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啸鹏的头像

啸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7
分享

行走在文峰大道上

行走在文峰大道上

 

人生如履,岁月如歌,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回望。回望岁月深处,总有一些东西难忘。

想想自己与这座叫做文峰的县城的亲密相处,不觉已是四十多年。四十多年里,走得最多的路是文峰路,奔得最多的道是文峰大道。唯其如此,自己也就由一个土巴拉叽的乡下小子,华丽转身为城市居民,不敢说变得“洋”气了,但确实已经脱去了泥土禾草的痕迹。

第一次走在这条街道上,自己还是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毛头小子,因为参加高考而平生第一次来到这座叫做文峰镇的县城,第一次踏上了这条叫做文峰路的县城街道。

(其实,县城原本的名字就叫吉水,最初只是赣江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吸引了南来北往的过客,于是由村而为墟市,再由墟市而化市镇,叫做吉水镇,也叫过吉阳镇,从此商贸繁盛、街市繁华、居民繁忙、生活繁荣,成为一方土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直到1958年成立文峰公社、1971年正式设立文峰镇,才更名叫文峰镇,吉水由此而泛指全县了,但民间口头依然把文峰镇叫做吉水。)

那时的文峰路还没有上下之分,呈7”字形(当然,如今依然呈这个形状)镶嵌在大地之上,像极了恩江流入赣江后拐弯的模样,从国道西延后拐向北面,直到北坊大水塘南侧的财政局大门前。第一次见识城市道路,竟然达七八丈宽,比汽车跑来跑去的马路还宽了几倍,顿时震撼不已。

至今还记得当时街道的模样:两边的楼房不高,多为三层(但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楼了,雄伟巍峨),高柱宽窗,颇有俄式风格。十字街口四栋大楼交互相望:吉水饭店与服务大楼相望,百货大楼与新华书店对视。街道当中是呈H”型的双向车道(当然,仅限于下文峰路),两条车道中间的隔离绿化带宽达五米以上,其间植有法国梧桐、麻皮山竹等植物;路面为沥青浇铺,被太阳晒过之后,踩在上面会粘住鞋底,脚上的拖鞋老是跟不上脚板,一不小心脚板就直接踩到柏油上,直烫脚底皮。

那时候,文峰路往东走,最远的大楼应该是食品公司大楼,再往东路两边就是稻田了。那时最热闹的地方是汽车站,尽管简陋不堪,但每天下午三点以前总是人山人海的,站前空地上摆满了各种小摊铺,吃穿用度都有,摊主们的吆喝声一个比一个高,颇有震耳欲聋的感觉,它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解缙园(电信局大院门对面)。县人民医院则位于7”字的角上,是依托原天主堂、女天主堂开办起来的。那时女天主堂的圆形建筑正好处在南门巷口上,风格相当别致,圆形台阶上经常坐满了人,不知道是病人及其家属呢,还是休闲歇脚的文峰居民。

两年之后,在父亲的操心奔波之下,我来到县城中学补习,比较正式地在县城生活了四个月,学习之余或往返家乡之时,偶尔来到文峰路上逛逛,或者匆匆走过。此时,相比于两年前,街道出现的变化是:在原先整齐划一的楼房前,往路沿线上多建一些房子,使原本整齐的街面变成极不规则,新建出来的楼房突兀地耸在街面上,像极了人脸上长出来的疔疮。那时最出名的,是吉水饭店前面的又一村饭店,生意特别红火,当时的县城居民几乎没有不在里面用过餐的,尤其早餐,我与同学偶尔奢侈一回,却那里吃过油条沾豆浆,那醇酽的味道至今还在口腔里回荡。

真正与文峰路亲密接触、相伴生活,是三年后分配到县城工作之后。19848月下旬,接到分配通知后,赶到单位报到上班,从此我就落户吉水城,成了自己从小就羡慕并且向往的“街上人”,“吃商品粮”,几乎每天都要到这条街道上晃荡晃荡。这个时候,文峰路已经分出上下了,东西走向那段叫做上文峰路,南北走向这段叫做下文峰路。常常在凌晨起床,带着自己的学生在宽阔的上文峰路上跑步锻炼,从学校跑到国道十字路口,再返回学校做早操。

其实,下文峰路所在的位置,原来是一座湖,是与杭州西湖同名的吉水西湖。1958年在县城老街之外扩建新县城,于是规划修建了文峰路,把西湖填掉之后就变成了宽阔的街道。当时湖的北岸,有一座三曾祠,就是纪念一门三进士的曾存仁、曾同亨、曾乾亨父子三人的,位置大约相当于如今街心花园十字街口这个地方。下文峰路到1984年的时候,已经缩减了至少十五米的宽度,变得逼仄了许多,于是中间宽达五米以上的绿化隔离带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当时,这条路的两边,汇集百分之九十的县属机关单位,除县法院、教育局、吉水中学、县印刷厂之外,其他的都在文峰路的沿线,汇集了全县的智慧与决策,扛起了全县的今天与明天。因此这条路是县城的大动脉、主血管,是全县的心脏与大脑,如今的吉水县城不过是文峰路向外的扩大与延展罢了。

1990年,文峰路被动了一次大手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被取消了,踩着有弹性的沥青路面被铲除了,剩余的宽度就是今天的规格。那时,我正在谈着恋爱,女友上下夜班,必须经过这条路去接送她。改造之前,尚有路灯照明,自行车可以放心大胆地猛蹬狂踏;改造之中,黑灯瞎火还是小事,被铲去沥青的路面凹凸不平,极易摔倒;碰上下雨天就更加无可奈何了,完全凭着白天的记忆小心行驶,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泥猴。改造之后,文峰路就由沥青路面变成了水泥路面。十字路口那里修了个硕大无朋的圆形花坛,树有假山和灯塔,从此被市民们称呼为“街心花坛”,继而演变为“街心花园”。

1999年,下文峰路得以延伸,向北填埋了原属北坊的那口大水塘,延伸到了如今的香江花园小区十字路口处。此时,城镇建设与房地产业正呈蓬勃兴起之势,向大水塘要地皮,促进了县城经济的发展。其实,早在1996年县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城镇建设,首当其冲的便是吉水饭店,连同曾经驰名远近的又一村饭店、还有老电影院等一起被拆除,改造成了如今依然喧闹无比的九州农贸市场及周边的商品住宅楼。接着就是服务大楼、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待这些能拆能改的楼房改造完后,下文峰路上能够再供改造的楼房没有了,只有向水塘挺进。2001年,城市花园小区建成,下文峰路再次北延,就到了林业局旧址及城北防洪大堤(今天的吉阳大桥路口)了。

路延长了,仅用上下来区分已经不够了,于是这条路的名字在2003年得到晋级,统称为文峰大道。原上文峰路改名为文峰东大道,原下文峰路改名为文峰中大道,文水大道路口往北就叫做文峰北大道,而原先从文化宫通往朱山渡口、前往阜田方向的那段路,被命名为文峰西路(它原先是文峰路北延路段,叫做北门路)了。从此,吉水人民不仅走在路上,更是走在大道上!

至此,这座叫做文峰的镇子,也如我这个乡下小子一般,从土巴拉叽的样子华丽嬗变成了充满现代气息的洋气汉子。

而这条先叫文峰路、后叫文峰大道的街道,我们从用脚板走过,到骑自行车走过,继到骑摩托、电动车超过,再到开着轿车走过,一路歌声一路笑,越走越宽敞,越走越亮堂,越走越延长。文峰大道,路在前方。

此刻,我相信,大道无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