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项(hàng)顼的头像

项(hàng)顼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6/20
分享

乌蒙雄鹰谢国华烈士纪实

一、参军报国

1956年3月在一个初春雨雪纷飞之夜,贵州省毕节市林口区德胜乡贫农彝族家庭诞生一个男孩,父亲谢开明高兴之余为儿子取名谢国华。1958年,谢国华在2岁多时父亲谢开明不幸去世,留下寡母独自带领他和襁褓中的弟弟艰难度日。由于母亲一个人要抚养两个幼子,又居住在大山深处土地十分贫脊的山村,要维持一家人的温饱都非常困难。

1961经人介绍其母王开珍改嫁到镇雄坡头区德隆公社湾子生产队陈善科家,6岁的谢国华随母到陈家做继子。陈家视他为己出,坚持将从小聪明听话的他送到当地小学读书学习,谢国华读完初级小学后,由于家庭实在贫困无法继续学业,遂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在回家劳动的几年里,十多岁的他为了挣工分维持生计,他经常与生产队的社员一起种地背水背煤炭。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他瘦弱高挑的身影,虽然贫穷但这段和家人一起生活幸福温馨的情景令谢国华终生难忘。在修建基本农田和引水沟渠时他和大人们一起抡二锤放炮开山取石,挖土方、抬石头砌堡坎,生产队里的每一项劳动他都没有落下,能挣得和大人一样的工分。在时的农村,农民要生存就必须下地做农活和其它体力活,挣工分才能分粮分红,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农村生活状况。农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这样锤炼出来的,谢国华和亿万农民子弟一样,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成长。

谢国华的父亲本身军人出身,是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的退役老兵,生前遗愿希望儿子长大能继承父志当兵报国,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母亲的教养对他起很大的作用,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他父亲军人品格,教育他长大后如何报效祖国和人民,这些话语深深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

1976年初,谢国华此时已经快到20岁。这年2月正值冬季征兵,部队到镇雄征集兵员,得到消息后谢国华思考了几天,把要参军当兵的想法向母亲表露,母亲没有丝毫的犹豫坚定支持他报名参军。在经过报名、体检和政审等环节后于3月应征入伍,接到入伍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既兴奋又纠结。兴奋的是,很快就要离开生活了20年的贫困家乡,实现跳出农门圆从军之梦。纠结的是即将别离故土,离开母亲温馨的守护和关爱,不能在家劳动承担养家责任,不能在母亲面前尽孝,不能尽到做子女应尽的责任。

2月25日下午,各公社应征新兵到县武装部报到,经过几天的培训和简单的队列训练,县武装部为新兵配发全新的军服被褥,全体换好新兵服装后在操场整齐列队。地方和接兵部队在武装部大院举行正式交接仪式,县领导和接兵部队首长以及新兵代表分别讲话,接兵部队首长在讲话中说:“从现在开始,你们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你们将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在火热的军营里接受严格政治和军事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解放军战士,担负起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光荣使命。”随后谢国华和所有参军入伍的战士一起乘坐接兵部队卡车奔赴军营。

经过3个月的新兵生活和训练,使谢国华实现从普通百姓到军人的转变,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他内心根植,从而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军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新兵训练结束后,他的综合军事素质成绩优秀,得到新兵连队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被上级安排到122团1营2连任战士。

陆军122团隶属解放军14军41师,是一支从太行山走来的,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传统的英雄部队,1968年调防到遵义高桥称0278部队。在遵义驻防10余年时间里,已经完全融入到这座著名的红色城市中,同遵义人民结下深厚的感情。谢国华来到122团后,火热的军营接受并开始锻炼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从这一刻起他人生最后八年的旅程就是和这支英雄部队血肉相连,是英雄部队的血脉成就了他,他用生命为部队的荣耀增添光彩。

时任2连龙连长是个外表严肃内心慈爱,爱兵如子的连队主官,是一个可敬又可亲的人。正式到了连队,除正常的军事训练外,大多数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利用营房空地种菜养猪,改善连队生活。除了在营区进行军事训练外,部队每年都要组织进行野外拉练。1977年9月,2连随部队开赴新蒲进行野外训练,一路上风餐露宿边行军边训练,每次野外训练他总是事事抢在前面,负重行军时还为体格稍弱的战友扛枪背包。

二、战斗英雄

1978年,在经过“文革”十年后,我们国家正处于拨乱反正阶段,国力尚未得到完全恢复。而此时越南则在1978年11月1日与苏联秘密商谈,决定把金兰湾租借给苏联,以换取苏联的支持。当时的苏联为了全面牵制中国,在军事上积极援助越南。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克服巨大障碍后达成妥协,于1978年12月15日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越南当局并未认清当时的国际形式,仍然沉浸在所谓第二大军事强国的美梦里,忘记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越南抗法和抗美期间给予的无私援助。为支持帮助越南人民独立战争,几十年里向越南援助大量的物资和志愿人员,据战后的有关数据统计,自1950年开始至1978年,中国向越南提供的援助,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其中超过90%是无偿援助。

1978年8月间,越南当局在中越边境开始频繁挑衅,大肆掠夺、驱赶华侨,越军在边境线进一步制造事端,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和边民,制造了“825友谊关血案”,其后更是制造和挑起多起边防事端,打伤我前往越方的联络员等。

1978年12月25日,越南集结20万军队出兵占领邻国柬埔寨,仅用14天就攻下柬埔寨首都金边,19天基本上控制柬埔寨全境。

鉴于如此严峻复杂的中越边境态势,中央决定对越进行自卫还击作战,我人民解放军总共动用9个军,广州、云南、广西军区各部边防和独立师、团,空军、炮兵、坦克和高炮部队等兵种参战,总动用参战人员40余万,其中22.5万是担负一线作战的部队。

12月8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作战命令,接令后14军在军长张景华、副政委范新友带领下,所属各部接到即将开赴中越边境前线命令,驻防遵义的122团立即行动起来,按军师首长要求准备装备,及时补充枪弹和给养。各连队将新兵的战前训练任务紧急交给各班排,妥善安置后方留守人员和家属。

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122团全体官兵于1978年12月17日夜整装出发,奉命开拔南疆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全团参战部队乘上昆明军区后勤部汽车22团的130辆解放牌卡车趁着月色,静静地离开生活10年的历史名城遵义,红色城市街边的人民静静伫立街头,再次含泪目送人民子弟兵上战场。

部队出发的那天夜晚,已是寒冬之际,湘江河面刮起阵阵刺骨寒风。军车从高桥营地驶出排成长龙,一眼望不到头,为不惊扰市民,车队没有鸣过一声喇叭,一千多人的部队没有半点喧嚣。谢国华和战友们坐在车里默默无声,他们有的思念妻儿,更多的是想念父母,有的战士怀念这座城市和这里善良热情的人民。

1978年12月下旬,122团经过数天开拔抵达云南省马关县和平村,到达集结地域后根据亚热带地区作战需要,上级陆续为部队配发装备,当时按每人必备的装备近30公斤。在行进过程中,每个战士要身背着这些作战装备及弹药负重前行,在荆棘丛生的密林中艰难穿行攀爬,需要付出很大体力代价。部队提出为了战时少流血,平时就要多流汗,连队抓紧组织干部战士进行战前训练,以适应亚热带战地环境和临战状态。

谢国华从小身材都比同龄人高大,参军后他1米80的身高在连队里显得高大英武。从入伍那天起,他就严格要求自己,各项工作训练表现非常积极,每次军训考核均为优秀。于1978年初被所在连队提升任副班长。

临战之际,参战部队进行广泛的战前动员,此时已被提拔为班长的谢国华心如火焚,请副班长李明华在自己手帕上写道:“敬爱的党支部,杀敌立功的时候到了,我已作好了准备,我把我身上剩下的10元钱放在手帕里,如果我牺牲了,就拿来作为我的第一次党费。”于是把手帕和钱装在衣袋里,已经是预备党员的他把自觉交纳党费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义务。

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即将打响前,他带领全班战士跟随部队开进、扩编和做临战动员。身为班长的他不分白天夜晚组织全班战士进行战术、射击、投弹和格斗刺杀训练,增强杀敌本领。

1979年2月16日晚,122团接到命令担任穿插主攻任务后,提前跨过孟康通往老街的公路,占领公路南侧无名高地。当晚2连卧伏在748号高地后山坡地上,2月的热带丛林里,夜晚伸手不见五指,黑暗的天空下起蒙蒙细雨,冷飕飕的凉风吹得战士们浑身发抖。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广西和云南边境两线正式展开。14军担负攻击西线红河左岸地区对面之敌作战任务,41师为军左翼,分别向孟康、发隆地区的正面之敌发起攻击。41师以步兵122团、123团和炮兵团为主力,形成5倍于敌的兵力和9倍于敌的火力,采取穿插分割、钳形夹击、四面围攻的战术向敌发起总攻。

伴随总攻的炮火向纵深延伸后,谢国华所在的122团1营第2连,犹如一把尖刀,直插越南老街省孟康县城以南的1187高地。2连沿1251高地向1302高地前进,5时10分,1营以一部兵力抢占1301高地西南侧的交岔路口。6时10分,占领1307高地东侧山脊和尼记东北侧的无名高地,切断发隆至孟康公路。

谢国华和2连战友攻进748高地两侧时,遭到越军猛烈火力阻击,在营长龙云亮带领下,2连连长韩洪亮、指导员李跃国手提冲锋枪直扑748号高地。谢国华则率领第六班战士,扼守在一无名高地上,4名敌人逃至无名高地附近,谢国华击毙3名,另一敌人被战士击毙。此时,盘踞在748高地的敌人,向谢国华等疯狂扫射,谢国华冲到敌人据守的高地下,与其他班排合攻748高地。经过激战,部队攻占748号高地,此战国华一人歼敌7名。

首战获胜,士气大振。122团于16时前,又相继攻占1228、1187、1053等高地,切断孟老公路。同时3营迅速展开向敌发起进攻,于15时前攻占825、937和767高地南侧无名高地。3营在向花鱼洞继续发展进攻时遇雷区并遭敌火力拦阻。为协同3营作战,团命令1营2连在黄昏前插至914高地南侧无名高地、策应3营8连由914高地撤至825和937高地,与敌对峙。至此,孟康之敌已被包围在东西3公里半、南北4公里的地域内。

2月18日7时,师炮兵群先后对1069、1016、914、793高地及其东侧无名高地实施火力急袭,孟康周围战斗更加激烈。122团2、3营从敌侧后以猛虎扑食之势由南向北攻击,迅速占领9号、20号和6号高地。

18日下午,2连奉命向孟康外围敌防御主要支撑点,号称孟康屏障的7号高地发起进攻。谢国华带领6班攻打孟康南侧7号高地,该高地与10号、13号高地互为犄角,敌据险扼守。攻击时敌人集中火力向他们连压来,2连进攻接连受挫,6班长谢国华带领全班冲锋在前英勇战斗。此时他臂部受伤,鲜血直流,仍然忍着疼痛,在先后3次10多处负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一人毙敌6名。在敌人炮火密集轰炸的情况下,连长适时调整部署,亲率主攻排猛打猛冲,终于占领了7号高地。

2连占领7号高地后,连长要他退出阵地,他始终参加战斗,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当晚他伤痛剧烈,仍然咬紧牙关侧卧地上,同战士一起修筑防御工事。

19日黎明,连里接到上级指示,要立即搜剿敌人。谢国华向连长请战,率领六班搜剿至半山发现越军踪迹,即令战士掩护,自己向前冲去。近前,发现一山洞,他扔出一枚手榴弹,借烟雾掩护向洞口扑去,突然洞内射出一排枪弹,击中他的右腿。国华忍痛往洞内连投3枚手榴弹,敌人垂死挣扎,不停地向外打枪、投弹。一枚手榴弹在他身旁爆炸,右胸和大腿受伤。战士钱正昌、李兴荣给他包扎,他说:“不要管我,快向连长报告”,国华领着一班人用手榴弹、冲锋枪死死封住洞口。连长及时率队赶来,用喷火器喷射,消灭洞内敌人71名。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谢国华和战友们共歼灭越军80多名。

战斗结束,谢国华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他的战斗事迹很快传遍前线,昆明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122团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28天,经历四场大的战斗,攻克大小几十个山头,战士们以顽强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除在东家123高地遭敌伏击造成3营牺牲90余名干部战士外,全团共歼敌714人,俘敌54名,缴获82毫米口径以下火炮22门,各种炮弹2446发,40火箭筒13具,火箭弹495发,各种枪支370支,重机枪3挺,轻机枪12挺,转盘机枪3挺,各种子弹487000发及军用物资一批。1979年3月,中央军委授予122团1营2连“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

谢国华在荣誉、成绩面前戒骄戒躁,在日记上写道:“荣誉是人民给的,我要把获得英雄的称号当起点,把荣誉当动力,为祖国、为人民奋斗不息。”1979年6月,部队党委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升为排长。伤愈后,部队、地方许多单位请他作报告讲战斗经历,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刘志坚亲自授予他英雄勋章。

经过28天统一还击作战,122团胜利班师回国,奉上级命令移防云南石屏县,并于1979年8月开始接受战备营建任务,从此再没有回到原驻防地遵义。国华出院时,医生要他休息3个月,部队领导和战士们也劝他休息,可他总是不肯,直接回到部队参加繁重的营建施工任务。到达部队当天就参加扛木头、挖基础和平整地面等劳动中。伤势复发时,就吃几片止痛药,仍继续参加营建任务。有时夜晚痛得无法入眠,就去替战士站岗放哨。

1982年,部队批准他25天的回家探亲假期,他在家里只住了12天就提前返回部队参加营建。由于他这样天天出勤,带病苦干,满腔热情地投身部队营建和祖国“四化”建设中,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一年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先后出席军区、军、师党代会和军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分子代表大会。

1983年初,谢国华经上级考察后提升为2连副连长,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深感文化低,知识浅,适应不了工作,于是买来初中自学丛书,专心攻读,获得初中毕业证书。9月,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以“打仗是英雄,学习是模范”为题,报道他刻苦学习的事迹。学有成绩,国华信心更足,又买来高中自学丛书,继续学习深造。

部队有规定,作战伤残干部,可优先转业。国华也想过转业之事,他2岁多时丧父,全靠母亲和继父养大,现在母亲已50多岁,身体虚弱无人照顾。曾于1983年7月写了转业申请书,可又想到自己入伍,当英雄全靠党和人民的培养。现在,外敌侵扰,边关未宁,祖国给我战斗英雄称号,我还没有尽完责任。于是,撕碎转业申请,并在支部会上作检讨。

三、壮烈牺牲

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越南并不甘心失败,不断侵犯我国领土,并在老山、者阴山、法卡山、扣林山、八里河东山骑线上修建堑壕、工事、地堡等作战设施,并经常前出袭扰我边民,造成边民的财产损失,威胁边民的生命安全。军委于1980年10月作出了“中越边境问题上,要取得边境斗争的主动权”和后来的“坚守阵地,长期作战”及“利用老山主战场锻炼部队”等一系列指示。根据军委指示,边防部队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并积极备战。根据形势的发展,1981年我边防部队成功实施了法卡山、扣林山收复战。1983年12月我军开始着手准备收复老山、者阴山一线,将对侵犯我云南边境的越南军队给予重击。

1984年初,越军在我边境地区的挑衅更加猖狂,尤其是在老山、者阴山地区,毁坏中国大片胶林、民房,边民和附近农场职工被迫住进阴暗潮湿的山洞,边境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鉴于形势越来越严竣,中央军委决定以陆军14军担负老山方向作战任务,14军军长刘子波、政委荀友明率领部队再次奔赴中越边境前线。此次作战行动14军决定以40师担负老山方向主攻任务,41师122团配属40师行动,11军第31师担负主攻者阴山方向的作战任务。

40师师长刘昌友接到主攻老山任务后,制定阶段炮击和集中火力急袭的战法,主攻部队在炮火打击和支援下仅用5小时20分攻上老山主峰。下午,2个主力营向船头村、八河里东山方向推进,占领敌10余个高地,兵锋直指八河里东山越军阵地,配属40师的41师122团指挥所设麻栗坡县芭蕉坪。

战前为还击越军侵犯,部队决定抽国华参加训练战斗骨干。国华带着伤痛,一身汗,一身泥领着战士们苦练,不到一月时间,培训80余名战斗骨干。战友们回忆谢副连长时都很敬佩,带领部队行军,新兵累了他打来了热水给战士们洗脸洗脚,没有一点战斗英雄和连队干部的架子,有些新兵还以为他只是个炊事员,后来才知道他是副连长谢国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战斗英雄。

他给战士们讲话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说他热爱今天的生活,他是一个彝族孩子,旧社会彝族底层的娃子只能做奴隶,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新社会里彝族娃子不用再替人当牛做马。他是用真情发自内心珍惜在部队里的生活,每天除了正常的军事训练外,还亲自到炊事班切菜、烧火、发豆芽、磨豆腐。虽然提干当了副连长,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总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党员的位置上。

4月23日,临上战场,国华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妈妈,您好!出发前给您写这封信,使您对儿放心。今年以来,我没有收到你们的来信,我很想念你们……您知道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为祖国而战……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的话,请你不要难过,父亲也当过兵,我又是军人,我们家是两代军人的家庭。再说,你有三个儿子,献上一个给国家也是应该的!当我死后,请您不要给同志们添麻烦,一旦我牺牲,国家会妥善照顾你们的,你们的晚年是有保障的,你们只需按照文件规定享受烈士待遇即可,万不可提出半点额外要求。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国家也还不富,我们应多为国家着想,不能占国家的便宜,更不能趁机捞国家的油水。否则,那种人的心是叫狗吃了,做人连起码的爱国心都没有,那就不配做人。”

八里河东山位于云南麻栗坡县船头镇东北3公里,与被我军收复的老山遥相呼应,紧紧俯瞰着我船头至越南河江市通道20多公里范围的重要制高点。该地区丛林茂密,荆藤交织,观察通行困难,易守难攻。八里河东山正面约1300米、纵深400米的地幅内,除34号高地面积较大外,其余均较狭窄,有的高地仅五六平方米大小。

八里河东山拔点作战,是继老山战斗后我军另开辟的一个战场。我军收复老山时,八里河东山方向一些重要的骑线点仍然控制在越军手里,越军凭借八里河东山方向的炮兵观察所,可以一览整个老山和662.6高地地区,如果越军派出重兵控制东山主峰及其周围地区,将对老山方向构成致命的威胁。我军为完全控制老山地区,形成全面一体的对外防御体系,上级决定迅速组织兵力拔除东山之敌,收复八里河东山,以彻底改变战区的防御态势。

越军在八里河东山守敌为266团5营7连和4营1连一部,敌人经过多年经营,构筑以掩蔽工事为主,堑壕、交通壕交织互通,形成既能攻防又能躲藏和长期生活的环形防御体系。并在前沿和侧翼布设多个混合雷场,堑壕前设有定向地雷和铁丝网。尤其是34号高地是越军核心阵地,阵地周围树高林密,山势陡峻,越军修筑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且纵横交错。

我14军41师122团担负八里河东山作战任务,具体是1营配属团100迫击炮连、82无座力炮连第2排,团工兵、侦察各1个班,师防化连喷火排1个班担任正面攻击任务。在34号、35号高地西侧300米一线占领冲击出发阵地,经34号高地,向附34号高地实施主要攻击。首先攻占34号、35号高地,尔后在步兵第2营部分兵力配合下攻占附34号高地。

战斗即将开始,2连的任务是攻打老山地区八里河东山核心阵地34、附34号高地。我炮兵于6时00分向敌实施炮火急袭。临时炮兵群以122加农炮营、122榴炮营、160迫击炮3门分别压制34号、35号、36号高地和33号高地之敌。边防15团100迫击炮连和2营营属炮连压制31号32号高地之敌。在炮火袭击的同时,2连推进至34号高地西侧和西北侧开辟通路。

谢国华多次申请带尖刀排出战,连长罗祥、指导员冷青松认为他是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为其安全着想而犹豫不决,国华说:“荣誉只能说明过去,祖国需要的时候,谁都有英勇杀敌、流血牺牲的义务”。而且他认为:“副连长带领尖刀排或突击排出战,是我军干部身先士卒的光荣传统。”最后连队党支部同意他的请求,决定把战争年代荣获“崔凤山式的英雄排”称号的3排,作为尖刀排交给国华。

5月13号晚上,谢国华率先带着两名战士悄悄抵近越军阵地前沿作战前侦察,直到14号半夜才返回部队。15日1营从马关坡西侧开始秘密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他除了身负自己的装备外,还帮助战士肩扛一挺机枪和身背两发火箭弹,2连在5时40分占领34号高地西北侧冲击出发阵地。

15日凌晨6时,我炮兵对34、35、36、33、32、31号高地实施火力急袭,刹那间,我军密集的炮火覆盖整个八里河东山越军阵地,6时15分攻击分队在炮火支援下向敌发起冲击,收复八里河东山的地面战斗开始。急促的炮火将越军阵地炸得火光冲天,随着炮火的延伸,第一路攻击分队立即勇猛冲击,2连1、3排分别从西侧和西北侧向34号高地突出部冲击。

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副连长谢国华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趁我军炮火正对越军猛烈轰击时,率领突击排向主峰东南侧猛扑,越军则用机枪火炮进行拦截。国华率领3排的7班,冲在最前面。敌人凭借险峻的地形和完备的工事,以密集的火力,阻挡我排前进。有两名战士中弹负伤,国华对战士们说:“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冲上主峰,为负伤的战友报仇!”于是,他以敏捷的动作,带领战士们向上猛冲,打得敌人狼狈溃逃。

谢国华带领1、3排攻击到距敌前沿30米处时,遭敌炮火拦截及前沿1个步兵班的火力射击,当即伤亡25人,进攻受挫,连长罗祥立即请求炮火支援。国华利用弹坑作掩体,不断向前方跃进,战士们纷纷仿效他的办法前进。在离主峰20米的地方,一道铁丝网拦住进攻的路线,国华夺过战士手中炸药包,冲到铁丝网下,炸开五六米的缺口,带领战士们飞快越过铁丝网。他站起身来端起冲锋枪,一边冲锋一边向主峰之敌猛烈扫射,在刚冲到离主峰10米左右的地方时,敌人炮弹突然在他身旁爆炸,弹片击中他头部,年仅28岁的谢国华壮烈牺牲。

副连长的牺牲,更加激起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边疆,为谢国华报仇。”的声音响彻山谷,随后排长宋信来指挥战士继续战斗,部队随即对敌人发起更猛烈的攻击。战斗中1排长宋信来也壮烈牺牲,3排长徐飞负伤,2连在副连长、1排长牺性,指导员和2、3排长先后负伤的不利情况下,连长罗祥和指导员冷青松带领部队继续英勇作战,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及时组织火箭筒将火力点摧毁。

2连长罗祥本来在连指挥火箭筒、机枪对敌压制射击,这时他赶到尖刀排,大声说到:“现在我就是副连长,大家跟我冲锋,我打到哪,你们也打到哪!”他身上背满手榴弹,又叫通讯员背上两挎子弹和手榴弹紧随他身后,罗连长冲锋枪、手榴弹并用,率先带领战士向敌阵地勇猛攻击,仅用10多分钟时间,攻下34号高地主峰占领表面阵地。

敌军在我122团连续强攻下被迫退缩,丟下表面阵地和尸体,躲进坑道或山洞继续顽抗。2连1、3排趁势沿壕搜索攻击前进,逐个歼灭34号高地之敌。除留1排就地进行搜剿防御外,其余随3排由南侧向副34号高地冲击。2排在34号高地东北侧加入战斗,由北侧向副34号高地冲击。此时,越军开始压制34号高地、副34号高地,其火力点又向2、3排猛烈射击,攻击部队伤亡6人。连长当即组织火力摧毁其火力点,毙敌军4名。2、3排沿壕猛扑,同时,连队请求上级炮兵压制板兴越炮兵、黄泥坝968高地地区之敌。并令1排大部在34号高地清剿,7时17分,经激战2连于7时17分攻占副34号高地,全连随即就地转入阵地防御。在攻击34号和副34号高地中共毙敌36名,俘敌1名,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收复八里河东山的战斗刚结束,14军政治部副主任王志学和师、团领导冒着炮火亲自来到阵地前沿,把一位刚刚牺牲的烈士的遗体抬下阵地护送到后方,他就是闻名全军的战斗英雄谢国华烈士。

在5.15八里河东山拔点作战中,14军副军长王祖训将军亲临前线,坐阵122团前指芭蕉坪指挥战斗。各攻击连队在师、团前指的统一组织指挥和上级炮兵火力的支援下,采取秘密接敌,突然勇猛攻击,边打边插,速战速决的战术手段,仅用62分钟就全歼守敌。共毙敌61名,伤敌43名,俘敌1名。缴获重机枪1挺,冲锋枪17支,40火箭筒5具,各种枪弹2万余发,炮弹610余发及军用物资一批。

1984年5月至85年4月,122团在参加老山、八里河东山拔点作战和八里河东山防御作战期间,历经352天战斗共毙敌400余人,伤敌200多人,俘敌1人,摧毁敌85加农炮两门,75无座力炮1门,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四、浩气长存

战斗结束的第4天,《国防战士报》头版头条新闻报道了谢国华连队的英雄事迹,发表了《洒泪祭雄杰》的社论,誊为“乌蒙雄鹰”(又称“彝家雄鹰”)。上级为烈士追记一等功,2连被昆明军区授予“老山钢刀连”荣誉称号,部队发给烈士家属抚恤金4080元。

谢国华牺牲后,他的家人按照烈士生前遗愿没有提出过任何要求。1984年9月15日,昆明军区在昆明国防剧院召开老山、者阴山自卫还击作战庆功大会,部队首长派人到镇雄德隆将他的母亲接到英雄生前所在连队,并邀请英雄母亲参加军区英模表彰会。

会议中途悲痛欲绝的母亲见到一位端庄秀丽的姑娘,亲切地称呼她“妈妈”,原来这位姑娘就是谢国华的未婚妻,军区招待所的女服务员,是单位表现优秀的共青团员,工作中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他们俩已经商定好等这次战后就向上级打报告结婚,得知谢国华牺牲的消息,姑娘悲痛欲绝。这次见到谢国华母亲,她们从不认识到相拥哭泣,姑娘亲口对母亲说她就是谢国华的未婚妻,谢国华的母亲永远都是她的妈妈,在后来的岁月里,她们常来常往亲如家人。

在他们相识相爱的两年时间里,留下的虽然只有谢国华写给未婚妻曼萍的一封信,但从信里读到的不仅只有儿女情长,更多的是他内心流露出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感恩之情,不惜流血牺牲也要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他这样写到时:“如果我真的在战斗中牺牲了,你不要难过。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业出来,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谢国华的母亲参加完庆功会后,拿回儿子部分遗物,领取抚恤金回到家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1984年镇雄县人民政府赠予谢国华父母“英雄之家”匾额,以表达家乡人民对英雄和英雄父母的崇敬之情。

“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谢国华烈士牺牲后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210省道南50米处,这里安葬着谢国华等960位为国捐躯烈士的英灵。整座陵园占地50余亩,山势巍峨,建筑宏伟。烈士墓碑背靠青山,面向祖国,大门上书“麻栗坡烈士陵园”七个大字。

在国华生前所在的连队荣誉室里,依旧陈列着他曾经穿过的军装,用过的手枪和水壶等物品,以及他生前的照片、勋章和出征前写给妈妈的那封信。这些浸透英雄鲜血、凝结英雄精神的遗物,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支队官兵献身国防,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2019年3月31日,武警某部机动第八支队组织开展“踏着英雄足迹追梦”活动,邀请曾经参战的老兵一同前往烈士陵园,同谢国华并肩作战的战友,时任2连连长罗祥深情回顾当年战斗经过和烈士的英勇事迹。

2022年5月15日,我军收复老山地区之八里河东山38周年的纪念日,也是谢国华烈士38年前牺牲的日子。由著名演讲家蔡朝东倡议并与昔日的“两山”战地军事电视记者、《和平树下》创始人总编辑艾宗升商议,策划组织了昆明退役战友代表、镇雄县坡头镇德隆小学、麻栗坡烈士陵园三地联动共同缅怀战斗英雄谢国华烈士,争当英雄、宣传英雄的传承红色主题文化活动,以此告慰为国捐躯的英烈。

参加昆明追思会的有原122团历任先后两任政委吴俊义将军、向荣贵政委、镇雄县驻昆党工委呈贡支部,退役在昆的谢国华生前部队41师及122团战友。原41师政治部主任,后任40师政委,昆明陆军学院副政委的陈寿根、原文山军分区政委刘志和、老山主攻团“老山英雄连”连长彭燕良等也到会场共同缅怀英雄谢国华。

1984年12月,123团接管了122团防御阵地,122团撤至平安坡、坪寨、马家湾和南洞一线地域担任师预备队和防敌袭扰、阻敌穿插、保障师侧翼安全等任务。1985年回到石屏驻地休整并完成精简整编任务,仍保留甲种步兵团编制。1996年10月,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122团随41师转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改称武警122团,后改编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机动第八支队,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继续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卫国戍边、维稳处突和参加抢险救灾等光荣战斗任务。

  二〇二四年四月二十日 文项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