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瞬间,你会发现自己,明明看了多书,懂得了许多知识,知道了许多道理,在做事时依然控制不住自己,过后追悔莫及呢?原因是什么呢?
“书”是一个人总结自己的一生精华,或是一个人悟透人生的真理,格局、维度都很高..
“人”可能是刚入社会,也可能是入社会很久,但没达到完全开悟的状态,心智也没全开。
在读书时,虽豁然开朗,但目前的水平,是做不到书中豁达、开阔、乐观、积极、向上的。所以会出现,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却依然做不事情的情况。
没达到全开心境的人,心智未全,心境也不是很大,自然做事也就扭扭捏捏的...
在阅读时,想的很好要改变自己,一旦触达到心气的事,触达与自己相关的事时,大脑就会什么都不想了,本能的产生了应激反应...
1、读书为了什么?
读书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找到自己答案吗?
其实,真正的答案是在你的心中,你只是通过读书的方式,去验证自己本来觉得对的答案而已。
你一直在探寻的道理,是不是真理呢?是不是真的答案呢?
真正的答案,是那些说不出,道不明的话,不可言喻的。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
不可说的,才是真正的答案..
而且往往这些不可说的东西,都是从心里找到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
虽然是你在看着书,经历着事情,你会发现还是你的“心”在给你答案。
有的人常说,要跟着心走。
所以,你的答案还得从你自己的心里找,从别的地方找不到的!
而且,你不光要看书,还要自己去体悟生活,还需要自己去思考,不要让你的大脑征服你,要学会掌控你的大脑。
王阳明说:“本心俱足,不假外求。”向内求,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与修身,是自己能控制的。而得到什么,能成为什么,是自己控制不了的。
杨绛说:“曾以为不读书不足以懂得生活,其实没经历过生活根本看不懂书。”
读书不仅仅是要一个答案,而是要用来去体验生活。
不经历一些生活磨难,看书或者看生活,看的不过是一个热闹。但经历了生活,看得确是人生。
所以,有时你会发现,你年轻时看一本书,是一种感觉。而你多年之后,再回过来看,确实另一种风味。
年少不知词中意,读懂已是词中人。
2、读过的书需要经历
读书也是要去经历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经历。
经历世事磨砺之后,才可能让一个人活得通透豁达,当然自暴自弃的人除外。
如果你越过过程直接跳到了结果,那岂不是很无趣吗?
拿人生来说,如果刚出生就到死亡,岂不是白活...
读书也可以让一个人的思想,更加完善,更加的灵动。
现在做不到书中的思想,是因为经历的不够多,磨炼的不够多,才使得我们看过的书不能很好的融入生活。
将看书与自己的经历相结合,才能让自己的各方面才能更强大。
曾国藩在对诸弟以及儿子的书信中,即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倡导将知识用于生活之中,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你会发现,人到最后只有一个字,“悟”!
3、读书千百种人生
有时你会发现,你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中,局限在自己的人生中出不来,你的眼界、格局、心胸都很狭隘。对于自己的各方面利益,都很在意。
这个时候,你是不可能将书中的内容,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的。
只有将自己打开,思维和内心打开,不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时,才能将书中的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将智人的思想以及眼光,不放在自己身上的话,放在别人身上,你会看到别人的辛苦,别人的应该做的职责,别人的难处。相信这时,你看到的就不仅仅是自己了。
你看到的是众生,看到的是万物,看到的是每一个人,而不是仅仅的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
看向众生,你会看到千万种人生...
看向万物,你会看到万事万物的生命...
看向每个人,你会看到每个人背后的成长、历程、心境,以及一切..
许多事是急不来的,过不好这一生,就慢慢来,人总是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的。
即使现在知道了许多道理,读了许多书籍,还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现实中,那也依然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成长。
也只有成长之后,才能将道理、书籍、人生、思维、阅历,结合成自己的智慧。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既然不能从前就很好的应用道理,那么就现在践行去磨练,去修行,去践行,做好自己才是最好的!
如果可以摆脱私心,关注周围的人,为他人着想,灵魂深处释放出真善美,内心会更加的丰盈,思维会更加的开阔。
然而你会发现,这种发自灵魂之中带来的纯白与美丽,会如能量一般自然的流淌着,流入你的心田,流入你的血液,流入的思维,而这种真善美也是与宇宙相连接的。
不带着一丝杂念,生命自然流动着,力量自然而来。
许多事不需要着急,慢慢来,自然会开花结果。
慢慢积累迭代升级,没有过不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