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城市生活的越久越发现,看上去颇为相似的街巷表面,却暗含着不同的人生与生活。即便是人人都能言说的街巷、地标、景点,却也是各具含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在这些地方走过,却发现依然有着“熟悉的陌生”。
当我们深入到城市的肌理当中,一棵树、一个街角、一家杂货店……它们看上去太过于普通,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我徜徉在成都的街头,尽管在这座城生活了许多年,却发现还不够了解。
和朋友聚会,说起对一个城市的观察来,我固执地认为,地铁固然不错,却不够平民,那就选择公交车吧,车辆缓慢地在不同的街巷里穿梭,有时也会遇上拥堵,你会在这种“慢”中发现不同街巷的异同。确实,这些年成都发展太过于快速,那些早已熟悉的街景在渐渐消失,而新的街景又在形成,这种变化是细微而又琐屑的。
这是一种“更生”。
十多年前,我曾坐着同样的交通工具出行,在不同的街巷、小区里打望,漫无目的,就像本雅明笔下的都市漫游者:不受世俗约束,流连酒馆、咖啡店、戏院,买书读报,抽烟饮酒喝咖啡,跟朋友漫长争辩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讨论浪漫诗派的美学,为似有若无的恋情牵肠挂肚,更多时候,只是漫无目的闲逛,把街道当做自家客厅,由十字路口钻进小巷又从窄弄混入大街,脚步散漫,呼吸匀缓,观察前方路人的穿着打扮,蹰躇商店橱窗前,评估那些商品的意义,猜测每扇公寓门窗背后的故事,自命为城市的“拾荒者”(波德莱尔的意象),悠悠晃晃,从街的这头溜达到那头,东瞧西望,在城市的精神废墟上捡拾思想的灵光碎片。
尽管如此,也很难发现,轻易就洞察了一座城市的隐秘之处。关于成都的解读固然很多,但在门外汉的眼里,它却有着不同的观察价值。比如这里的美食,看似繁复,却似乎总有一种味道在,而生活肌理的丰富性却常常让位于个体,再就是建筑,虽然街头时不时会遇见设计大师的作品,但它们与其他风格的建筑杂糅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混搭的风格。不管怎样,传统的成都市井在渐渐地消逝,就连“老成都人”所津津乐道的生活也已很难看到了。
星期天的上午,一群“老成都人”聚集在送仙桥的一间茶铺里,或者其他名不见经传的茶馆里,以此度过些许美妙时光:吃茶闲话,“龙门阵”传递的是岁月泛起的晨光,乍现,消逝。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昔日的沉梦。与他们在一起,你会听到在书册里才出现的人和事,那么远而又这么近。
以前,成都时光很慢。这种“慢”是在悠闲中度过的,不疾不徐之中,让生活变亮是在细微处。现在,这样的“慢”也在渐渐消失。在老旧的街区,偶尔还能看的到,多数时间,生活以“快”节奏进行下去。这也许是因当下的生活节奏变快,成都也在跟上节奏的步伐呢。
五月,蓝花楹盛开,让街头多了色彩,而从某处墙角串出的三角梅,原本平淡的街巷多了生动。当走过那一条条曾经熟悉的街巷,却发现熟悉的门店早已换了人家。这时候,就难免有了时光转变之感。
对成都来说,许多自以为熟悉的人,终究是一个“门外汉”,因为没有深入到城市肌理的观察,就难以洞悉时光之变:“有时候,我们看见的风景,只是一种瞬间呈现,生活,却是以自己的样貌和轨迹展现出它的面貌,丰富、多元,却让人捉摸不透它的来龙去脉。”
于是,行脚成都,发现、书写,意在拓展对成都这座城的认知,以此种方式渐次进入到城市的内核,也许这才能改变“门外汉”的身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