登记证书》,核准业务范围:“引资助农,组织培训农民开展贷款、购销、生产与科技文化合作活动。”

那一刻,许文盛内心澎湃,热泪盈眶。

中国最落后的是农村,中国最需要发展的也是农村,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最难解的困局在于农村。

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从开始筹备的那天起,从注册成立的那天起,就把鼎力打造真正属于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造福千万个农民和家庭当作伟大的理想和追求。其组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确定为“小额信贷扶贫科研试验基地”;其模式设计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韩俊部长评价为“所见到的合作金融组织设计中的最完备模式”;其研究被中国政务信息采集为“探索新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民间样本的四大案例之一”。

“服务社员、发展机构、造福社员、回报社会”是他们的宗旨。

“回归群众路线,确立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主在机构内的主体地位,以互助金融发展模式解决其组织难、贷款难、收款难、增收难等问题,打造‘濮阳农民互助银行’,进而创建‘中国农民互助银行’,为农村金融改革探路,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是他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为中国农民的权益而谋划,为中国农民的发展而探索,为中国农民的幸福而创造,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可以这样说,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他们是探索者、实践者、创造者、奋斗者,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他们就肩负着光荣的职责。

因为当初的注册资金60万元全部是许文盛向亲友筹集的,贷款合作社曾被法国沛丰协会认定为是“中国第一个私人投资的小额信贷项目”;与当时中国已经探索的NGO小额信贷组织、贫困村基金、资金互助社,并列为中国“新型合作金融探索的民间样本”。

这是一群愿意奉献和付出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所走的路不是坦途,但他们愿意为了理想和信仰而战,他们愿意在泥泞中寻找道路,在荆棘中开拓前进。

中国有发展合作制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也有诸多的经验和成就。中国亟须破解困扰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伟大进程中,在广阔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之中,创建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合作制经济,势在必行。

许文盛面对那些理解他、支持他并一起与他奋斗的同仁们,曾经激情满怀地说:“只有农民自己发起,真心参与,并让广大农民充分享有各种权益的互助贷款合作社,才是真正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让我们真心行动起来,引导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为中国农民创建真正属于自己的合作社经济而努力奋斗吧。”

中国不缺银行,但缺少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许文盛和他创立的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立志金融报国,探索农村互助金融的发展道路。许文盛认为,要想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不仅要持续宣传,还需要培养一大批社会工作者,进而培育千万农民银行家,调动农民积极性,激活农村内在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让农民来管农民自己的事情。

传统银行贷款运作,向来是银行单方的事情,农民一向不闻不问。金融服务难以与客户互动,这也是造成农民借款难与银行贷款回收难的重要原因。

如何破解传统银行存在的弊病和症结呢?

“欲得人助,必先助人。”“宽裕时,入股,我助人;困难时,贷款,人助我。”许文盛和贷款互助合作社把“互帮互助”这个最传统的被世界各族人民广泛推崇的人文文化创造性的融入了农村互助金融的创新和实践,作为互助金融模式的核心文化。

他们深入千家万户,在濮阳农村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通过“组织发动农民入社互助联结利益共同体的形式”,吸收广大居民按村庄片区入社,成为贷款互助社的社员,成立了一个个“农民互助中心”。

农民成为贷款互助社的社员后,就有了要求互助贷款的资格,就有了困难时方便获得贷款支持的优先权。他们以自己的钱孵化培育村庄社区互助组织,他们引导村庄居民自发走上互助联合发展之路;他们在自己遇到困难需要资金支持时,可以依据自己入股的股金额,方便获得5倍,甚至10倍的互助贷款的额度支持;他们的资金宽裕时,也会帮助更加贫困更需要资金支持的乡邻。

不仅如此,贷款互助合作社开业后,他们发挥组织起来的农民的优势,积极搭建购销平台开展团购团销活动,代表社员利益与大型经销商或厂家竞价,先后组织了种子、小麦、化肥、饲料、家电、摩托、东北玉米等32期团购团销活动,解决了单门独户竞价力弱的难题,帮社员增加收入345万元,而且避免了假冒伪劣产品,增加了机构凝聚力和影响力,成为城乡购销对接的桥梁。

贷款互助合作社让广大农民感受到了它的方便和好处,也让农民知道了这才是农民自己的银行的道理,他们纷纷入股成为社员,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在贷款互助合作社的动员下,成立了村级互助中心。农民在贷款互助合作社的主人翁地位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贷款管理的积极性。他们知道贷款时的每一分钱都是父老乡亲们的血汗钱,他们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让每一分钱出现风险。

分散、涣散、独门独户的农民一旦组织起来,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难以估量,很多原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现在因为农民的积极参与迎刃而解。

许文盛说:“当代中国,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就是解放生产力。依托小额信贷扶贫科研试验基地这个合法平台,借力小额互助贷款这一工具,以资金为黏合剂,将农民组织起来,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广大村庄居民的互助意识,激发他们潜藏于心的渴望获得帮助、渴望发展富裕的内生动力,激发他们在资金帮扶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热望和力量。”

广大农民的热情参与,让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稳步而快速地发展。至2012年底,他们在纵跨濮阳县、清丰县、华龙区、高新区和范县濮城镇、南乐县的部分地区内,先后创建了9个分社,培育了73人的员工团队,推动623个村庄(社区)成立了互助中心,社员达15080户,各项资产总量近3亿元,贷款余额1.61亿元,累放贷款13亿元,先后帮助14800余户家庭和小微企业主解决了生产生活和发展的资金难题。

由于他们始终坚持小额互助信贷的定位,坚持发挥社员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互助贷款的收回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呆账损失率为零。《新民周刊》赞誉他们“创造了一个金融神话”。

《第一财经日报》《金融时报》《河南日报》等80多家国内新闻媒体先后报道宣传许文盛和他创建的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给予了他们“国内首家农民互助贷款组织”“农村金融探路先锋”“准农民银行”“破解农村金融的濮阳模式”“独立的综合性农村建设模式”的肯定和赞誉。

在试验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总结经验。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在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关怀支持下,在广大农民的热情参与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调整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政。这一国家层面的金融政策,为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发展拓宽了道路,让新生的年轻的贷款互助合作社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在探索试验中,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创立了“总社+分社+互助中心”为框架的双层治理、统分结合的“濮阳模式”。这种模式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以村庄社区居民组织起来为基础,小额信贷服务农村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重塑金融与客户关系”“探索贷款风险控制模式”“创建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的研究方向和探索之路,它的创新设计被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评价为“是所见过的新合作组织设计中最完备的设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副所长、有中国农村小额贷款之父美誉的杜晓山教授,是最早支持许文盛创立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伯乐,他对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情况了然于心。

他说:“合作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服务。随着法律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将来这种真正可以由农民主导的,真正为农民服务的金融合作社,就能够由草根长成参天大树。也就是说它能够真正覆盖到更多的农民,真正成为我们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生力量。”

杜晓山认为,许文盛的这个贷款互助合作社项目的探索试验,在中国农村算是比较早的,应该是中国首家农民自主成立的综合性互助合作组织,对中国农村的金融改革和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2009年,时任中国银监会合作监管部主任的臧景范,特别对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给予肯定并寄予厚望,提出“条件成熟后,可以在濮阳建总行,外地建分行”的建议。

2010年7月,人民银行总行胡晓炼副行长带队的“国务院九部委新型农村信用组织调研组”,在听取了贷款互助合作社负责人许文盛汇报的试验情况后,胡晓炼副行长曾向省银监局表达了解决贷款互助合作社转制银行的期望。

2011年、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先后发表了对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调研评估报告,肯定了他们“统分结合、内外互助、城乡互动”为核心的互助金融的理念和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教授对贷款互助合作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贷款合作社把资金管理技术同群众基础工作结合起来,外力促内生,内联促外引,统分结合、多层互助,这样的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为提升农村金融的普惠性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6月,世界银行2011中国公民社会基金批准为8个中国社会组织项目提供小额赠款支持,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的“濮阳农村社区金融教育培训项目”,在世行驻华代表处专家团队从全国各地社会组织推荐提交的76个项目建议书评选中脱颖而出。

其实,许文盛与他所创建的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他们有一个更加伟大的梦想和追求,那就是在中国农村创建一个媲美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的“农民互助银行”,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广大农民自己的银行--“中国农民互助银行”。

艰苦创业,勇于探索。贷款互助合作社小额信贷扶贫科研综合试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实验成果,入围第三届中国社会创新奖,被有关单位授予“中国质量万里行信得过品牌”“中国小额贷款服务最佳典范品牌”等荣誉,许文盛以“农村金融探路先锋”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60人十大优秀人物”。

在贷款合作社的探索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国家计生委、林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河南省委、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等众多政府部门给予了关注和支持,对其探索试验做出了高度评价;众多中国三农专家及世界银行等国际小额信贷专家莅濮考察调研,并写出了大量的调研文章,称赞贷款合作社的探索为“濮阳模式”。

这些年来,贷款合作社创始人许文盛先后受邀参加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举办的中国(海南)国际小额信贷论坛,出席了日内瓦国际小额信贷高峰会、供销总社主办的中国(成都)农村金融改革论坛。许文盛还受邀代表濮阳市政府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的“国务院百万大县课题组”和人民银行总行胡晓炼副行长带队的“国务院九部委新型农村信用组织调研组”汇报贷款合作社的试验情况。

依托贷款合作社的许屯村等互助中心,国家计生委策划了“幸福家庭行动”;河南省委政研室调研后发表了内参《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等小额信贷组织值得关注》的肯定性文章;2012年9月,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在成都召开了中国农村金融论坛,会上专题推介了濮阳贷款合作社发展模式与经验。其间,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安排合作部、财务部、办公厅等部门多次莅临濮阳调研,专题发文安排供销系统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濮阳贷款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濮阳模式”,光荣地成为全国供销系统的“亮点工程”。

只有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民才会关心其发展;只有农民自己的组织,才会与群众患难与共,并设身处地考虑农民的困难和需求。

十七年来,他们用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己的钱,积少成多,聚沙成丘,汇聚成滚滚的力量,无数次支持、帮助那些急需要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的农民渡过难关,先后为农民农业农村解决互助资金16亿多元,惠及千万个家庭,为濮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在濮阳广阔的农村,他们将千万家农民紧紧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了。千万个农民成了贷款互助合作社的社员,千万个农民有了资金需求时再也不用求人,千万个农民从此依靠互助资金的帮助摆脱了贫困,许多原本贫困的农民从此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

互助的理念感动人心,互助的行动力量无穷。更重要的是,组织起来的中国农民,他们才最有尊严和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