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电影院,身临长津湖。这是我观看电影《长津湖》的由衷感慨,视觉冲击极为震撼的战争场面,令我仿佛置身于朝鲜东部的长津湖战场。
不得不说,电影《长津湖》在拍摄手法与特技效果的运用方面取得显著成功。
影片最成功、最鲜明的拍摄手法,是对比。敌我力量、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的对比,队伍精神、将领意志、人物性格的对比,最突兀的对比是先进与落后的对比,而最意外的对比是胜利与失败的对比。
抗美援朝,开始之前,就是一场不被世人看好的不对称战争。这种不对称,体现在“弱国”中国与“强国”美国综合实力的不对称,体现在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与美国军队武器装备先进的不对称,体现在中国以一国之力对阵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16国的不对称。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基本停留在“土豆加步枪”的水平,虽然在解放战争中缴获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美式装备,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军武器装备的落后状况。而我们的对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都是当时最新式、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不仅陆军装备精良,而且海军、空军力量强大。对比之下,以陆军为根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仅凭简陋的武器装备,就去同以先进武器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作战,在常人的眼里简直就是拿鸡蛋去碰石头的找虐。这种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反差,电影《长津湖》作了相当到位的展示。影片中,敌人仁川登陆时,强大的海军与空军力量,通过特技效果,将他们气势汹汹的攻势、武器强大的倚仗、以强欺弱的卑鄙、凶残险恶的本质揭示到了淋漓尽致。
麦克阿瑟之所以狂妄傲慢,叫嚣着打赢朝鲜战争后回美国过感恩节,除了他本身一贯的傲慢狂妄外,最根本的还在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后勤补给的充足给了他足够的底气。面对仅有陆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拥有先进的战机、庞大的舰队、经历了二战的陆军,以及陆军无可比拟的坦克、装甲车、运兵车等机械化装备,而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仅有装备落后的陆军,且没有机械化装备,全靠每个士兵的两条腿。仓促之间从我国南方调往朝鲜作战的第九兵团,竟然连御寒的棉衣都来不及准备,匆忙间就拉到遭遇50年不遇、夜里气温低至零下摄氏40度的朝鲜长津湖地区。军需物资的供应上,更是极端不对称!美军住帐篷,喝牛奶,品咖啡,大鱼大肉摆满了圣诞节的餐桌,而我们的战士都蹲在冰天雪地里啃着能把牙齿硌掉的冻土豆。影片《长津湖》毫不隐晦地将这些不对称全都展现出来,告诉观众一个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我们的人民志愿军是在怎样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打败了拥有绝对优势的美帝国主义的!
这样的对比手法,再通过电影特技展现给观众,更加充分地营造出惨烈的战争场景与氛围,配以音乐手段的即时烘托,时刻都将观众的心跳提到嗓子眼上。这场战斗的胜利,完全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血肉之躯,以顽强的意志拼下来的,这是一场反比例的胜利。影片的创作者们正是用这样一种反比例的对比方式,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获胜的惨烈,揭示了这场战争为新中国立威的不易,揭示了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之中的可贵!
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因为早已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忽然想起:我的老家江西省吉水县阜田镇有两位将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一位叫李水清,一位叫杨家保。杨家保将军恰恰就是1950年11月入朝作战的第九兵团第20军第60师政委,他所率领的部队打的第一仗,正是长津湖战役。他们用两条腿跑过敌人的汽车,抢占了乾磁开地区的有利地形,堵截了下碣隅里美军的南逃之路,活捉了美军“德赖斯代尔特遣队”2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