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耳边又响起来这首歌,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工作在乡村里那些可亲可敬的民办教师,不由地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民办老师,在中国教育历史上存在很长一个时期。它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直到2000年才基本结束。可以说,生长在这个时期的农村人,大多数都是沐浴着民办教师的阳光雨露长大,从民办教师那里学到了初级知识,以后逐渐丰羽展翅起飞的。
今天,民办教师已完成了神圣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人民依然怀念他们,赞美他们,感恩他们。因为,民办教师这个庞大群体,曾经撑起过中国教育的一片天空,他们用自己知识和意志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接力棒,让无数优秀学子从偏僻的农村走向祖国建设的各个行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骨干和栋梁之才。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家公办教师严重不足,高等院校毕业生很少,农村生活和教学条件落后,师范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当老师。为了解决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从返乡的农村青年中选拔初优秀高中毕业学生,经过统一考试,教育部门录用,成为小学教师。为了区别于国家的公办教师,取其名称为“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相对公办教师来说,所从事承担教育任务是相同的。唯一区别是身份、报酬的来源和工资数量不同。公办教师的身份是和国家干部相似,从事教书就是教师,改行从政就是国家干部,国家按月给发工资,待遇高。民办教师的工作虽然同样是教书育人,其身份还是农民,挣生产队的工分,每月只有少量的工作补贴。
民办教师虽然不挣工资,沒有正式纳入国家编制,相对农民来讲,也是高层次的人,不是轻易就可以被录用的。首先,作为教师必须得有一定的文化学历,起码是初中毕业以上学历。要经过大队推荐,公社教育部门研究批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一茬接一茬,除了每年能够考上大专院校的极少数人外,都要回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一个大队能够当上民办教师的也就一两个人。当上了民办教师,不用参加生产队的体力劳动,不用风吹日晒在田间干活了,身价提高了许多,男老师是姑娘们追求的目标。女教师,可以嫁给有身价的公办教师,令人羡慕。
其实,民办教师是教师行业中最苦最累的人。民办教师虽然在劳动强度上比农民轻松一些,但社会地位低和公办教师來比较,差距是很大的。公办教师吃供应粮,旱涝保收,评选优秀老师,选劳动模范等都有优先权,民办教师就不行了,评职称,提拔领导岗位根本没有入围的条件。同时,民办教师工资沒有一定保障。他们工资由生产大队来发,大队有钱能够发工资,没有钱,只能是空头支票,虽然早一天晚一天能够发,一年里领不到现钱,日子过的是很艰难的。还有民办转正公办老师,机会不是很多,民办教师数量很多,每年,上级教育部门给几个转正指标,常常因为走后门,找关系,弄得人精神紧张,劳力费神。我的一个同学,就是这种类型,做了十多年民办教师,一直转不了正。后来,辞去了民办教师岗位,去大连养鳖。结果,收获满满,成为了企业家。
民办教师工作非常辛苦。农村办学条件极其落后,校舍破旧,老师授课就是一块黑板,一盒粉笔。学生五六个人挤一张破桌子,有的学校连板櫈都没有,学生坐在土坯垒起来的土堆上上课。夏天困难还好克服,冬天,教室寒冷,为了保证学生上课,秋天的季节,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地里去薅黄豆茬,拔麻茬,来用冬天引炉子取暖用。每天早上,不管外面多少温度,刮风下雪,老师都要给教室去生炉子。当年,辍学孩子特别多,老师还要经常去家访,动员家长让孩子复学,遇到特别困难的学生,还要给学生买学习用品。尤其是一些从教于偏远山区的教师,更是不易。他们以校为家,跋山涉水的接送孩子,顶风冒雪地动员失学儿童,不管条件再艰难,也没有动摇他们那颗为山村孩子们传授知识的心。有很多民办教师积劳成疾,有的为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教师的队伍发生新的变化。有的教师转正当了公办教师,有的走向了行政单位,有的考上学校毕业后或继续从教或转往其他单位,有的进了厂矿,有的转为公务员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集体经济被解散后,作为社员身份的民办教师也分得了一份土地,但民办教师没有为了自己的地而放下手里的教学工作,他们坚守住了自己的职责,也坚守住了自己的良心。为了不影响教学,地里的生产劳动只能由家人承担,两个人的活一个人做,家庭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他们仍然无怨无悔,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做着贡献。
待遇最低,工作最累,奉献最大,这是人民对民办教师赞许。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
由于历史条件受限,当时的民办教师教育方法跟今天相比也许还不够科学。但是,因为农村有了民办教师这支队伍,解决了师资缺乏的实际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孩子,成为祖国和新农村的优秀建设者。
民办教师用无私和博爱书写了中国经济困难时期教育事业的篇章。他们忍辱负重,乐观向上,生活和工作在中国最偏僻的乡村,呕心沥血,精心育人,培养出了建设祖国的一批批精英,中国建设成就的光荣榜上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教育史上应该为他们特别书写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