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小萍的头像

张小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6
分享

引江之水润汉疆,龙脉绵长展宏图

引江之水润汉疆,龙脉绵长展宏图

——写在南水北调引江济江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

荆州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九曲回肠的荆江,仿佛一根血管,滋养了城镇、村庄和广袤的土地。这里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荆州是一座帝王之城,神性之地,它因凤凰涅槃的再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凤之图腾,昭示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创造出一个欣欣向荣,盛世安澜的新天地。如今“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的建设,让荆州如虎添翼,它承载了历史与未来的梦想,扬鞭策马,砥砺前行。

长江之滨绿意盎然,眺望巍峨的荆州泵站节制闸,我们无不为这一雄伟的工程而自豪,它像巨龙一样盘踞在江汉平原,守护一方安宁,给千家万户带来生命之源,幸福之水。

1952年深秋,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正是这一高屋建瓴的宏伟思想,才有了“南水北调”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寄予深切期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其在国家发展战略、长远规划及增进人民福祉中的重大作用。此工程,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治理水患的智慧与为民造福的深情,更是一座永载史册、惠及千秋万代的丰碑。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中一颗璀璨明珠——“引江济汉工程”,它不仅是当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更是湖北省水资源科学调配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对构建国家水网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岁月悠悠,十年匠心独运。作为引江济汉工程建设者的一名家属,我目睹了该工程从精心规划到征地拆迁,从建设现场的热火朝天到顺利通水通航,再到如今井然有序的运行管理。十四年风雨兼程,成就了一条碧波荡漾、生机盎然的河流,它既是保证南水北调顺利实施的重点工程,更为江汉平原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开启了一幕幕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引江济江得民心,宏大工程纾民困

水,被誉为大地的生命之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文明进步的摇篮、生产活动的关键要素以及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基石。

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宏伟蓝图中至关重要的四大补偿举措之一,不仅是中国现代水利智慧的结晶,更是汉江中下游广袤区域数千万民众防洪保安、抗旱保收的坚实防线,百万良田丰收的坚实保障。同时,它还是滋养并促进沿线河流、湖泊、港汊生态系统恢复与治理的鲜活源泉。

天地交困烈焰急,英明决策润民心。引江济汉工程还未正式通水,便立下奇功。2014年酷暑之际,江汉平原旱魃肆虐,江河枯竭见底,潜江、天门、仙桃、监利、洪湖、武汉等地汉江流域告急之声,此起彼伏。鱼塘干涸,农田龟裂如织,城市饮水困难,昔日的洪湖水“浪打浪”变成了“泥滚泥”。民众期盼之情如火,省领导毅然将希望寄予尚未竣工的引江济汉工程。可此时距离国家计划通水时间还有126天,荆州泵站进水节制闸闸门启闭设备还未达到设计运行工况,还有诸多设备设施未调试到位。是退缩还是迎难而上?湖北省南水北调局领导团队展现出非凡胆识与决断,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引江济汉管理局携手建设者与设计单位,昼夜兼程,奋战在抗旱最前线。

终于在8月8日晨曦初现之时,随着副省长梁惠玲的一声令下,引江济汉工程进口段节制闸3号闸门缓缓开启,长江之水如巨龙奔腾涌入运河。两岸民众含着激动的热泪自发来到河边庆祝,掌声、锣鼓声、欢呼声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久久回荡在江汉运河上空。从此拉开了长江反哺汉江历史序幕,2.01亿立方米生命之水浩荡注入,万物复苏,田野披绿,鱼虾欢腾,百姓笑颜重开。

从决策至通水,仅五日之隔,其速度与效率,堪称湖北水利史上的奇迹,当晚央视新闻联播进行深度报道,省委省政府对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特颁嘉奖令,荣誉之重,比肩泰山。

然而,天灾无常,2017至2019年间,江汉平原再遭旱魔侵扰,引江济汉工程再次挺身而出,成为抗旱救灾的坚强后盾,三年间累计调水超42亿m³,相当于39个东湖水量。2022年,旱情更加来势汹汹,是我省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高温和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旱情,历经夏秋冬三季。历时132天,引江济汉工程向汉江及长湖、东荆河等流域共计调水21.43亿m³。相当于17个东湖。

放眼望去,江汉平原绿野无垠,稻香四溢。江汉运河,碧波荡漾,气势恢宏。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万千:“烈日连绵似火烧,野田禾稻欲枯焦。农夫翘首朝天望,济汉蛟龙降魃妖。”

洪涝灾害险当头,撇洪除患解民忧。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极端天气频繁光顾,江汉平原近十年来饱受旱涝交替之苦,幸运的是有引江济汉工程保驾护航。

“陵谷变迁,江河依旧,长湖百里,楚王遗迹犹存。”明代诗人袁中道道出长湖悠久的历史与壮丽风光。2016年7月那场被铭记“98+”的特大洪水,让长湖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水位超出保证线0.45米。危急时刻,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迅速响应,精准调度,开启双重闸门将洪水巧妙引流至汉江,累计撇洪量达1.1亿m³,成功将长湖水位下降40厘米,保障了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2020年7月,湖北再次遭遇多轮强降雨侵袭,被称为“荆州头顶一盆水”的长湖水位持续攀升,超保证水位长达12天,创历史新高。我所在的小区紧邻太湖港总干渠,随着长湖水位的暴涨,太湖港水位也急剧上升。居民们担忧洪水泛滥,超市物资被抢购一空,社区内弥漫着紧张不安的气氛,大家做好了最坏打算。

引江济汉工程再显神威,于7月14日至18日,高效利用高石碑出水闸和拾桥河上游泄洪闸,将拾桥河洪水引入引江济汉渠道,五天内为长湖减压4343.73m³,水位下降22厘米,成功化解了分洪危机,确保荆州古城及长湖流域安然无恙。这一壮举,引来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更收获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民众的赞誉。回望往昔,长湖防汛曾需大量人力物力投入,而今现代化水利工程与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让防汛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精准。引江济汉工程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未来的防洪减灾工作树立了典范。

问渠何得清流涌,只因源头活水来。面对近年来汉江、长湖、东荆河等水域,在春节期间频发的水位低、流量减,甚至疑似“水华”现象,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连续三个春节放弃与家人团聚,日夜坚守在工作岗位,分别向这些水域补充了4.58亿m³、1.13亿m³、1.13亿m³的生态用水,确保了节日的和谐安宁。

邻家彭凤女士决定从水榭香堤搬回护城河边的老宅,起初令人费解,但她一席肺腑之言令人恍然大悟:“我原来从老屋搬出,是因为护城河臭气熏天……”多年来,尽管市政府从未停止对护城河的治理,但因种种客观因素,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百姓怨声载道,我也曾感叹:“信步城垣赏季春,行吟酌字了无新。堞墙风物真闲美,浊臭何时不袭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引江济汉工程在十年间为护城河累计补水3.5亿m³,相当于给护城河换水300多次。昔日的黑臭水体早已化作碧波荡漾、柳绿鱼欢的景致,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一转变,不仅赢得了民心,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重大活动的青睐,如首届楚文化节、连续两届中国电影节,以及国际马拉松赛等,纷纷选址于古朴秀美的护城河畔,护城河早已成为一条惊艳世人的河流。

在与引江济江工程管理局副局长华永的交流中,他自豪地说:“我们引江济汉工程遇旱抗旱、遇涝排涝、让死水变活水、让臭水变清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惠百姓解民忧工程。”

深谋远虑构蓝图,两岸经济展翅飞

早在引江济汉工程规划之初,湖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精心规划运河两岸产业蓝图,强劲带动了江汉运河沿线荆州、荆门、潜江等地的经济发展。

荆州市作为引江济汉工程的起点,坐拥不可多得的地理优势,27公里的运河,穿城而过,与主城区紧密相连。两大县级新兴区域——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高新区正全力推进“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与集散枢纽”建设,致力于打造“华中淡水渔业之都”“华中预制菜产业高地”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名城”,同时肩负“国家应急物资保障基地”的重任,吸引40多个重点项目入驻,向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荆州之北,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惊艳亮相,江汉运河如玉带蜿蜒其间,为富含楚文化底蕴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荆州方特”历史文化主题乐园与“荆州园博园”高端文旅项目交相辉映。自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两千万人次,成为湖北文旅新地标。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更是全国瞩目的开放式文化主题公园典范。

江汉运河的通航,成为吸引投资的强磁场,让古老的荆州城再次焕发青春。2018年,荆州市被评为“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斩获“中国投资热点城市”等殊荣,展现了其作为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强劲势头。

此外,运河还惠及沙洋县南较为偏远的水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省引江济汉工程管理局携手沙洋地方政府,沿干渠新增绿化带,共建生态公益林,铺就绿色发展之路。沙洋乡村旅游业因此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近三百万,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多年破十亿大关。多场马拉松在此开跑,赛在江汉运河边,赏千里花海,水韵江汉,已经成为引江济汉工程及沙洋的闪亮名片。

引江济汉工程出口潜江市高石碑镇已打造成十里桃花源,每年花期美不胜收,沿河旅游路线成为绝佳的自行车赛道,2018年9月,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此举行,21支车队职业车手用车轮丈量运河美丽风光。

一线串三珠,生态旅游已成型。随着《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引江济汉工程正式跃升为省级发展战略。而今,一条集供水灌溉、防洪抗旱及水陆交通于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在江汉平原蔚然成型。

江汉运河的美,独特不可复制。既蕴含江汉平原水乡的秀丽,更是一条气势磅礴的高科技水利长廊。在不经意间它创下了三个之最:我国当代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最大的露天实景水利博物馆;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闸的荆江防洪闸,巍然矗立在渠首荆江大堤上,800吨的闸门刷新了亚洲闸门之最,它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雄视着千里沃野。

运河之上107座工艺完美、功能迥异的水利、航运、交通等建筑纵横交错,美轮美奂。引水泵站、进出水节制闸气势恢宏,如龙首龙尾协调律动。15座倒虹吸如彩虹般,或腾空于运河之上,或藏卧于运河之底,巧妙地将运河与穿越水域分离。进出口船闸庄严雄壮,一艘艘千吨级货船鱼贯进出。59座代表各个时期、形态各异的公路桥、铁路桥、生产桥凌驾于运河之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桥梁展览带”。密集的高科技水利景观,怎不让人震撼。

双江连贯系一渠,低碳航运显魅力。江汉运河是畅通南北经济发展的大走廊和主通道,是助力区域经济腾飞的黄金水道。它横跨湖北省荆州、荆门、潜江三市,渠道全长67.23公里,可通行千吨级船舶。

江汉运河航道管理处与引江济汉荆州泵站如双雄并肩屹立在江汉运河之首。在一个夏日炎炎的上午,江汉运河航道管理处安全科科长刘意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位高大帅气的年轻小伙子很有耐心,他一边带我参观,一边如数家珍般地讲解。

自2014年开航至2024年6月底,江汉运河累计通过船舶四万多艘次。新航道的开通缩短了汉江上游船舶绕道武汉的水运里程680公里,这样北方的煤炭经铁路运至襄阳后,可以通过汉江,经江汉运河,转运至长江沿线地区,故该航道已成为“北煤南运”的重要能源通道。

我好奇地询问船只的行程,黄科长耐心解答:最前面那艘船是从宜都枝城出发,运煤到潜江泽口的。运河通航前,他得先顺水而下到武汉,再逆水走汉江到潜江,全程870多公里,这条新航道将货运距离缩短至200公里,跑一趟比以前节时四至五天,还可省下1万多元的油费。

后面几艘船为同一家公司,从钟祥来,运砂石料到南京,运河开通前他们的运输路线是通过公路将货物运往荆州,再从荆州走长江抵达南京。现在的运输路线是,经汉江顺水到江汉运河,再从江汉运河直入长江李埠港,然后直达南京。从钟祥到荆州,如果走公路运输每吨成本需40元左右,而走水运每吨仅15元,有位老板去年一年从钟祥运输砂石料到长江沿线达400万吨,年节省运费上亿元。同时通过缩短航程、转移陆运量,开航以来有效减少了数千吨二氧化碳和上百吨二氧化硫的排放。

汗水浇铸引江业,丰碑镌刻济汉章

2010年3月26日,引江济汉工程浩然启幕;2014年8月8日成功实施抗旱应急调水;2014年9月26日正式通水。短短四年半,一条近70公里长的人工水道横空出世。引江济汉工程的建设之路,布满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艰辛,而正是这样一项关乎国家民生福祉的伟大事业,激发了建设者们无畏的勇气与无私的奉献。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不忘初心,共同书写了这段令人瞩目的辉煌篇章。

上下同心征迁忙,排除万难打硬仗。引江济汉工程的建设之路,布满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艰辛,而正是这样一项关乎国家民生福祉的伟大事业,激发了建设者们无畏的勇气与无私的奉献。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不忘初心,共同书写了这段令人瞩目的辉煌篇章。

万事开头难,征迁工作是引江济汉工程的开场戏,征迁的最难之点又位于渠首荆州区。回首2010年春,3月26日的开工典礼定在荆州区李埠镇天鹅村3组举行,但此时征迁政策标准尚未正式出台、安置还建点还未建设。眼看开工典礼的时间临近,届时国家南调办及省、市主要领导都会前来参加典礼,381亩土地、44户房屋还未办理征迁手续,荆州区委区政府全力以赴,明确责任,组织区、镇两级专班人员不分昼夜轮番入户上门,用智慧和艰辛争取群众感动群众,仅用2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征迁工作,不仅让开工典礼如期举行,而且为该工程的后续征迁积累了经验。

引江济汉干渠,有27.05公里在荆州区境内。该段面需拆迁752户、3454人,占拆迁总数的64%。由于拆迁段地处城郊,紧邻古城核心区域,拆迁户中门面户、商业户、企业户较多,户屋建筑档次区别大,而补偿标准差别不大。加之近年来国家在荆州修铁路、公路、商业开发建设的项目多,补偿的标准又不尽相同,有的在未完全弄清楚政策的情况下越级上访;有的以补偿标准低为由进京上访;还有的相互串联结成拒拆联盟。

荆州区委区政府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理念,及时从引江济汉耕地占用税及地方财政资金中拿出5800多万元,用于弥补实物评估价与国家补偿价的差额。当征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时,区政府又拿出43.4万元,重奖引江济汉工程征迁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元月,李埠镇的拆迁工作已进入尾声,施工队也早已进入工地,三月交地的期限日益逼近。可问题又来了,李埠镇开挖地段还有几百座坟未迁出。

负责督办荆州区拆迁工作的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局法规处处长李静(后任水利厅副厅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次深入走访,心中有了眉目。

一日,他悄悄买来鞭炮和香纸,拉起镇长陈红军走进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大爷家里,对老人说:“大爷,咱们的工程吵闹了您的先人,我们想向您的祖先道个歉,快过年了,请带我们给您的老祖宗们上个坟吧?”

老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见李静与陈红军虔诚地为自己的老祖宗上坟,感动不已,当场表示,三月一到,一定带头迁坟。李埠镇的迁坟难题,在李处长的诚挚中悄然化解。

匠心独运,跨越重重技术壁垒。引江济汉工程,以其错综复杂的技术挑战著称,几乎触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除渡槽外所有技术领域的极限,且交叉建筑物多。自项目启动以来,建设团队众志成城,精心策划,逐一攻克了包括基坑降水、膨胀土改良回填、湖泊穿越工程、软土地基开挖、大型设备安装等在内的重重技术壁垒。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湖泊穿越工程,它不仅是引江济汉的重点难点工程,而且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罕见的“湖上渠”美景。那条穿越长湖且高出两侧湖面近三米的引江济汉干渠,宛如巨龙卧波,让观者直呼——壮哉,美哉!工程中系列技术难题的攻克,无疑为引江济汉工程的圆满竣工,书写了辉煌的技术篇章。

齐抓共管,突破诸多管理瓶颈。引江济汉工程涉及面广、工期紧、质量要求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协调与管理挑战。自项目启动以来,各参建单位凝心聚力,勇于探索,不断突破,其中资金管理成效显著,荣获国家南水北调办的表彰。在质量与安全监管上,通过建立高频次的检查机制、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构筑了质量与安全的双重防线。引江济汉工程以其卓越成就,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目光。工程运行伊始,新疆乌苏市政府等地多个地区组团前来参观,接着老挝国等多个国家代表团不远万里前来学习取经。

作为工程的直接管理者,省南水北调引江济江工程管理局不辱使命,迎难而上,16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提前77天正式通水,提前126天实行应急抗旱调水。其特殊贡献会让人永远铭记。

荣誉是对努力最好的证明。引江济汉工程荣获了包括“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大奖,以及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认证”“湖北省水利工程优质奖(江汉杯)”“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等诸多荣誉。2024年元月再传喜讯,引江济汉工程成为全国南水北调系统、长江流域和全省第一家通过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评价的调水工程。

一线建设者的最大考验何在?世人很容易将其与严冬酷暑的极端自然环境相联系,然而,真正的挑战却隐匿于那变幻莫测的恶劣气象之中——四年半的建设期,竟有两年时光笼罩在连绵不绝的雨季之下。雨季如枷锁,严重影响工程进程,施工单位不得不采取极限策略,推行全天候施工模式,追赶落下的进度。

工人尚可轮班小憩,但对于那些身处前沿阵地、责任重于泰山的管理者而言,他们的岗位是固定的,责任是无尽的。夜深人静,酷暑依旧,工地上灯火辉煌。此时,省南调局的领导悄然降临,进行夜间慰问。在这片不眠的工地上,他们目睹了两位青年的身影——湖北大禹建筑股份公司的技术员与项目经理,他们头戴安全帽,两手合抱胸前睡得好香,蚊虫密密麻麻、肆无忌惮地叮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却浑然不知,这一幕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当领导们听说二人已连续多日露睡工地时,眼圈湿润了。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是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是内心深处不灭的使命感,更是对“风雨兼程,砥砺前行”这一古老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他们不愧是“大禹传人,水利铁军”企业精神熏陶出来的坚强战士。

一河碧水如明珠般闪耀在荆楚大地,是什么铸就了这项伟大的工程?是扎根在荆楚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是筚路蓝缕进取精神的赓续;是“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顽强意志力的体现;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九八抗洪精神的再现;是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结果,是工程建设者热血与汗水的结晶。

引江济汉工程十年间共从长江调水350亿m³,不仅直接福泽了千万荆楚人民,更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4省市40多座大中城市1.76亿人的饮水及生态改善提供了保障。

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使得汉江上游的清泉得以跨越千山万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华北大地,特别是首都北京,南水已成为这座城市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十年间,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向北京市输送了100亿m³的优质水,极大地提升了首都中心城区的供水保障能力,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同时确保了水质持续达到并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最高要求。这一成就不仅将北京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从原先的100m³提升至约150m³,有效缓解了首都长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极大地增强了城市供水安全体系,为雄安新区、大兴国际机场等关键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更为深远的是,这股来自南方的清流,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宛如一条“生命水脉”。它促进了北京地下水位的连续多年显著回升,从2015年以后,地下水埋深从25.75米,已经回升到了2023年的14.74米。多条干涸已久的河流重新焕发生机,自然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论述发表十周年,同时也是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通水十周年。水乃国之本,水兴则国家昌盛。“引江济汉,龙脉绵长,滋养两岸,五谷丰登。”我们满怀信心,展望未来,引江济汉工程的建设者们定将不负众望,以更加辉煌的成就,彰显其作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调水骨干工程的战略价值,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我省先行示范区建设再添华章。

此刻,诗人王晖在中国诗歌网上发表的《赞引江济汉工程》跃然心间:“长堤如虹卧波间,凌空耸立御狂澜。引江济汉功千秋,大禹再世亦惊叹……”这不仅是对引江济汉工程壮丽诗篇的吟唱,更是对无数默默奉献、功在千秋的建设者与守护者的最高礼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