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旭东的头像

郑旭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20
分享

箩北:浪漫边城

向北,向东北,向箩北。迎着七月的热浪,带着神奇的向往,哈尔滨南图诗社的作家、诗人一行八人,应萝北县诗词协会的邀请,参加“萝北县第21届国际戏水狂欢节”文化交流活动。

我是这个团的特邀嘉宾,虽然,在很早以前”鼓捣”过古体诗词。这些年,在文学路上的一路颠簸,写诗词成了“掉辙少韵”,不敢登大雅之堂。便以记者、作家、摄影师的身份参加,好歹,我都有“证”,社长审查通过,愉快同行。

今年夏天格外地热,大太阳如同见到久别的情人一样,不管不顾,不顾一切地撕去“云纱”,狂吻着每个人。

同样,箩北诗词协会的名誉老会长王国祥等领导,热情更胜这烈日炎炎,很早就在县中心广场等待我们,衣服上浸满了热情的汗珠,脸笑的如同桃花开。大家见面,说不完的话,聊不够的磕。王大范老师激动的连夜写诗,社长赵丽梅一声令下:连夜合诵。副社长尹贵玉马上创作了一段山东快书,粗门大嗓的我,也受感染加入了演出队伍。

名山是萝北县的著名旅游区,它紧拥黑龙江,与俄罗斯一江之隔,名山岛上建有著名的“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萝北县“第21届国际戏水狂欢节”就在这里举行。

黑龙江江水涛涛,名山处处旗飘飘。“激情夏日,浪漫边城”,把黑龙江畔一打扮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紫烟升腾,万民雀跃,歌声燎亮,群舞翩跹。这些年,我参加过很多各种各样的活动,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次萝北县的戏水狂欢节。名山虽然我地域不大,人口也不多。可是,自发来这里参加活动的人形容为人山人海,一点不过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好像自家办喜事一样。

天热的出奇,云彩偷偷摸摸跑的无影无踪,风儿也不务正业耍赖不干活,任凭太阳“横行霸道”一个劲撒下火来,人们打着花格伞,一动不动地听领导讲话,观看文艺演出,真是和太阳叫了劲。

我们也受到了感染,大家坐在水泥台阶上,如同坐在电褥上,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孙文先生一个劲往自己头上泼矿泉水,张健夫和冯颖演出“许仙借伞”,我怕老社长王大范、老大姐刘淑芳“中暑”,劝他们到树荫下凉快一会儿,她俩说:箩北的人都没有走,咱们贵宾哪能先离席。社长赵丽梅、副社长尹贵玉,一面看节目,一面构思诗词和山东快书,稳如泰山纹丝不动.......

唉呀妈呀,我们都被萝北人们热爱家乡,放歌家乡的行动所感动,我们已经熔化在她们之中,我们也是了箩北人。

走近萝北县,迎面扑来的群众诗词创作繁荣之风。萝北县诗词协会赠我们每个人沉甸甸诗词创作珍本:《诗意界江大美萝北》、《界江风》、《界江之韵》、《诗情岁月》、《鹤鸣诗刊》等,更有一大批诗词创作者从萝北县走向鹤岗市、走进省城哈尔滨,走出黑龙江,走向全国。

萝北县县委、县政府重视文化建设令人感动,广大诗词爱好者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歌唱萝北,让国内外文学人士点赞。这次,应邀全省各地100多诗人来采风,可见,这个县对文化建设重视之程度非同一般。

走进萝北县,感受红色之旅。1939年春,在黑龙江鹤岗市萝北县太平沟乡兴东村,抗联将领冯仲云以“崔家大车店”为掩护点,崔家地营、荆家渔沟、孙家菜园“三家窝棚”为联络点,建立了抗联地下交通联络站,成为向抗联军队收集情报、接送战士、筹集物资的重要通道。期间,交通站成员们曾掩护赵尚志将军渡江奔赴苏联会商抗日事宜。

八十二年后的今天,这个交通站成为抗联遗址。这片光荣土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传承着宁死不屈,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

当年交通站年龄最小的交通员、“九三”阅兵仪式受邀支前模范荆树有之子荆荣华,受父亲荆树的委托陪同我们参观讲解。

现存的“崔家大车店”,是在原址仿建的,大车店呈半地下室形状,进屋内看到是一铺倚靠在西侧墙面的土炕,占据着大约三分之二的墙体长度,炕上的正中央摆放着过去交通员使用的木桌、瓷碗、水壶,西侧墙面的正中央印有东北抗联老战士、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手写的“兴东抗联交通站遗址”几个大字,在炕头对面的东侧处,陈列着“赵尚志用过的放大镜”“联络信号石”“苏联红军军用缸”等文物,在东侧的墙面上,挂有孙山、崔炳贤、荆成玉等交通站部分成员简介资料。

这里的“崔家大车店”和赵尚志纪念碑是荆荣华自己投资建设的。

来到英雄的村庄太平沟、走进当年的大车店、赵尚志纪念碑,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敬仰之情,滔滔的黑龙江水在静静地流淌,高高的松柏树耸立云天,它们在诉说着,诉说着当年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诉说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精神,它也在告诉人们:今天萝北这片红色土地上,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红色基因正在一代代相传......

很早就听说,在萝北县有一块“九一八刻石”,又叫“爱国石”这次,如愿以偿终于见面了。

九一八刻石长、宽各约155厘米,厚约70厘米,体积近3立方米,呈不规则马鞍形,在此巨石后部是一个光滑的斜面,在这斜面上深深地凿下了“此石可烂,倭匪之仇不可忘,九一八”十四个刚劲大字。

刻石为花岗岩,黄褐色,字体似隶书,全篇石文从右至左分三行排列,第一行为“此石可爛”,间距较大,第二行为“倭匪之仇不可忘”间距较小,第三行为落款“九一八”。该石出自当地著名爱国人士王明宪之手。

王明宪先生是山东省掖县朱桥人,14岁留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回国,定居于太平沟村,以养蜂为主。他思想先进,知识渊博,精通医学和俄语,待人宽厚善良,经常免费为人治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九一八”刻石不仅铭记着当年刻石人对日寇的刻骨仇恨,也显示了中华民族-外来侵略的豪情壮志。2005年2月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块石头,见证着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爱国的拳拳之心,在“爱国石”留影,把红色基因传下去,是作家诗人义不容辞责任和义务。

“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站在草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爱你那广袤的沃野,爱你那豪放的风姿.......”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流传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少老年人唱起这首歌时热泪盈眶,多少青年人听到这首歌时,想起来父母给她们讲述的北大荒故事,我们这些作家诗人有很多是当年的兵团战士,又一次来到了曾经燃烧青春与洒下热血的土地,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双脚踏进北方共青城,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共青农场在萝北县境内。1955年,杨华等一大批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有志青年响应团中央号召来到这里开荒种粮,建立家园,创建了农场。1985年在纪念垦荒30周年之际,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为农场题写了场名。

在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里,一幅幅作品,一件件实物在将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1955年,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发表了《向困难进军》的重要讲话,号召“青年要到祖国最需要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以杨华、庞淑英等为代表的一批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团中央的组织下,树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随后,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五省市的2602名有志青年,先后来到北大荒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垦荒创业生涯,创建了北京庄、天津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胶南庄、临朐庄、惠民庄和哈尔滨庄等八个青年集体农庄,铸就了“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垦荒队员并与后来的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城市知青一起开发建设了今天的共青农场。

1956年6月7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亲临垦区,慰问垦荒队员,勉励垦荒队员“不要向困难低头,要坚决向困难冲锋!”,要“忍受、学习、团结、斗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的声音,你们要把这里建设成为一座中国的北方共青城市。

如今,当年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北大荒精神正在鼓舞黑龙江人民建设黑龙江,繁荣黑龙江。

走进箩北,感受的是文化之旅,红色之旅,浪漫之旅。走近箩北,感染着箩北人们的热情好客,感染着箩北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行动,走向箩北,这里的山水自然风光让人迷恋,大家相约:明年还来这里,写诗,作画,咏萝北!

我不善古体诗和楹联,一路上受诗友们的感染,留此纪念:

其一:赴萝北,举臂推波助力

归哈市,撰文擂鼓倾歌

其二:诗书萝北绣

词赋凤翔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