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云的头像

崔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2
分享

月是故乡明

每个月都有月圆时分,一年中却只有中秋这晚的圆月最引人注目,只因它寄托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切切的团圆之意,因而总涌动着一股淡淡的愁绪和浓浓的思念。

我的故乡在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乡村,小时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游戏便是在月圆之夜与月亮赛跑。一圈又一圈,我们绕着打谷场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可抬头一望,月亮依旧高悬在头顶,仿佛正抿着嘴顽皮地冲我们笑哩。我和小伙伴们累得瘫坐在地上,月亮却神采奕奕,它正不急不躁地赶着自己的路。面对如此淡定从容的月亮,我们只有认输的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缺盐少油,生活艰苦,中秋节当天自然很难吃到月饼,但母亲亲手包的饺子却喷香了这个节日,总让人回味。夜幕降临时,全家人围坐在四合院里,一边吃着水饺,一边举头望那银盘似的明月,一边大声谈笑着,其乐融融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如水的月光弥漫在村舍和田野,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的,用朱自清“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样的话语来形容真是再形象贴切不过了。那是农人一年中最充实最惬意也最浪漫的时光,有金秋收获的喜悦,更有月圆人圆的欢欣。虽然没有诗情画意的表达,院落里却涌动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与兴奋之情。月亮又圆又大又亮,月宫里的嫦娥、玉兔和伐桂的吴刚隐隐约约依稀可见,活灵活现,十分动感。从天空到地面,月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庄稼人的心房。

20多岁时我进城工作后,空间上离故乡便越来越远了。我不断前行着,从县城到省城,从故乡到异地,从中原大地到南海之滨,一回头,故乡已远在千里之外。虽常思念,我却因忙于生计而很少回乡。在都市匆匆的奔波劳碌中,我常常忽略了这个在农村并不特别受重视的节日。但寄一盒思乡月饼却是我每年中秋必做的功课。尽管母亲说她吃不惯,反复叮嘱我不要再寄了,我依然是雷打不动,坚持以月饼表心意。我明白,母亲其实是不想让我破费哩。

如今,我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算是进入了人生之秋。随着孩子成家立业,特别是孙辈的降生,我反倒无端生出许多离愁别绪和伤感情愫来,对故乡的思念如春草蔓延,生生不息。特别是中秋时节,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忆起故乡的人和事。有人说:所谓乡愁,就是离开了特别想念的地方。的确如此!年轻时为稻粱谋忙得无暇顾及太多,一晃年过半百,记忆中故乡的版图竟变得异常清晰起来,以至于时常让我魂牵梦萦。那一轮圆月,仿佛是亲人的眼眸,穿越千山万水,深情地将我注视。月亮还是那轮月亮,而我却再也不是少年。奶奶和父亲也早已作古,只有日渐苍老的母亲还在原地守望。一种物是而人非的苍凉感袭上心头。

思念,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与故乡紧紧相牵。每当中秋月圆之夜,那根线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有力: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亲人的一颦一笑、一顾一盼,都会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我不禁在心中感慨:真是老来多健忘,独不忘思乡啊!就像歌曲《故乡情》所唱的:“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我却常在梦里故乡行。”这首歌唱出了万千游子的心声,所以经久不衰。是啊,树高千尺忘不了根!那里是我们生命起源和梦想起航的地方,她承载了我们童年的幻想和青春的向往。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贫富贵贱,那一轮明月都毫无分别地将人照耀。只是远行人的心思,不知道明月可能读懂?

佳节又中秋,我独自站在宽大的阳台上,抬头仰望着那轮明月,忽然想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美妙且富有哲理的诗句来。月亮虽远,但心却近。无论天涯海角,那份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爱与牵挂,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愫。

中秋的月亮,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心。这轮照彻寰宇的思乡月,让多少羁旅他乡的游子举目远眺,夜不能寐。

“月是故乡明”。在这个团圆美满的节日里,每个人心中的思念和祝福都如同那轮宝月一样,明亮而温润。愿人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照亮前行的道路,温暖你我的心房。


                               此文于 2024年9月11日首发于《珠海特区报》湾韵副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