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啸鹏的头像

啸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04
分享

鉴湖

鉴湖秋水浸明霞

 

每到秋时只忆家,鉴湖秋水浸明霞。

湖中莲子秋成实,粒粒凉心滴露华。

——解缙《寄孟琏》

 

第一次听到“鉴湖”这个名字时,后面还有“女侠”两个字。“鉴湖女侠”是中国近代革命女志士秋瑾投身于革命时的大号,其中的“鉴湖”乃是秋瑾故乡山阴的一座湖,因了秋瑾这位女英雄的使用,这座山阴鉴湖便享誉九州。

后来一个偶然机会,得到一本《解缙及其传说》的小册子,在其中也看到了“鉴湖”这个名字,而它居然是自己家乡吉水的一座湖。更加神奇的是,这座“鉴湖”,竟然与自己从小就听说过他无数故事的解缙密切相关!于是,在向往山阴县鉴湖的同时,更加向往自己家乡吉水的鉴湖。

解缙这个名字,还在孩提时代,就从长辈口中无数次地听过,村中好多长辈都会讲述解缙的故事。“矮子矮,一肚拐”,在长辈们无数次的讲述中,解缙似乎身材不高,却是聪明智慧无比。长辈们讲出这句俗语时,并无蔑视、嘲讽之意,反而饱含夸奖、赞许之心。于是,我在脑海中不自觉地描绘出一个解缙的形象:个子不高,一脸清秀,机灵调皮,胆大心细,简直就是一个少年英雄的伟岸形象!

这个解缙形象,无形中给过我很多激励,他就像一个榜样、一根标杆,吸引着我以及我的伙伴们向他靠拢,孩提时代乃至少年时代,这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矮子矮,一肚拐”的智慧梦。

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便有机会与时间去寻访与解缙有关的一切,鉴湖便是寻访的核心去处。那时候,自己工作的单位位于县城老街的背街处,几乎每日的傍晚空余时分,都会邀上同事去那条长约千米的老街上散步,寻找当年解缙雨中踩在鹅卵石路面的足迹,打量两旁店面里当年哄笑解缙摔跤的旁观者的身影。后来单位搬迁到鉴湖边上,不仅每日抬眼便可打量湖面,而且在暑热的天气里投身湖里与湖水亲近,感受当年解缙在湖中畅游的心情。

相传,过去的鉴湖面积很大,方圆八百亩,原先叫做陷湖。缘于神话传说中关羽骑神马从上空经过,突然从云彩下山头上的铁佛寺里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鼓声,神马一惊,颠了关帝一下,关帝一个不察,手中马鞭掉落,砸在地上就形成了一个环形大湖,陷入地面,因而叫做陷湖。待到解缙的祖先解世隆任吉水县令开基吉水后,他的后裔有在南唐朝廷任职的,得到南唐皇帝李昇召见,问他家乡何处,答曰“文峰山下,陷湖之滨”,李昇觉得“陷湖”之名不雅又不吉,于是更名为“鉴湖”,即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天地。

解缙的家,就位于鉴湖边上,在城墙东门里侧,与鉴湖的直线距离不出十丈,号称东门解家,其吉水开基祖即是解世隆。那时,解世隆召集劳力筑土为墙,形成了吉水古城的格局,城墙上开有东南西北四门,城门脚下挖有宽深的护城河,架有吊桥与城外连通。到了明代,土城墙早已改成了砖城墙,少年时的解缙经常与街中伙伴成群结队地走出东门,跑到鉴湖里面嬉戏、畅游。据说,相声界流行的基础训练的段子“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我拿竹竿去打枣,一个枣,两个枣……”,就是当年解缙与小伙伴们在鉴湖边上比拼语速快慢和气息长短的一个游戏,说不定还会在语速、气息比拼完之后,捏着鼻子扎入鉴湖水底再比拼谁的猛子憋得久呢。

那时的解缙,应当是快乐的,甚至是无忧无虑的,在祖辈父辈深厚文化底蕴的浸淫之下,逐渐变得经纶满腹,于是常有惊人之语和惊人之举而赢得“神童”美誉;也恰恰是在祖辈父辈的文化浸淫之下,逐渐炼就了刚毅、率直、忠贞、耿正的品性,因而流传下“智斗曹尚书”等诸多机智故事。此时的解缙,便是少年智慧的化身,是少年英雄的楷模。在彭国远老先生的著作《鉴湖泪》的描绘中,解缙几乎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对鉴湖渔民的悯恤与救助,对霸湖官绅的捉弄与惩戒,无不彰显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刚正品格与高远志向。或许,这样的描绘,才符合历史真实中的解缙形象,一湖清水映照着他的拳拳丹心。

1388年,踌躇满志的少年解缙一举考中进士,进入所有学子梦想中的翰林院,开始涉足于明朝政坛。满怀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他毫不懂得官场规则,一味地秉承祖辈父辈浸淫给他的耿直、刚正、犷放、坦率,在明太祖的恩宠之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一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派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毫不遮掩忌讳,毫不曲奉虚迎,坦荡得一如鉴湖水般的明澈,洁净得一如鉴湖水般的碧透。我想,之所以如此,恐怕确实是鉴湖的养育才有他的如此品性与作为吧。

三年官场的历练,并未消减解缙的锋芒,也未磨砺解缙的个性,犷放与刚正使他几乎满朝树敌,明太祖终于也受不了他的坦率与耿直,于是一声招呼便让他的父亲解开把他领回了吉水老家,直言“益令进学,十年后来,大用未晚”。于是,解缙又回到了少年时期朝夕相处的鉴湖之滨,再次接受鉴湖水的浸淫与滋润。可以想象,十年里(实际上只有八年),他曾经多少次在鉴湖边上徘徊流连,多少次在鉴湖水中驰骋纵横,多少次与鉴湖的子民促膝相谈。从此,鉴湖更是在他的内心种根极深,深到了灵魂深处,鉴湖边上的一草一木、一鸥一鹭都牵系着他的灵魂与命运。所以,当他重新回到朝廷任职之后,鉴湖所在的吉水子民,也便成了他心中不了的牵挂。民间传说的“解缙献宝”“吉水麦地免粮”等故事,就是他那鉴湖情思的历史见证。

鉴湖,虽然屈居于吉水之隅,却是解缙观照家国天下的实景,鉴湖子民的悲喜哀乐、疾苦病痛,是他思考民生国计的直接依据,也是他心中治国理政理念的不尽源泉。因此,重新回到朝廷后的解缙,一如首次踏足官场一样,不改刚正耿直,凡事系于天下苍生,为此不惜秉正直呼,哪怕得罪官宦权贵,“我秉我心,烛照天下”。

但这种品格并不见容于世俗官场,于是打击也会接踵而至,受人排挤,遭人陷害,但成了解缙人生后期的常态。建文帝朱允炆时,被人诬陷而遭贬河州(今甘肃兰州)卫吏;明成祖朱棣时,虽得宠几年,但不久就开始遭受排挤与诬陷,先是被朱棣冷落,再是被挤出朝廷,外放为广西布政使司参议,继而再贬到更为偏远荒凉的交趾,屡遭贬黜此时,他心里毫无疑问更加思念家乡,思念鉴湖。特别是被贬河州前后,他的母亲与父亲先后离世,更令他对家乡鉴湖思念无以排遣,于是写下了《鉴湖阡表》以深情吊唁自己的父母。后来,在遭贬外放的路上,收到外甥孟链的书信,自然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鉴湖,于是在回复外甥时就写下了本文开头的那首七绝。

这是一首寄情诗,更是一首感怀诗。鉴湖是他心头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并且是他心头只要思乡就首先想起的地方,甚至是唯一想起的地方:“只忆家”时,想起的就是“鉴湖秋水”。想想自己在家期间,秋天下湖采摘莲子,剥开来,咬一颗,那份对心的滋润是何等的惬意!但秋天也是寄愁的季节,“秋风秋雨愁煞人”,秋水长天,孤雁高飞,远在家乡的亲人可好?如今遭贬的解缙,也算是熬成了“实”,可世态炎凉地使他的内心感到了无比的寒凉——“凉心”。即使此境,解缙的内心的不屈却依然坚毅:心再凉,我这颗壮硕的“秋实”依然要为这个世界留下“露”珠一般的光“华”!

这样的光华,闪耀世间,照亮人心,即使解缙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并被迫害致死,年仅47。但是,在解缙这种精神与品格的感召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吉水志士依然秉承着鉴湖水的明澈,行走于污浊的官场,为历史带去了一抹明亮与光辉。如陈诚,如周忱,如罗洪先,如邹元标,如李邦华,如刘同升……

如今的鉴湖,面积虽然缩小了,但精神品格还在,依然映照天地。湖心岛上,解缙以雕像的方式回归故土,他日复一日地端坐于岛上,面朝东方,迎旭日,沐光华,与家乡父老共享盛世荣耀,与乾坤日月共铸不老神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