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旭东的头像

郑旭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6
分享

田野上那红彤彤的拖拉机


小时候,村里的拖拉机,就是我心中的航空母舰,梦寐以求地有一天驾驶它,耕耘在绿色的田野上,唱着那《拖拉机手之歌》:“铁牛唱,马达吼,翻花的土地黑油油,要问开车的是哪一个,我是公社的拖拉机手,操纵杆,握在手,意气风发精神抖,肥田沃土我开垦,荒山美景亲手绣…….”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还是生产队集体经营时期,每个生产大队只有一台链轨拖拉机,它一般都是在大队部的院里,或者靠房山头的地方,红彤彤的颜色,旁边是一个储存柴油的大罐,它是一个大队最值钱的固定资产,社员们心中的宝贝疙瘩。看见了它,感觉庄稼人的过好日子有了奔头,身上有快要卸去重负轻轻松松的感觉。

当年,链轨拖拉机是58马力的,由本村选出来的年轻人担任驾驶员。当年,选择拖拉机手的条件很苛刻。首先,要政治思想好,国家这么值钱的宝贝,交给他们使用,不能搞破坏了。再有就是要有一定文化知识,不但要学会开拖拉机,还要会修理,这个庞然大物别看翻地是铁牛,走路比耕牛还慢,不能有毛病就送到公社或者县修理厂去修。所以,文化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标准,再一项就是有吃苦耐劳精神,开拖拉机很辛苦,在春天播种,秋天翻地的时候,白天晚上不停机,耍滑偷懒是不行的。

青年人当上了拖拉机手,就不用抱垄铲地,割地了,是青年人都非常羡慕的一个工作。姑娘找对象都很愿意找开拖拉机的,拖拉机手走在路上都扬脖挺胸,很有精气神,我是当时羡慕他们其中的一人。

链轨拖拉机基本作业是秋翻地,由于东北气候特殊,收获庄稼后,马上就到了上冻的季节,留给秋翻地的时间只有二十天左右,大型的大队有八九个小队,平均每个小队翻地的时间,只有三四天的时间。所以,轮到拖拉机来翻地,队长就特别安排好的伙食犒劳拖拉机机手。白面油饼,大豆腐汤,炒鸡蛋,有的还意打发人去弄几条鱼来。伙食上去了,拖拉机手不偷懒,可以多翻好几晌地,够马犁杖翻一些日子的了,队上不赔本。“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当年虽然没有这个交通规则约束,拖拉机手是不能喝酒的,喝了酒,迷迷糊糊,起垄弄成弯弯曲曲的长蛇,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弄不好,大队把拖拉机手撵回家去。

链轨拖拉机只能用于田间作业,不能搞运输。后来,逐渐农村也有了轮式拖拉机。当时,都管这种轮式拖拉机叫“热特”或者叫“28”。“热特”是拖拉机的名称,“28”是拖拉机的马力。农村有了“热特”,在农村运输上是一次革命,速度和装载能力大大的提高,特别方便了农村生产。如到城市里拉化肥,去粮库卖粮食等,实现了机械化。老百姓有个大事小情也非常方便,接姑娘送媳妇用上了现代化工具,抖精神啊。拖拉机手也变成了驾驶员,需要考驾驶证才能够上路。

当年,拖拉机最大的毛病烧的是柴油,夏天还好,只要往水箱里添满水,用马达打几下便着火了。到了冬天,尤其是天寒地冻的日子,发动拖拉机便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为了第二天早上拖拉机好发动,驾驶员前一天晚上回来时,便把拖拉机停靠在家门口的半坡上。次日一早,便把事先准备的柴火棒子放在拖拉机的油底壳下,用打火机点燃,让火苗慢慢地熏烤油底壳。等机器里的机油化了,再往水箱里添加滚烫的开水,然后启动马达打几下,算是给拖拉机热身。把这些必要的事做完,驾驶员上车,挂上高速档位,放开刹车,把好方向盘,开始溜车。后面有人推,拖拉机顺坡下行,速度越来越快,待溜到坡底时,便“突突突”地着火了。

当年,在乡下很少见到汽车,驾驶“热特”在老百姓眼里是非常潇洒威风的职业,县里有专门的农机校培训驾驶员,驾驶员同样和社员们一样挣工分,是队上的“白领”一族。

为了适应田间管理作业,又有了手扶拖拉机,它的结构大致分两部分,前面是一个略长的包含发动机、车轮和车把等构造的机头,后面连接一个拖车,可以装卸和运输货物。机头与拖车可以分离,机头分离出来再安装连接上其它各种农具就能实现犁田打谷等单独作业,效率非常高。它有一条外露的橡胶皮带,连接着发动机与车轮的转轴作为动力传送。车头的操作区有手握式刹车,有换挡杆和少数几个档位。拖拉机的速度不快,而且很容易操作,即使是第一次开,看过别人的操作后,很快就上手了。

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拖拉机也在适应农业生产需要中不断更新换代,如今各种功能、型号的拖拉机数不胜数,已经实现了计算机操作,为农村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利用机械和电子技术改造大自然,让大自然致富于农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