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晓剑的头像

朱晓剑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21
分享

战旗村新咏

成都周边的新兴景点也很有不少。有的去过一次,再也不想过去,那是因为假眉假眼的建筑以及街巷,到处都透着商业气息,好像你去只是一个消费者,而未必是文化品味者。如此就呈现出浓烈的商业味,却少了一种古味、文化味。郫都区的唐昌古镇我去过好几次,虽然无河流从此经过,但看看文庙、街巷,乃至于残留的一段古城墙,都让人觉得有历史。明朝时,这里叫崇宁,当时这里还有一位崇宁王。春节期间,我到唐昌战旗村去游逛,偶然在郫县豆瓣博物馆看到崇宁王的塑像,也真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

战旗村的历史并不算有多么悠久。刚走过村口,就看见游客中心,取得景区资料一份,就开始游逛,街巷里已经来了不少人。我刚好留意有一间村史馆,于是先去看看这个。战旗村最初名为集凤村,1965年在兴修水利、改造农田的工作中多次当选先进,成为一面旗帜,故而才有“战旗村”的命名。简言之,这个村名可追溯到1965年,虽然算不上古村落,却因为深具川西坝子的乡村味道,而吸引着各地的旅行者到来,加之有领导人来此走访,更少不了慕名者。去年战旗村开村的时候,小说家刘甚甫就在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小说,这让人很期待。要知道,自周克芹先生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之后,四川作家再也没有关于乡村的有分量的作品,虽然最近几年也有几种“乡村史诗”类的小说,细读之下,倒是让人失望的多。战旗村却与众不同,既有时代价值,又有历史韵味。

在村里有个文化广场,已经搭起了一个舞台,一位主持人引领着演员在进行彩排,台下的凳子上已经坐了一些观众。我这才知道这是灯会开幕式的彩排。我站在那里看了一阵,提前感受到灯会的氛围,倒也是难得的体验。刚进入村口的时候,我就留意到村落里,已经摆上了形形色色的彩灯。可这是下午时间,自然体验不了灯会的闹热,却不妨想象着灯会的现实场景。这几年,成都的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灯会,在村庄里举办灯会,大约是第一次吧。

在广场的右侧有一个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这才第一次知道战旗村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豆瓣酱、豆腐乳、豆豉、火锅底料、方便火锅……且有着18家绿色农产品企业。我留意到,不少旅行者在此购买这样那样的农产品,这让人体验到川西坝子的物产丰富。旧时,成都就有“金温江、银郫县”之称,现在看来,郫都区的经济也不弱。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这里的农产品的产值多达1.2亿。一个村庄尚且如此,这让人对当下的乡村振兴充满了期待。

随后,我在战旗村四处游走,看看乡村风貌,村舍早已经过改造,有了全新的面貌,如果不是提醒这里是村庄,还让人误以为是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在一处池塘,我看见了里面布置了各种彩灯来装饰,若是亮灯之后,也是美轮美奂的乡村风景了吧。

在往前走,即看见了十八个各自独立的建筑,这就是新近打造的景点“乡村十八坊”了。走进这“乡村十八坊”,如同进入川西平原的一个传统文化大观园,“穿越”到了儿时的老街小巷深处,青砖灰瓦的复古建筑营造出浓郁的川西民俗氛围,榨油坊、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一家接一家传统手工作坊令人应接不暇。这些都是郫县的名物特产,就说酱油坊吧,取自崇宁县东门酱园,1949年后改制为国营酱园,1980年战旗村聘请国营酱园老师傅为指导,开办了先锋酿造厂,一直延续至今。据《崇宁梦华卷民俗解读》介绍,这个酱园即道光年间开的“道生昌酱园”,其拳头产品即驰名川西坝子的崇宁红酱油,年产量多达七万斤,而唐昌的凉菜长足发展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乡村十八坊”的文化含量。

至于唐昌布鞋,那是远近闻名的品牌了,也是川西手工艺的杰出代表,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这布鞋制作大工艺有32道,小工艺100余道。且现在已成为了非遗项目。可惜我们到的时候,未曾遇到传承人赖淑芳老师。今天的不少手工艺已逐渐式微,但布鞋却经久不衰,成就了一段传奇。这既跟其与名人有故事,也跟其实用耐穿有关。总之,传统与时尚都由一双布鞋承载了。

在战旗村感受着这浓浓的乡村振兴气息,小桥流水、田园、乡村还依稀旧时光,但因注入了新理念,故而与传统的村寨区别开来。走在这战旗村,感受着川西坝子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就好像看见了美丽乡村的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