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旭东的头像

郑旭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24
分享

探访神秘地坑院

世界上,有些事就是巧合。4月11日我们的旅游行程可谓“天上地下”。上午,我们爬上河南海拔2200米的老君山,惊心动魄还未定,下午又钻入了地下,探访陕州的地坑院。

去往地坑院途中,我一直心里划魂儿,怎么也钩划不出来地坑院是什么模样。又不好意思问他们:好像自己没有文化似的,没见过大天。

当我走近地坑院,真的被震撼了,感到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勤劳伟大。

地坑院的构造说白了,就是咱们东北农村挖的大菜窖,不是用来存储蔬菜,而是住人家。简单地说:这里是黄土高原,土质密度大,不容易塌方。建设的时候,在土地上向下挖6米~7米深,长l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深8米~1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有一个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洞,是地坑院的入口。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有人这样形容地坑院,这样的概括堪称精辟。

地坑院,当地人又叫天井窑院,是地地道道的“地下四合院”。我们参观的地坑院现在已经没有人居住,旅游部门在原来地坑院的原址进行恢复成原来样子。这一区域片分布着七八个地坑院,是原来的小村庄。为了保证人畜安全和防止地上水冲入院中,每个地坑院上部四边都有青砖砌的屋檐和不高的挡马墙。

人站在挡马墙边向下望,方形的地坑里别有洞天,四周排列的窑洞,围成了一座天井,令人惊叹,使人立刻想到“坐井观天”是什么样子。

我们在路标的指引下,由地面入口处,向下通过长达十几米的弧形窑洞,来到地坑院中。窑洞的洞门都由青砖砌成拱形,里面深有七八米、十数米不等。据介绍,正西是正窑,家中长辈所住,北侧为客窑,南侧为厨窑,南北两面窑为晚辈所住。东面是牲口窑,东北角是门洞窑,内有深水井,井上架着辘辘,东南角是茅厕窑。

整个院落既符合传统的风水原理,天人合一,又尊卑有序,合乎传统的伦理,同时还居家实用。不怕风,不怕雨,不怕寒,不怕热,天才的构造,建筑的奇迹,智慧的结晶。地坑院,是当时老百姓的安乐窝!

地坑院中,现在窑洞中摆放的纺花车、织布机、碾盘、石磨和各式各样的已很难见到的农具,仿佛时光倒流,感到温馨而亲切。这曾经是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的生活,这也曾经是我童年时的生活再现,看见每一件物件都感觉很亲切,其实,河南省和黑龙江省农民使用的农具大同小异,基本上差不多,地坑院就是民俗展览馆。

地坑院是半开放式的院落,人站在地面上,院中的一切一览无余。站在上面和院中的人说话唠嗑,毫无距离感。假如,要走进院子,必须走正规通道。每个地坑院都有出口,人们从距院子不远的地方开始,修出一条缓缓的坡道,像隧道一般通到院子里。坡道一般位于方形的一角,很隐蔽,不细心看不到。

我一直一个问题,这地坑院下雨怎么办?村人会告诉我:这个地区很少下大雨,即使下大雨,有渗井排水。渗井的具体构造我不清楚,大约是一条下水道,再接一个容水量较大的蓄水池。

我们同行的老陈对地坑院特别感兴趣,我们都走完了18个地坑,他还在第7个地坑院里转悠,拍照、记录、研究,真是一位考古专家。

地坑院作为人类穴居民居建筑的高峰和奇迹,我为它的古老神奇而赞叹,也为它的渐行渐远而叹息。

现在,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同时也为了弘扬和宣传民俗民族文化,把地坑院打造成了绝无仅有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地坑院被评为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走出地坑院,我们感慨颇多。地坑院潜伏于地平线下,竟有成百上千个古村落,实为世界奇观。地坑院不用砖瓦石柱,却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东方文明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大画卷,是最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伟大诗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