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旭东的头像

郑旭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04
分享

“小三亚” 的早晨

乡村散记:“小三亚” 的早晨

今年“五一”,哈尔滨天气很会疼人,阳光温柔,微风和煦,气温不冷不热,花开正盛,非常适合游山玩水。

年年这个季节,我们都选择回乡下度过这一年里最舒适日子,今年去的地方是哈尔滨的“小三亚”。

哈尔滨旅游从去年冬天升温,热度不减,怕“五一”旅游高峰堵车,我们头天晚上跟着星星撵月亮就来到了乡下。

大概小时候住平房习惯了,躺在跟地零距离接触的床上,没有了楼房悬空的感觉,地气簌簌地裹身,心踏实,梦就美。

三点多钟,房后的公鸡开始打鸣儿,久违的声音,梦惊断了,再也接不上了。天微蒙蒙亮,多年没有起大早习惯的我,顶着半圆的月亮,来到院外松花江边。

这里是人称“小三亚”的地方,不是旅游区却胜过旅游区,每年旅游者自发来这里打卡,成为网红地。

可能我是这个村庄里起的最早的人,江边没有一个人影。大堤坡下,打鱼的小船还在睡觉,风儿没有给它们掀被窝,江水也没有为它们稀里哗啦洗脸,静静地一半身子躺在沙滩上,一半浮在水中,江面风平浪静,静的出奇,水面如刚擦洗后的镜片,不时地有江鸥上下飞翔,它们也不忍心在这镜面上划出痕迹。南面远山如黛,东面黄土山朦朦胧胧,想像不出那些地方还藏有什么秘密。

不知不觉,东方的水面渐渐地泛起金色波光,太阳露脸了,风儿吹皱一江春水,鱼鳞般的镶画一样。景观大道的车也多了起来,稀稀散散男女村民从大坝上面走下来,他们开始在沙滩上忙火起支帐蓬,挂气球,摆滩床,打鱼的船也开始出发,马达声渐渐远去。

乡下人还是老习惯,喜欢唠嗑:“你不是俺村里的人吧?”“你怎么知道?”, “看你手拎的照相机,一看就是来度假的.......”, 哈哈,照相机暴露我的身份。我们大笑着,震飞几只身边啄食麻雀。

她们告诉我:“五一”以后,哈尔滨、呼兰的城市人都来这里来野餐,在江边烧烤、玩水、坐快艇、吃农家饭。这不,她们现在就开始忙了,一直到冬天才结束。看他们的高兴劲,真为他们生活在这“小三亚”的感到幸运。

毛遂自荐,我说自己是搞自媒体的,他们似懂非懂,当我解释完,一位嘴快大妹子:你就说“媒婆”得了。瞧瞧,我的农民兄弟姐妹,说话就这么直接、痛快、解渴。

站在景观大道上,很多年前的往事,又浮想联翩。

这条景观大道是修在原来的防洪大堤上,这个大堤是从呼兰区的兰河村开始,一直到东面的黄土山根才结束,为了保护农田,当年都是由民工挑土篮修的。我曾经在这里出过民工,在挑土篮时用力过猛,落下支气管扩张的毛病,多年后才全愈。1993年和1998年大洪水的年月,我都在这里抗过洪。

我问几位村里年纪稍大一点人当年抗洪的事情,他们都提起当年村书记和村长带领村民抗洪的一件件往事,讲起抗洪时黑龙江武警五支队的战士们累的睡在大堤上,“花大姐”爬满身都毫无知觉,很多村民把自己家正下蛋的母鸡送到战士们伙房,为了让战士们补补身子,丢下一马车的鸡,赶车就跑的场面。

粗喉大嗓,亲切自然,一些场面描述的活灵活现。谈到现在村里的变化,不用我起头,话题一个接一个,大家都说:多亏修了这景观大道,周围农田不淹了,又有了旅游的收入。这不,从“五一”开始,旅游就开始了,有的人家出租账蓬,有的人家卖江鱼,还有的人家开了农家乐江鱼馆。更高兴的事,房子也值钱了,城市人看好这地方,纷纷地来这里做生意。

望着村民那一张张甜蜜的笑脸,看一下望不到边的松花江水,我脱口而出:这里真是“小三亚”啊,比海南的三亚,一点也不逊色,那个三亚多几块大石头,这里是水清山秀,还有那绿油油的农田,更有我们这些热情好客憨厚的农民老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