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土路上,一挂挂马车在奔跑,扬起一片片飞舞的雪花。车老板儿甩动着大红缨鞭子,一声声在天空中炸响,人欢马叫,这是四十年前农民赶马车送粪的情景。
马车的作用,在以前的年月,相当于现在的拖拉机和大货车。一年四季,农村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马车。
马车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进行了更新换代。最原始的马车叫“花轱辘”车,车轮子是木头做成的圆形。木头摩擦力特别大,马拉起来特别费劲,行驶速度太慢,效率低下。现在,这种样式的马车,只有在民俗博物馆才能够看到。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农村马车彻底淘汰了“花轱辘”车,使用上胶皮轮子的车。
马车的构成大体有车轱辘,车棚子和车辕子三部分组成。车轱辘部分是由两只大胶皮轱辘,中间串着一个轴,轴上托起一个大铺板。车棚子是由木板拼接组成,大约有四平方米左右,是装运东西的平板底座。
车辕子是套辕马用的,一挂车有驾辕的辕马、有拉里套的、拉外套的马。辕马负责驮着车的前部分,保证车的平衡。马车最主复杂的部分是车辕子,最费事的程序是套辕马的过程。套辕马时,首先将玉米叶子做的套包套在马脖子上,然后牵着辕马的缰绳,引入它进入车辕中搭上马鞍,将夹板扣在套包前,将搭悠垂于马的肚下,再将坐鞧兜住马的屁股,将大肚扣紧,将马僵绳系在车辕子老板子赶车的一侧,供车老板指挥辕马行动。
马车根据拉东西多少及轻重,选择用马匹的数量,有一匹辕马拉的车,有两匹马拉的马车,在辕马的右面再套上一匹马拉偏套的,最多是四匹马拉一挂车。车把式坐在车辕子上,手持大鞭杆子对马下口令。向前是“得、驾”,后退是“稍、稍”,停止是“吁、吁”,左拐和右拐:“喔、喔”,同时用鞭子配合口令进行左右拐弯,这是赶马车的基本功。
马车一年四季没有消停的时候,春夏秋冬马蹄子总是不停地走,车轱辘总是不停的转。马车拉货,装车讲究技巧。有经验的人装车,都采取装前卸后的方法,在装车时用支车棍将车辕支起,避免将辕马压趴下,卸车时要先卸后边的货,避免将辕马吊起。
马车运货有时需要加装上箱板,一般多为散料重物,例如:拉玉米棒子,送土粪,拉黄土等。开春送粪,马车的车棚子上面四周要围上挡板子,这样装上土粪,走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不至于土粪从车上掉下来。送完土粪后,马车接着要拉从地里往家拉茬子。种地时节,要往地里拉种子,天如果不下雨,马车还得拉水浇地。秋季是马车最繁忙的时候,从地里往场院拉庄稼,拉各种杆棵,还要在下雪前把社员们弄的烧柴从大甸子上拉回来。马车拉秆棵,要在车棚的四周用木杆绑成挎栏,这样,增加了车棚的面积,能够多装一些。
从地里往家拉庄稼,装车是技术活,一车的庄稼装在车上有三米多高,下窄上宽,走起来晃晃悠悠的,还不能“散花”,让人看了就胆战心惊。这里有奥秘,除了装车的人技术高外,“刹绳”和“绞锥”起很大作用。
“刹绳”是一根有擀面杖粗的绳子,它拴在前面车辕子的两侧,庄稼装上车以后,车老板子把它从前面扔到车后面去。车的后面同样也拴着同样两个绳子,但比前面的绳子短许多。“绞锥”是用一根粗木头做的,一头前面削成一个尖,后面打一个粗孔,有一米多长。使用的时候,把“绞锥”的尖头插进庄稼堆里面,然后,将前后的刹绳缠在“绞锥”上,打一个结,用另外一根木头插进孔中,进行顺时针绞动,一直绞到车上庄稼紧紧地与车成为了一体,把“绞锥”固定好。这样,马车爬上坡,下陡坡都不会“滚包”,避免了重装车。
马车在屯子还要干些零散的活,人们出外看病,拉粮磨米,都离不开马车。在屯里打杂的马车,一般都是用老弱病残的马拉着车,老人孩子都能赶车。虽然行走的很慢,但很安全。当时人们就编这样的嗑:老马拉破车,走得不颠簸,老人孩子都敢摸。
以前,农村婚丧嫁娶都用马车。马车送姑娘是经常的事,车上铺上谷草,放上被褥,新娘子坐车上兴高采烈地出门子。大约过一年的光景,回娘家,坐马车回来,车上多一个大胖小子或者俏姑娘。春节前,乡间路上,经常看见马车上坐着大人小孩去镇上办年货,马拉着车在凸凹不平的泥土路上,颠颠地行跑着,满身的热气,融化了满身的霜雪。人们的脚冻的受不了,就和马车一起跑,跑暖和了,再上车。
那个年月,县城里也有马车。马车在农村可以随随便便行走,走在县城的街道上是要守规矩的,马的屁股后必须挂一个布兜子,马粪不能落到街道上,有违反规定的,就会挨罚。天晚了,马车走进大车店,店老板很热情,吵吵闹闹睡一宿。第二天大车返回家的时候,拉回一些来年生产用品外,还有一些过年的食品,鱼啊,冻梨等。人们围着从县城回来的马车,似乎忘记了马车的一路颠簸和辛苦,边搬运着东西,边说笑着。
过年了,马车贴上“车行千里保平安”的春联,到了正月初六,车轱辘又开始转动起来。
使用马车的年代,虽然历经了辛苦和坎坷,但是给人们运载回来的是幸福和欢笑。
现在,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汽车和拖拉机成为了主要生产工具,马车已经被彻底淘汰,看见一辆辆大汽车和各种拖拉机,奔跑在乡间路上,农民的心里乐开花。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真好,前途无量,辉煌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