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风景,历经沧桑几千年,从上世纪末期,渐行渐远,如今,彻底消失出人们的视线。
一种音乐,富有铿锵的节奏感,伴着扬起在空中的红缨鞭,响在乡间冬天的雪地上,让人浮想联翩。
这道风景就是农村那个年代街头上挂马掌情景,这种音乐,就是马踏在冰雪路上发出来的声音。
东北冬天寒气袭人,冰天雪地,路雪路面光滑如镜。马拉车辆走在冰雪路上,蹄子打滑,难以前行。为了解决马打滑的问题,聪明的东北人发明了给马挂穿鞋的办法——挂马掌,轻而易举解决了这个问题。
挂马掌的活都是在村铁匠炉的门前进行,在铁匠炉门口立有两根大木头桩子,木头桩子上面是一根可以转动的木头横梁。挂马掌的车老板牵来马,一起同铁匠炉挂马掌的师傅一起,把马推进两个木头桩子中间,然后用两根绳子兜住马肚子把马吊在上面的横梁上,这样,马就不能前后乱踢乱踹了。乖乖的听人的摆弄。
这个时候,挂马掌师傅想先给哪个蹄子挂,就用绳子把那个蹄子吊起来绑在前后某个柱子上,马的蹄掌冲上,摁在一个结实的凳上,或者由人提着。然后,用烧红的大烙铁在马掌上烙。烙糊的蹄子上,厚厚蹄甲渐渐地稍微变软,师傅用镰刀把上边烙软的蹄甲削下去,修理板板整整后,放上一个大小正合适的马蹄铁,开始把马掌钉钉进去。马铁掌分大、中、小号,上边有6到8个马掌钉眼。四个马蹄算是一副,在挂马掌时,则根据具体的马掌型确定。马蹄铁不起防滑的作用,防滑作用的是马蹄钉,马掌钉头呈扁方箭头形,下部像锥子尖,长大约5厘米,在马身体重力下,可踏破冰雪,达到防滑作用。
钉马掌钉是个技术活,马掌钉要稍微向外斜着钉进去,钉尖要在马掌的外沿露出来,再用特定工具把钉尖打堆,目的是加固马掌钉。手艺精的师傅挂得又快又好,马也不疼不闹。挂得不好的,马掌钉会打进马掌的肉里,马走起路来脚会疼,用不上力。所以一个好的挂马掌师傅,十里八村远近闻名,当年也算吃香的热门行业,有些家庭从小让孩子就拜师学这门手艺。
当时那个年月,挂马掌的师傅也是村里非常吃香的人,因为一年四季不用参加地里干活,风吹日晒不到,也不挨冷受冻,老百姓叫他们是手艺人,大家都高看一眼。实际上,挂马掌的铁匠师傅干这行也是不容易的,是一个又脏又累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铁没有电锤,全是人拉风箱,抡大铁锤,烟熏火燎,农村歇后语有“四大黑”:呼延庆,包文正,铁匠脖子,蔚迟公。其中,就有这挂马掌的铁匠师傅。挂马掌的师傅不但要会挂掌,还要会做马掌和马掌钉,做马掌和做鞋一样,马掌大小和弧度都是多年总结经验所得,这样马穿上“鞋”,才舒服,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重体力工作。
据史料记载,挂马掌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由古罗马人发明,当时叫挂马蹄铁,古罗马人给它起一个很浪漫的名字叫给马穿“凉鞋”。后来传到中国的,我国记载,大概是五代前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出使于阗,从当时回鹘牙帐驻地甘州(今甘肃张掖)开始进入茫茫戈壁,放眼望去前方路面尽是砂石,非常难走,高居诲犯难了。这时甘州人传授给他们一项技术,“教晋使者做马蹄木涩,木涩四窍,马蹄亦凿四窍而缀之,驼蹄则包以牦皮乃可行”。这是马掌的雏形。后来北方人,根据东北冬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用铁做成马蹄铁,也叫马掌。
我观察过,古罗马发明的“马凉鞋”真的很贴切,虽然是铁制的,但重量也相当轻,边缘轮廓是波状的,套在马蹄上,马儿走起来,神态十分优雅,很萧洒。
如今,农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动车取代了畜力车,也很少有养马的人家。给马挂掌的越来越少,这个行业也已经消失了。但是,它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身影一直深深地印在老一代人脑海里,美美地回忆起来,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故事里有勤劳,有智慧,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