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风裹着雪花呼呼地刮着,村庄、田野一片洁白。一声声狗叫,打破冬天特有的静谧,一阵阵踏雪声,吵醒酣睡的人们,一道道爬犁印痕犁开黑洞洞的夜幕。
这是,生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农村冬天人们起早捡粪的情景。
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农业生产是原始化生产,种庄稼全使用农家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是当时最流行“警世恒言”,积肥攒粪是一年四季经常从事的生产劳动。
农家肥主要来源:一部分是生产队夏秋季节用青稞沤的土肥,各家各户扒炕掏出来的炕洞子土,老房框子土,壕沟帮子和臭土坑里的土。另一部分就是人和牲口的粪便。施肥除生产队年年积肥攒粪外,各家各户为了保证自家自留地用粪或者卖给生产队换工分,都进行捡粪。
冬天,生产队主要工作是打场送粮,劳动力没有时间进行捡粪。捡粪这个活基本都是由上学的孩子来完成。捡粪的工具需要一个爬犁,一个装粪的土篮子或者柳编的花筐,一把铁锹。捡粪的时间是天没有亮的时候,也就是老百姓说“鸡叫三遍”的时辰。
生长在那个年代的孩子同现在的孩子比较,可以说是在劳动中长大的,不管家中有几个孩子,都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女孩子帮助母亲做家务活,男孩子冬天就要参加捡粪。
东北人们住的都是土坯房,没有取暖设备,完全靠火炕和火盆来取暖,晚上睡觉的时候,炕上的温度还比较热,随着炕的温度下降,屋里的温度也越来越低,到了早上,基本上达到最低值的零度左右。孩子都是十四五岁的年龄,觉大,早上又是睡的最香的时候,但是,到这个时间,也必须出去捡粪的时候。
天刚蒙蒙亮儿,父母就招呼孩子们起床。有想睡懒觉的也不行,不是挨骂,就是让母亲打几条帚疙瘩。这个时间必须争分夺秒,因为,家家户户都去捡粪,去晚了,就只能等牲口“现便”。
小村庄的村边和旮旯胡同都很热闹,一个个黑影儿,互相都看不清楚面目。每个人拎一把铁锹,拉一个小爬犁,微弓着腰,目不转睛地四处撒目。看见雪地上有一块黑色东西,马上跑过去,用铁锹戳进粪筐里,心里有了一份满足。有时候,看见前面有猪、狗、牛等大牲畜走过,马上跟过来几伙人,牲口留在雪地上粪蛋还冒着热气,大家一哄而上去抢,有时候,因为先来后到几个孩子打起架来,踢翻粪筐,踹坏爬犁是经常的事。
天气寒冷,棉手闷子都不解决问题,手冻的跟猫咬咬牙疼,冻坏手脚是经常的事。
冬天天亮的晚,捡到天大亮,基本上都能够捡满一爬犁。狗皮帽子挂满了霜,眉毛都是白色,大家拉着爬犁从各个方向奔向自己的家,孩子们看见自家的粪堆又长高了,比自己长个都高兴。
一碗小米饭,一碗酸菜汤外加几个芥菜疙瘩咸菜条,吃的喷喷香,然后背着书包上学去。有的时候,学校还分配给学生交粪任务,大家拉爬犁把捡的粪往学校送,路上形成一道风景线。
几十年过去了,农村生产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化肥代替了农家肥,如今,农村已经没有人在捡粪积肥,解放了劳动力,粮食产量增加,农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现在,有很多当年过来的人经常说,如今的粮食怎么就没有当年的好吃呢?我想告诉他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相对地存在,有苦就有甜,有香就有臭。过去农村种地用的农家肥“臭”,所以,产出来的粮食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