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也是历史文明得以代代传承最有效的工具。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上曾经学过这样的诗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那时起,真的就对读书向往起来,认为读书是一件很正当的事情。
那个时候,学习之余看的比较多的书,是《读者》之类的一些杂志,通过一篇篇小文章,启迪心灵、开拓视野、了解社会百态。直至参加工作以后,读书更是占据了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学业上的继续深造,工作上的知识储备,都需要大量的阅读,汲取知识的给养。记得当时家中的正墙上挂着两句诗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个人的资质有多差,只要有“勤”这块基石做基础,一定能到达自己想要的理想彼岸。
多少个漫漫的读书之夜,就着昏黄的灯光,翻看着一页页书纸。读书的确很苦,眼睛一行行疲惫酸涩地浏览着枯燥的文字。也常常在心底问自己,读书到底有什么用?但经过时间的检验,读书带给自己的是心灵愉悦,这种愉悦,想马上一起与他人分享,用文字来感动自己的生活,书的智慧和灵气是可以贯穿到一个人骨子里的。
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知识素养。由于我们生活范围、生活阅历的局限,通过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能力,了解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很多事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言的就是这个道理,想要做博学的人,那么,你就必须得去读书,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
读书可以变化一个人的气质。气质亦即一个人的内涵,一个读书人,亦是一个举止沉稳、谈吐斯文、儒雅温和、心胸广博的人,不必太计较生活的细枝末节,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上,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古人读的多是圣贤书,受儒家“德、礼、谦”思想的影响,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多是文人雅士,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读书增强发现生活中美的洞察力。世间万物的美,自然之中的,社会之中的,让你对生活有了另一番体悟。而文字的美,是另一种美,可以美到极致,直抵心底、触及灵魂。词藻的任意堆砌,营造出别样的意境,或华丽、或唯美、或质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带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多元化,不再拘泥于读书看报。社交平台、网络、手机的普及,使每天的信息量铺天盖地,彰显着科技的发达。但我依然习惯闻着墨香,阅读着纸质的文本,那是不能替代的阅读方式,那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一方自己独有的精神家园。
生活,其实也是一本书。生活这本书更丰富、更厚重。只是,有的人读懂了生活这本书,有的人读的一知半解,而有的人读了一辈子,却也没能读懂生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