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谷登垴
盘谷是一个比较大的乡镇,人口三万五六千,聚居着周、李、曾三大姓的民众,其他姓氏在这里就显得小了,因而这里的民风显得异乎寻常的剽悍。在那久远的年代里,村庄之间、姓族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至今在盘谷镇境内也没有形成更无法建成一个有点模样的墟镇。当地民众一直以来,都是逢单日就到枫江墟镇赶集、逢双日就到阜田墟镇当街,去那两个墟镇从事最基本的商贸往来。
当然,盘谷镇境内也是有着商业性的活动场所的,人们也会在那样的“街”上从事一些日用百杂货的购销交易,以解决日常所用之需的。这些商业性“街”市,大多数在比较久远的过去是没有的,它的出现一者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当政,二者得益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这样的商业性“街道”中,颇为有点影响力的,是“村里垴上”。
说起“村里垴上”,那是颇有些来历的。首先说说“村里”。“村里”是个地名,在方圆二十里以内的民众脑海中,指的就是谷村李家,据说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一大村。在那一带,人们一听说对方姓李,首先反应出来的是“你是村里人吧”之类的询问,可见谷村李氏在当地的影响,真可谓有点“威名远播”的味道。何以如此呢?因其人丁兴旺而众多的缘故。当地俗语有云:周家周满天,李家李千烟。这句俗语究竟流传了多久,现在已经无从查考了,而其中的“李家李千烟”,指的就是谷村李氏,在这句俗语产生的时代就有了至少一千户的人烟了。发展到今天,该村已经超过一万人口、两千七百多户家庭了。如此人多势众的村庄,周围能不知晓么?
或许也是因为人口众多,日常百杂货动辄得去枫江、阜田两个墟镇上采购,于谷村李氏人口而言,确是麻烦。于是,该村商业性的“街”市也就在人们的需要中应运而生了。我不揣冒昧地猜测,这样的“街”市兴起之初,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代销店,然后接着有了第二家,第三家,第……家,这么多家小店面聚集在一起,经营的都是些日用小百货或杂货,都是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又不可或缺的,于是这商业性的“街”市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由于这条街道位于谷村旧村庄后面最高的位置,是一个山坡,土话叫做坡垴,本地民众自然而然地把这个商业气息很浓的地方称作“垴上”。于是,“村里垴上”就在当地成为享誉一方的称谓。
然而,我经常纳闷:当地民众都把阜田、枫江的墟镇称作“阜田街上”“枫江街上”,独独不把谷村的商业性“街”市称为“村里街上”,而是称作“村里垴上”,为什么呢?明明那里也已经形成了八九十丈长的“街道”,如今已经发展成一个呈“丁”字形、总长达到二百来米的规模,却自古叫到今,都是唤作“村里垴上”。后来,经过调查了解,以及有关资料考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自古以来的官府,从来没有把谷村垴上的商业性“街”市纳入有序管理之中,故尔在阜田、枫江两墟镇当街赶集的商业活动中,没有将谷村的“街”市纳入单双日或“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赶集当街的编排之中。换言之,在过去的官府眼里,谷村的商业性“街”市一直以来就属于“编外”。二是由于没有被正式纳入官府的正规商业管理范畴,谷村的商业性“街”市就只有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那些日用百杂货店铺的经营者,也只有每日早上的饭前餐后把店面铺张一下,谷村本村民众根据自家需要临时到这里采购一些日用所需,所以它就不具备阜田、枫江两个墟镇那样人山人海的赶集当街的场面,人们到垴上来采购的时间只有一两个时辰,所以它形不成兴旺发达的商业性墟镇。三是谷村几千人口的大村,其他姓氏的村庄人们轻易不敢到谷村去赶集当街,生怕不小心给自己惹上一点麻烦,那就再怎么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除谷村李姓民众自己在那儿赶一会儿小集、短集之外,其他姓氏基本上是不到谷村当街的(现如今亦存在这种情形),这就使得谷村垴上的商业性“街”市始终不能成为名盖一方的墟镇。
近些年,因为特殊原因而去谷村走得比较近,查阅的谷村最具权威性的文献《谷村仰承集》,其中《忠肃公家约》记载,“村里垴上“的墟市是由谷村李姓自己确定开办的,村中也确实有人因为本村是大姓大村而欺压外来贸易者。因此,我上面的猜测竟然有着历史的真实。
尽管“村里垴上”没有成为像阜田、枫江那样的商贸大镇、重镇,但它毕竟也有了街道店铺,有了物品交易,有了商业活动,于是也就有了可以值得肯定的特点。在我的记忆中,有关“村里垴上”商业活动的记忆,多是与食物相关的,诸如“到村里垴上去斫两斤肉来红烧”“去村里垴上买几块豆腐来跟猪血煮”。我有个堂姐下嫁在书院下村,这个村与谷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距离大约二华里。小时候,我随父母在堂姐家“行新年”的时候,就曾听过这类话语。那时的谷村垴上,多是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商业往来。现在的“村里垴上”与我记忆中的情形是不同的了,尽管街道的模样没有多大的变化,依然呈丁字形排列开来,但店铺比过去多了,经营的项目与产品比过去丰富了,小到日用百杂货,大到家电家具,精到服装布匹,粗到钢筋瓷砖,还有饭馆餐厅,几乎具备了所有商业墟镇所应该具备的内容。尽管来这里当街赶集的民众不多,但店铺经营者依旧把店面从早上打开铺张到傍晚日落之时。现代化的气息,就透过这些店铺、这些商品,向我们扑面而来。于是,我给自己来这里闲逛的活动起了个新的名称,叫做“村里登垴”。说是“登垴”,按照谷村房屋坐落的字向,我们都是从其村后来到垴上街道的,体验不到“登”的感觉,只有从谷村前面往后面过来,那才是真正的“登垴”,从那边过来要登上一个比较长的坡垴。
在盘谷镇范围内,这样的商业性活动场所还有几处。
还是在水运经济比较发达的时代,赣江边上的小江村,曾经就是个商贸活动比较兴盛的地方。小时候,我曾随父母从阜田老家赶到这里来搭乘“洋船”去邻县舅舅家,曾在小江村领略过它的商业风采,尽管我幼时的记忆已然不甚清晰,但那股商业气息依然萦绕在我心头,至今挥之不去。不过,那里因为靠江,是没有“垴”可登的,不过从河边码头上到河岸来,也是要登上一个坡的,我们姑且也算在这里也登了一回“垴”吧。自从这个客轮码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撤销之后,特别是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起之后,小江村的街道就已经消失于历史的风尘之中了。
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盘谷公社曾在泥田周氏的四房祠设立了一个代销点,周边周姓、曾姓及其他小姓民众,大多在逛过阜田街上、枫江街上之后,喜欢到四房祠进行商业采购活动。因此,“四房祠”在当地也成了一个商业活动的代名词。吉新公路上来往的客车,在四房祠还有一个停车售票点,附近的旅客们可以在此上下车。我小时候也曾在这里买票搭车,往返于阜田、峡江、新干等地。但是,四房祠并不在坡垴上,反而是在一个沟洼里。随着改革开放事业发展与深入,与四房祠相邻不远的上曾家人,在他们村庄后面的坡垴上,沿路开设了经营日用百杂货的店铺,三四十年间也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性“街”市的局面。当然,它还没有达到“村里垴上”的规模。不过,在周边民众的日常用语里,自然地出现了“上曾家垴上”的商业性称谓。过去到盘谷检查村卫生室建设情况时,我就有意识地闲逛并观察了这里的店铺经营状况,也算是登了一回“上曾家垴上”吧。
前些年,盘谷镇党委、政府根据县里的规划安排,将办公地点从谷村垴上迁出,迁到了吉新公路上的猪婆垴。崭新的楼房,宽阔的院落,清爽的空气,翠绿的树木,立刻就能让人感觉到盘谷镇的发展即将出现崭新的、跨越式的局面。根据盘谷的新墟镇规划,他们将在猪婆垴上建设起一座现代化的城镇。先前,这里早有盘谷中学、盘谷派出所安家落户了,最近十多年又有镇政府、中心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等机关单位在这边落户,沿着吉新公路建成了成片楼房,沿进谷村的公路建起夹道的楼房,新墟镇规划正在逐步落实。在不远的将来,再建成大型农贸市场,再迁来其他镇直机关单位,这里一定会涌现出以下景象:高耸的楼房、宽敞的街道,繁华的市场,拥挤的人群,来往的商旅,嘈杂的声音……人们来这里当街赶集,定然别有一番感慨。假如那时我们仍然健在,也一定会来这里凑个热闹,来这个新兴墟镇逛一逛,看一看,再登一回“猪婆垴”!那样的话,我们的“盘谷登垴”活动,才算是真正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