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冬日逛中央大街,在人潮涌动画廊里,闪动着斑斑点点,多年不见的奇观,如五颜六色的花束,给萧条寒冬增加了生机。这些花束就是男女青年戴的各式各样的“狗皮帽子”,成为冬季的流行色,久违的靓丽风景线。
“狗皮帽子”,不是什么稀奇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冬天,东北的男人都是戴狗皮帽子过冬的。
“狗皮帽子”不言而喻,这种帽子是用狗皮做的,毛长、柔软、保暖,戴上也很美观,显现北方汉子的阳刚之气。在电视《闯关东》里男人戴这种帽子,在著名《三大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的战士们也是戴这种帽子,打得国民党的军队落荒而逃;在电视剧《智取威虎山》里,穿林海跨雪原的杨子荣就是戴这种帽子活捉了座山雕;开采大庆石油的铁人王进喜也是戴狗皮帽子在荒原里:“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
“狗皮帽子”演绎着无数冬天里的故事,时尚了那个年代,火热了冰天雪地。
早些年的东北,地广人稀,高大建筑物也少,西伯利亚寒流袭来,天嘎嘎地冷。吐口吐液就是钉,是活灵活现的生动体,说撒尿能冻成冰棍,有点悬乎,反正把狗能冻呲牙是经常的事。男人们都在户外劳动,都戴一顶“狗皮帽子”御寒,防止冻伤。
在东北戴“狗皮帽子”也是有讲究的。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所占比例较多,满族人有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的习俗。
相传,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在一次战斗中,被明朝总兵李成梁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努尔哈赤落荒而逃,李成梁紧追不放,眼看就要追近,努尔哈赤急忙躲藏在一处芦苇荡里,追兵难以寻找,就放火烧芦荡。顿时,大火蔓延芦荡,追兵以为努尔哈赤被活活烧死,就撤退了。其实,努尔哈赤只是被烟熏倒,当火势就要蔓延到他的身上时,一只大黄狗跑到水里,沾一身水,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这只狗一次次的沾水,一次次地往他身上淋水,最后,努尔哈赤身上的火被扑灭,那只大黄狗却累死在他身旁。
努尔哈赤告诉后代,狗就是他们的恩人。从此,满族人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其他民族戴着狗皮子到满族人家去,也不准往西炕上坐。因为西墙供着祖先,怕祖先错怪后人忘恩负义。其他的民族冬天里还是以戴狗皮帽子为主,狐狸皮,貂皮等的帽子很贵,一般人戴不起的。
狗的颜色较多,狗皮帽子也就五颜六色的。狗皮帽子上一般有大帽耳和“小耳”。 大帽耳上有个洞,为了扣上大帽耳的时候,可以听见声音。“小耳”是为了挡寒风通过这个洞灌进耳朵里,起到挡风的作用。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就扎紧大帽耳,把下巴和脸蛋都护住了。如果不太冷,就把“小耳”撩起或者把大帽耳往上翻,或扎在头顶上。那年月,戴狗皮帽子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行当,干部,农民、学生、猎人等都戴,女人戴上狗皮帽子也透着一股英雄气概,在东北抗日联军里就有很多女战士戴着狗皮帽子,在白山黑水的山林里打击日寇。
我是戴狗皮帽子长大的。戴着它,打过冰尕,堆过雪人。戴着它,去大甸里用爬犁拉过柴禾,撵过雪地里奔跑的兔子。戴着它,走在雪花飞舞的求学的路上,劳动在生产队场院里…….它给我温暖,承载我的梦,留下年轮上不可抹去的一个影印。
我们生产小队的老队长,是一个高高的瘦个老头,他戴的是一顶金黄色毛的狗皮帽子。那个时候,这顶帽子就是这个队几百人的灯塔。每年的冬天,在白雪互映的月光下,这顶帽子出现在街路上,大家就立刻带着工具不约而同地跟着他走向场院去打场送粮;这顶帽子晃动在大粪堆旁的时候,镐头声震来了候鸟的回归;这顶帽子在队部的灯光下,分红的算盘声噼里啪啦作响,天上星星眨眼,月亮露出来红脸庞,社员们长脸乐成了圆脸,这个队年年分红都比其他队高得多多。大家开玩笑都说是“狗皮帽子”功劳,看见了“狗皮帽子”心里就踏实,就有了盼头。
说来也巧,我参加工作进的第一个工厂,厂长的外号就叫“狗皮帽子”。他是农村干部上来的,习惯性地戴狗皮帽子走科室,进车间,大家亲切地这样背后称呼他。他带领职工抓生产,搞科研,把工厂办的红红火火。难道是戴“狗皮帽子”的人,都让我尊敬!还是我这辈子就离不开了狗皮帽子!
我爱人也有一个“狗皮帽子”的故事,我说她当故事给孩子们讲一辈子了,她一直还在讲。她下乡那年,正赶上冬天农村打场送粮,我岳父当时在百货商店工作,从三十顶狗皮帽子里面挑选出来一顶给她戴来参加干活。村里的生产队车老板子相中了这个帽子,一下子让我爱人全给买回来了。那一个冬天,爱人没有受过冻,熬过了下乡的第一个冬天,狗皮帽子也温暖了知识青年和农民的心。
春天的故事送来了温暖,人们生活好了,天气也变暖了,引领时代的装束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狗皮帽子”有三十多年时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头些日子,看见有人戴了,感觉好像很稀奇,有点不顺眼,现在,戴的人越来越多,感觉越来越美了,终于明白了:今年流行的是什么!
在具有异国风情的中央大街上看见这些戴“狗皮帽子”的年轻人,我感觉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好像看见了北大荒的十万官兵在北大荒爬冰卧雪;看见了赵一曼昂头牺牲在高高山岗上;看见大庆工人顶风冒雪工作在井架旁……
“狗皮帽子”走进了今天的中央大街,它承载的精神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