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晓剑的头像

朱晓剑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4/20
分享

阅读苏州园林——《读园小集》读后

 “公园城市”这个概念有着不断的历史,其最为核心的部分即为园林,包括公园和私家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私家园林所占的比重更大。如果要说园林之盛,非江南莫属。这其中最具特色的自然是苏州园林。作家周瘦鹃的盆景园“紫兰小筑”在苏州甫桥西街王长河头3号,读其写花花草草的文章,颇能领略山水之外的另一种园林风景。在苏州学者王稼句的眼里,“园林如画,园林如书,都是需要好好读的”,故而他写出了一部《读园小集》,看历史上的苏州园林。

我曾去过苏州的几处园林游逛,与几位书友徜徉在拙政园、网师园等地方,虽然不能在其中品茶闲话,却也让人看到园林的风味,恰如陈从周先生所说的“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不究全文气势立意,而仅务辞汇叠砌者,能有佳构乎?文贵乎气,气有阳刚阴柔之分,行文如此,造园又何独不然,割裂分散,不成文理,藉一亭一榭以斗胜,正今日乐道之园林小品也。”

在这部《读园小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州最早的园林石湖、辟疆园、南园、韩园、沧浪亭、范村、网师园等众多的名园。但稼句先生并不是在进行园林个案的赏析,更关心的是它们的沧桑变迁。“这也是一种读,不但是眼前所见景象,更深入到故纸堆里去,于征文考献之中,推想这个园林遥远的过去,还有那消逝了的风景和人物。”

虽然这里只是在故纸堆梳理历史名园中的过往,叙说一段段故事,却更容易看到园林的趣味流变,比如晋时的辟疆园“极有好竹”,到唐代的园林依然是“竹好还成径,桃夭亦有蹊。小窗奔野马,闲瓮养醯鸡”(罗隐诗),至宋代韩园时,亭榭才为园林所常见,有梅亭、竹亭、木犀亭等,各有其味。这是因私家园林在流变中,渐渐地多了文人趣味和雅致,而追求山水、田野之味变得渐渐稀少,曲径通幽也就渐成潮流。但范成大的“范村”却是例外,在这里有亭阁,有园圃,倒也是别致的园林。

从这些园林中,我们可感受到苏州人对园林的态度,在不同的时代,其承载着的是一段段文化风流。虽然这些园林大都不存在了,却还是可以在这故纸堆中寻觅。稼句先生阅读园林,我跟着他的笔触游走在不同的时空中,就像看见了园林的演变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对待园林的态度却是真挚的,与园林主人的气息是相呼应的,而正因如此,园林所反映的既有时代痕迹,又有园林主人的趣味。

苏州园林的风味到底是独特的,因此,也曾多次向外地输出园林文化。比如晚清时的成都北忠烈祠街的“可园”,即是苏州园林设计师历时四年得以完成的园林,此园有苏州园林紧凑、精致的特点。不仅如此,设计上还融入了川西园林的特色,在园中修有戏台,天天上演川戏,而且对外开放。在可园里有“四林”和“四园”,“四林”是梅林、柳林、银杏林、紫荆林。每一片林子都被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梅林呈椭圆形,银杏林呈弯月形,紫荆林为长条形,而柳林则是正方形。“四园”指橘园、李园、橙园、桃园,每座林园都以女墙相围,形成不同形状而又相对独立的区域。这种园林风格颇为独特,可惜的是未曾保存下来。

今天,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的同时,也需注意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仅仅将公园建成可“游逛”之所,倘若少了人文情怀和趣味,也就难得公园城市的精髓了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