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项(hàng)顼的头像

项(hàng)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1
分享

家乡的咸菜及面食

家乡的豆豉作为咸菜在镇雄人饮食中不可或缺,豆豉全国各地皆有,但唯有镇雄豆豉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镇雄豆豉不仅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而且豆香味浓郁,并散发一股奇异的味道,这股味道大约混合豆香和臭豆腐的香味而产生混合香味,绝对是妙不可言,一旦吃过镇雄豆鼓,就不会再对其它豆鼓产生欲望。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旧时镇雄人生活十分清苦,做劳动力的人为了解乏,喜欢不时喝点烧酒,在没有任何食物的情况下,他们常常会用一点烤豆豉下酒,有时就可以把自己喝醉,待酒醒后又有力气接着劳动,这也算镇雄豆鼓魅力之一。镇雄豆鼓在制作过程中要加入盐、生姜、辣椒和花椒等作料,唯一与其它豆鼓制作上不同的是在发酵前要将黄豆炒熟。

镇雄还有一种豆鼓称“太和豆豉”,属黑豆鼓中的一种,我们又称为“颗颗豆豉”,太和豆鼓同样全国各地皆有,同样也是风味各异,镇雄太和豆豉中规中举,要说特色的话,可能是因为所含多种氨基酸量比较突出,鲜味较其它豆鼓略胜一筹。太和豆豉在制作过程中除了盐、红糖、八角和茴香外不能放入其它过多的作料,经过二次发酵后成色饱满颗粒分明,色黑褐滋润有光泽,味鲜咸而回甘,嚼之不能有酸味、霉味等异味,闻之具豆豉固有的风味且更浓烈鲜香。

镇雄的太和豆豉一度为云南省的传统名特产品,据说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太和豆豉原产江西太和镇因而得名,清康熙年间传入四川,其后又随四川师傅辗转传到镇雄。镇雄人根据当地的气候、原料和口味,经过不断改进配方和制作工艺,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镇雄“太和豆豉”。太和豆豉在镇雄人的餐桌里主要用作做菜,大多用于炒肉和蒸鱼,也可做咸菜单独食用,同时还是馈赠亲友的礼物。

早前镇雄太和豆豉主要由国营酱菜厂生产,国营酱菜厂后来倒闭改制,继由私营的华业公司和永香酱菜作坊继续生产,曾红极一时大放异彩。后由于工艺流传等原因,味道和之前的太和豆豉相较各有异同,目前市场上已经买不到镇雄太和豆鼓,这样一味美味失传非常可惜。

每到夏末秋初,红艳的新辣椒便上市,镇雄传统的咸菜,有泡海椒、糟海椒和酱海椒等,大多是本地红海椒加盐、新季的生姜和大蒜等做成,鲜吃味道鲜、香、辣爽口开胃,放置一段时间则味道纯厚。镇雄酱海椒是本地咸菜特色之一,选用中秋前后最红的本地海椒切碎,加入鲜嫩生姜、大蒜和新鲜花椒混合后用石磨或钢磨研磨成极细且浓稠浆汁,加入适量盐后放置食用,尤以新鲜时食用为最佳,色红味麻辣鲜香。泡海椒和糟海椒用来做菜是本地人习川菜之法,通常做咸菜或用来制作菜肴,制作菜肴的主要做法是加新蒜苗炒腊肉或鲜肉,也可以做鱼香味的菜肴,如鱼香肉丝、烹鱼等。

镇雄的咸菜还有卤腐,冬天是做卤腐的季节,过去大多要自己磨豆浆做成豆腐,再将豆腐切小块后霉变,待时间到后成为为霉豆腐,然后用盐、辣椒、花椒、八角、茴香等腌制,镇雄卤腐味道重麻辣,各种香料味道综合在一起,通过时间发酵相得宜彰。

另外,镇雄国营酱菜厂的豆瓣酱、酱油和麸醋也是一绝,可惜未能存续。以前五德镇还有一家做纯黄豆酱油,他家的这种天然黄豆酱油应该是酱油界的天花板,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没做下去。

镇雄的面食虽然乏善可陈,但却不能不提,面食和包谷一样是养育镇雄人的主要食物。由于镇雄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出产小麦较少,作为细粮的面食在从前非常珍贵,往往只能做成面条用来改善生活或招待客人,家庭用面粉来蒸馒头、包子和饹饼就极少见。

镇雄面条做得也很讲究,主要有碱水面、鸡蛋面、豆浆面等,大多为机制面。偶有手工擀面条,主要集中在大湾、母享等乡镇,现在可能已经找不到。机制面做得最好最有名气,当数距县城10多公里的中屯乡柳林村,面条加工已经形成产业,所产柳林面条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县城在解放初期至70年代,早先也是手工擀面,后来用机制面,75年前机制面沿用人力摇动机器擀面条。1975年五德公社鹿角坡水电站建成投产使用,解决当时县城用电难问题,机制面也用开始使用电机带动擀面机器进行擀面条,极大解放劳动生产力。

在面条的食用上,也颇具地方特色,主要有燃面(活油面)、汤面等,汤面则有鸡蛋汤面、瓜丝汤面、猪脚面、鸡汤面、肉丝汤面和红豆酸菜汤面等,最好吃的则是红豆酸菜汤面。制作一碗红豆酸菜汤面条,首先要将酸菜用猪油加豆瓣酱炒后加入红豆汤,在汤里加肉沫及用猪骨、花椒、八角、香叶等熬制的汤。在吃法上有二种,一种是将面条直接放进红豆酸菜汤里煮熟后加调料食用;另一种是用清水把面条煮熟捞出,放入盛有红豆酸菜汤的碗里加入调料食用,这两种吃法正应了哪句:“汤在面里或面在汤里”的吃法传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