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多少次从这座牌坊不远处经过,于是曾经多少次对自己说:一定要找机会来这里看一看!然而,又曾经多少次未能成行。
这座牌坊,是一个标志,一个目的,一座丰碑,一份吸引,一种向往,一个重信践诺的现实见证!
我终于来了,冒着酷暑炎日,来兑现自己的诺言。
这次成行,原本应该早于此行半个月。那一日,计划是上午在这座牌坊所在村庄不足千米远的另一个刘姓村庄,下午再来牌坊所在的这个村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计划不如变化。那日午饭前的一次小意外,左踝严重扭伤,瞬间的肿大加上锥心的疼痛,让计划往后推了半个多月。
牌坊位于村庄的前方,高大宏伟,重建于公元1996年,材质为钢筋水泥。牌坊的正面楣额上,鲜明的书着“状元坊”三个大字。没错,这里就是明朝崇祯十年状元刘同升的故里,江西吉水枫江联合村刘氏老屋,原始的“状元坊”还是崇祯皇帝旌表敕建的。牌坊边柱上镶有一联:千行马上思亲泪;一寸阶前报主心。这是刘同升考中状元后即兴吟咏的一副对联,表达了自己忠心报国忠君的丹忱。牌坊四周是新拓的一块小广场,铺设了水泥地面,在这火热的三伏天里,有如蒸笼烤箱,热气灼身。
村支书不是本村人,姓袁,听说我来寻访状元故里,特地从他自己的村庄赶来。老屋村则先后有一老一壮凑上来,热情地招呼。老人今年七十四岁,对村庄历史文化特别崇敬,热情地给我介绍着最令他们感到自豪与骄傲的点点滴滴。状元故里位于赣江西边大约一公里处,如今叫做老屋,过去称为老居。从刘大叔的介绍中知道,这里是周边刘氏最早开基居住的地方,后来人丁繁衍增多,逐渐迁徙到周边另行开基定居,因此将这个祖先肇基的地方称为老居。村庄地势平坦,坐北朝南,以鹿峰为望,以赣水为靠。鹿峰山多峰并排耸峙,状如笔架,因而又称笔架山,意为文风之所在。
牌坊正面主柱上镶着对联:“笔架山舞,文声鹤起;赣江水起,紫气东来。”这副对联让我这个略懂对联的人看了,心里颇不是滋味:一来位置贴反了,上联占了下联的位置,下联则占了上联的位置,盖因村民不懂左右之分而错之。二来一个地方的平仄不谐,上联的“山舞”之“舞”字,应当换个平声字才妥,比如说“山高”,就解决了与下联平仄相反的问题。三来有两个位置不规则重字,这是对联撰写的大忌之一,上联第八字与下联第四字同用了一个“起”字,因为所用位置不规则,因此极是别扭,倘若下联的“起”字改为“涌”字,问题就解决了。这样一来,全联就变成“笔架山高,文声鹤起;赣江水涌,紫气东来”,意思不变,读着顺畅。我分析,其旧牌坊上应当有这么一副意思大致相近的对联,因为天长日久的日晒雨淋风化而失去了原有面貌,后人记得一些词眼,却又记不真切完整,重修时靠回忆写出来,又没人懂得平仄相反等对联规则,重镌上去,就成了如今这副样子。这类例子在农村牌坊和宗祠上屡见不鲜,实为可惜可叹。
转到牌坊背面,楣额上一样书有大字“父子鼎元”,主柱上对联则是“同升升到凤凰池,眼见天子;崇祯斟起紫霞杯,手捧状元”。
鼎元一词,意为在前三名之内,这是旧时代科举考试的术语之一。元,即首,就是指头,引申意义为第一、首位、鳌头等。鼎,是上古时代的一种祭祀重器,引申意义指国家重器,九鼎即指国家象征(黄帝陵、炎帝陵等地方即可见到),因其只有三只足,故有成语“三足鼎立”,因而用来形容或比喻科举考试殿试录取中的前三名。科举考试时代,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合称鼎元,意指前三名鼎起一甲,因而又称鼎甲。刘同升和他父亲刘应秋先后考取探花和状元,都是前三名,所以被誉为“父子鼎元”,创造了吉水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盛况,叫做“父子鼎元家”。所以牌坊背面边柱上的对联就说“鼎元世家宗风万里,忠孝节义浩气千秋”。
至于那副嵌名谐音联,传说是刘同升殿试时,比试完所有科目后,与第二名水平不相上下,崇祯皇帝左右为难,无法取舍,久久不能钦定状元的归属,于是灵机一动,最终以即兴对联的方式来决出胜负。崇祯皇帝当时端着紫霞杯正在喝茶,即事即景,随口吟出一比下联作为出句,“崇祯斟起紫霞杯,手捧状元”,让刘同升与第二名当场应对。这出句的意思是:我手里端着紫霞杯,却无法确定你们二人谁是状元,还捧在我手里,让我为难。其中最难的关键点是“祯”与“斟”的同音顶针技巧。刘同升脑瓜子反应快,迅即以自己的名字对道:“同升升到凤凰池,眼见天子。”而第二名此时还在搜肠刮肚、冥思苦想,顿时落了下来。崇祯皇帝当即朱笔一点,刘同升就成了状元。传说,这比对句还是刘同升出发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之前,一个白胡子老爹托梦给他的。还有说法是,这个白胡子老爹就是嘉靖状元罗洪先。
牌坊过于现代,若不是镶嵌有对联匾额,真看不出什么文化内涵,彰显的不过是商业气息而已。而对联匾额所选用的字体,又一律来自电脑扫描,匾联无异,显得俗不可耐,让我这个对文化颇为敬畏的人徒叹无可奈何。
离开牌坊往刘氏宗祠走去,中间经过一处低矮的弧形碑墙,正面无字,转到背面才看见上面镶着“半月池”三个大字,其下还有两行小字,曰“珍惜探花、状元遗迹,人人有责,公元二OO七年丁亥秋重修”。碑墙东侧有一小型半圆形池塘,一般而言会称之为“泮池”,并且位于书院、私塾的前面。因此,我问刘大叔小池塘后面过去是不是有个书院或私塾,他说不知道,他们所知道的书院在宗祠右前侧,两排旧式房屋中间。外观与周边完全一样,但走进门去就能发现,它比普通民居短了一大截。可以断定的是,它不是书院,最多是私塾,但它内部的空间,让我连它是私塾都存有怀疑:如此狭小的空间,如何容纳莘莘学子摆下课桌板凳以求学呢?因此,我大胆推测:这里只是原书院或私塾的房屋因什么缘故被毁之后的临时性安顿之所,但由于后来一直没有恢复原有书院或私塾,因此这栋局促狭小而又逼仄的房子,才成为老屋村人们口中的“书院里”。
泮池旁边没有书院,泮池便不能再叫泮池了,得改名。改什么名好呢?恰有刘同升之父刘应秋应考的典故,于是就叫了半月池。相传,仪表堂堂的刘应秋考中探花后,与一众新晋进士们共赴琼林宴,在宴席上接受皇后娘娘的披挂之赐。皇后娘娘给刘应秋披挂之时,才发现仪表堂堂的探花郎竟然只有一只眼睛,于是忍不住嘟哝了一句:“独眼龙何能中探花?”机敏的刘应秋从容应对道:“半边月也可照天下。”从此其才名更是广传四海,远播千秋。于是,这位探花郎的故里人便将这口小池塘命名为“半月池”,并树碑以纪之。而更神的传说接下去道:万历皇帝见刘应秋如此机敏迅捷地对答了皇后的上句,便随口问道:“爱卿如此有才,何不再考个状元?”刘应秋沉吟了一会,答道:“我考中探花已经非常不错了,考状元的事,还是让我儿子来吧。”不知这是教子有方的自信之语呢,还是冥冥之中命运安排的随口之言,后来刘同升果然考中状元,践行了刘应秋在万历皇帝面前的诺言。
到得刘氏宗祠门前,感觉其形制独特:正面门坊两侧,相连的不是围墙,而是翘垛人字顶,远看如振翅欲飞的大鹏。询问刘大叔,竟说不出缘由。门坊顶上两匾:一匾略小,居上,曰“和谐吉祥”,一看便知是近世之作,原有匾额与对联均在“破四旧”中毁坏,祠堂在牌坊重建之年同时进行了修缮。另一匾曰“鼎元世家”。字体均为手书,风格虽然朴拙洒脱,却不耐琢磨品味,尤其是匾的两侧楣联更是逊色不已。联曰“前有笔架山,后有赣江河;昔有父子颂,后人超前人”,一览便知是民间顺口溜,完全不是对联,可能是村民觉得这几句民间顺口溜有点意思,说出了村庄的堪舆环境与人文典故,因此修缮宗祠的时候把它作为对联刻了上去,却不知这样反而掉了价,失了“父子鼎元家”、“鼎元世家”的身份与品位。若想使它有点古意,去掉顺口溜的俗性,则需作些修改与调整,擅自一试,“前临笔架山,后靠赣江水;昔闻父子颂,后俊胜前贤”,看看如何?而若想使它成为对联,则须大改。
进了门坊之后,宗祠厅堂中走出来一位中年村民,引导我观看门坊的内面,门顶同样二匾:上一匾曰“司理旧第”,下一匾曰“伯爵世家”,并告诉我说,下面一匾是原迹,一直没有遭到破坏,因而至今保存完好。上一匾则是修缮时补上去的,而且书写顺序也是依照现代格式从左至右。
来到宗祠的中门,门上镶有猩红底色金色文字的对联,曰“状元探花尚书第;金马玉堂学世家”,横额“父子鼎元”。这是彰显家世荣耀的联语,1996年修缮时镶嵌的,所选材质为普通大理石,所用字体为电脑输入的舒体,还过得去,却因一个错字而让人大倒胃口,“学世”明显是“学士”之讹。
宗祠正厅,显得阔大宽宏,正上方悬挂“状元及第”竖额,黑底金字。虽然重修于1996年,但字体却是仿照原件的,因而显得古朴遒劲,耐得品味端详。
进入上厅,彰显荣耀的牌匾挂了三块:居中上首为“司理旧第”,右侧小字书曰“南洲始祖刘方兴”;居中下首为“探花”,右侧小字竖行书写三列,曰“万历壬午年江西解元、癸未年赐进士第一甲第三名刘应秋”,左侧书曰“公元一九九六年丙子秋重修”;右为“状元”,即为刘同升所立,规制如同其父之匾。
离开宗祠之后,便在其左右两侧的巷道中穿行,寻找旧宅故屋上所遗留的文化痕迹,所剩无多。不能不说,前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以及2016年秋冬的土坯房拆除运动毁了不少文化遗存,其实中央已有明文规定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留存,以利乡村振兴中彰显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一栋乱石砌就房屋,即坐落在宗祠东侧,其右后直墙裸露着垒砌规整的石头和砖块,一众寻访者都赞叹老工匠们的过硬手艺,颇为不屑地说“如今的泥水匠哪里有这个手艺?他们根本就做不出这样的活来”。这堵直墙大多仍然被石灰泥覆盖,仅这一角是裸露状态。这时来了一村民,问我们知道什么原因不,众人皆不解,各自寻思着。他却接着说:这房子原先是地方家里的,他做生意,这个房间用来堆盐,是盐水造成了这堵墙的腐蚀。原来如此!
乱石房屋之后是前后两排剩余的两栋青砖房屋,原先都是地主家的财产,土改时期都分给了贫苦农民,一家一角,因而至今缺乏有效保护,幸而当初建筑质量十分过硬,如今才依然屹立于世人眼前,保存着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的建筑艺术以及依附在这两栋房屋上的文化遗存。在后栋左侧的门楣上,依稀可辨认出一些字体的轮廓,横匾曰“鸿运轩”,对联曰“XX山林乐;XX天地春”。后栋右侧门楣仅有横匾“鹿峰拱秀”还很清晰,两侧对联一比淡化,一比脱落。
我想寻找刘应秋、刘同升父子居住的旧宅或其具体位置,刘大叔说“不知道”,不过他告诉我们:宗祠西侧原有前后三排旧宅,与宗祠同时兴建,由于年久失修,早已颓圯,前几年新农村建设时被拆除、推平,如今此处铺设了水泥,成为村民活动的广场,前半部分安装有一组健身器材,在烈日下晒得发烫,闪着刺眼的强光。可以肯定,当年探花状元父子在村中居住的老宅,就在那三排已经不再存在的房屋之中。如今此处已无实物,我只有默默地注视那个地方,在内心深深的缅怀。
再次回到宗祠大门前面,刘大叔指着两栋相峙对夹的老式房屋中间说:这里就是老牌坊的位置,破四旧的时候拆掉的,都是红石啊,几好的材料啊!接着,他带着我们到宗祠前面左厢房里,老牌坊上的红石材料就静静地卧在里面,默默向前来瞻仰它的世人诉说着前世今生。数一下只有三块,刘大叔指着旁边几块碎的红石说,第四块被砸烂成了这样。
走出宗祠时,刘大叔问我:门脑上那七块砖,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如今都没有人能说得清。我一听来了兴趣,当即让他指给我看,他就指着宗祠大门顶上紧挨着门梁上镶砌的七块大型四方砖:“你说说看,为什么是七块砖?”
七,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一般代表七星北斗。北斗,又称魁斗。传统科举文化中,魁斗就是前茅,又含有魁星点斗的意思,就是指高中进士,乃至高中状元!刘同升与他父亲刘应秋,一个状元,一个探花,均在魁斗之中。因此,这七块砖的寓意,应当代表了刘氏家族兴建宗祠时的美好愿望,期望子孙后代魁星点斗,高中进士,不至于辱没了宗祠门对鹿峰笔架山的优良风水!刘大叔听了非常高兴,连连说“一直以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临离开了,时已中午,烈日正酷。我站在牌坊下,望着刘氏宗祠,还有宗祠旁边那个被辟为广场的旧时宅基所在,久久不能收回目光。首次状元故里行,还有许多来不及了解的内容甚至秘密,只有等待下次寻访了。本来,我想让刘大叔将其族谱交给我带回家阅读,但他不放心我这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始终不肯松口。我也不好强人所难,一切只有留待下次。
下次,得细细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