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相睿的头像

周相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20
分享

饱蘸翰墨写师恩

求学在人生旅途中算是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虽然我的愚钝憊懒和陪伴我成长的师长们聪颖勤勉正好形成鲜明对比,但在求学过程中能遇上了那么多优秀的师长,也是值得庆幸的。

高中阶段的伏麒鹏老师、大学阶段的谢美生老师以及在省委党校甘肃发展研究院读在职研究生的张建君老师,他们不仅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好教师,更是钻研学术、科研能力出类拔萃的学者。和师长、同学在聚会推杯换盏之余常常谈起他们,但是在笔端纸面来表达感激之情却是第一次。

被称为“90后”的我们在读小学、初中一直到大学阶段,经历的学校环境的可以说是“沧桑巨变”。小学就读的北关小学算得上是一个小县城最好的学校。但相比起来,条件仍然是相当简陋。隆冬时节,低年级要在家长的帮助下生火炉子。但到了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就已经相当现代化了。教学设备先进,,如扩音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的设施都有了。教室里窗明几净,小学时代的烟熏火燎一去不返。不过高中阶段的老师们虽然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他们似乎不是太感兴趣,也不怎么勉强去用。印象中还是拿着教案几支粉笔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数学老师的徒手画椭圆、地理老师的徒手画地图。各科老师在那块黑板上展示着自己的绝活。高中的语文老师伏麒鹏就是典型的一位学者型的教师,渊博的学识、风趣幽默的讲授风格,被其他老师和学生称为“老夫子”。说起伏老师他的形象,第一次见准确的说是在看中央电视台赵忠祥配音的讲述会宁教育的专题片《脊梁》中见到的,个头不高、面容清秀的一个青年教师形象。不过这是在熟悉了他以后,聊天时触当时之景回忆起来的。很早就对伏老师的学术功底和知识储备有所耳闻,以致景仰,想要拜访和结识。不过说来正巧在我高中分到文科班学习时正好他担任了我们的语文老师。伏老师家学渊源深厚,是书香门第。其叔父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古典文献学家、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伏俊琏教授。伏老师又早些年在陇东求学,受业于很多大师硕儒门下。他讲授课文,轻松自如,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又能旁引博征,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注重学生基本语文功的培养。听说读写一个环节也少不了。除了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外,语文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在作文方面。虽然高中的课业负担较重,但在伏老师及其认真的作文批阅下,我们班的写作文的气氛一直很浓。在他的鞭策和鼓励下我的写作功底基本上是那个时期打下的基础。几乎每个学期我那稚嫩的语言都在校报校刊上变成了铅字。

老师在从学生时期直到现在年近花甲,一直从事着读书、教书、著书的工作。伏老师在风华正茂二十多岁就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增广贤文校注》。同时伏老师作为兼职研究员,一直参加西北师范大学的科研项目,先后参加了国家新闻出版社署规划项目“十三经辞典”、西北师大古籍所项目“古代蒙书校注”、甘肃省教育厅项目“敦煌文化丛书”、北京市文物局“书目书话丛书”、甘肃省新闻出版署项目“郭晋稀《文字学讲义》及《等韵驳议》整理”等,出版有《敦煌小说评析》(合著)、《藏书纪事诗点校》(合著)、《诗经鉴赏辞典》(合著)、《铭文对联选析》(合著)《十三经辞典·仪礼卷》等书。作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文苑校注》项目(项目批准号:14ZW079)主要成员,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了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该成果将于2020年十二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老师在长期的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总能将深奥难懂的古代汉语以浅显直白的方法讲出来。并教会你古代汉语入门的快捷方法。记得刚上大学时,薄弱的古汉语基础不足以支撑我阅读古代典籍的欲望,利用寒暑假时间去老师的寓所拜访他,老师给我提到了几套书让我仔细阅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坚持,基本上扫清了自己阅读古籍的语言障碍。四本王力先生著的《古代汉语》;六本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历代文学选》;四本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是在美好而单纯的大学时代读完的。无论寒暑,无论朝暮;每次到家里拜访老师时,他都埋首书案,或是阅读,或是写作。每当写作一篇小文章我总是让拿去让老师修改,修改之后文章质量总是较原作大有改观。

谢美生教授是中国戏曲理论学泰斗郭汉城的学生,也是大学时代我的专业课老师。打开老师的微信个性签名,上面写着:戏文教化;肴馔探赜;品茗论道。这十几个字概括了谢教授研究的三大领域戏剧、美食和茶道。谢教授半生为官,半生治学。曾任保定市文化局副局长、政协保定市委员会专委会主任等职务,现在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老师当时讲授的是《影视剧作法》和《中外戏剧史》。谢教授为我们教学时年纪已经较大,但是老师思路特别清晰,治学特别严谨。当时传媒学院大多数是青年教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宽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谢老师的课堂气氛是比较严肃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的幻灯片讲稿,知识点特别丰富。可以说谢老师是我在传媒学院的学习影视理论和影视剧创作的领路人,是他在课堂上把戏剧、戏曲史为我们串了个遍。时至今日我对《桃花扇》《牡丹亭》《汉宫秋》等剧目的情节还可以准确的回忆起来。甚至有些剧本的唱词还能背出几句。谢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又有许多的社会兼职,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他坚持学术与文艺创作并重,创作了电影《忠烈千秋》;电视剧《爹是爹来娘是娘》、《山城飞狐》、《刘关张传奇》、《苏东坡断案》;舞台剧《百花山》、《厂长马恩华》。出版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补传》、《海棠花开》,中篇小说集《女人泪》。与恩师漫步大学校园畅思湖畔时,先生曾讲如果我有兴趣和志向从事影视剧创作可以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后来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在机关工作,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只是在年头节下发个信息和老师交流交流。

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原籍会宁工作,本来想着我这个学习不突出的学生,终于可以结束了自己求学读书生涯,可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在2018年又考取了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发展研究院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过了弱冠之年,饱尝了求学甘苦咸辣后,有机会进入党校深造,并幸运地遇到不少优秀师长,如甘肃省社科院院长王福生教授、兰州财经大学校长蔡文浩教授、郭继强教授、宋圭武教授。宋圭武教授讲课时的一句话至今回响耳畔,说人品是最好的文凭,经历是最好的学历。

不过我想谈谈张建君教授,张建君教授潇洒的大背头,西北雄浑汉子的形象。他出生于陇上黄河岸边的靖远县。说张教授聪明一点不为过,本科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教专业,从那时起,他就与经济学结缘,开始了20余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之路。读硕士期间,张建君不满足当时的知识储备,以同等学历的身份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是幸运女神眷顾,张建君第一次就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谈到这段宝贵经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但是这样的幸运与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张教授在为我们讲授发展经济学和中国转型经济学的课程时,深厚的学术功底、严密的学术逻辑、贯通古今中外的学术知识的确让人折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经济学。张老师是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学术上求真务实,不唯风,不唯上,只唯实。

如果把有些教授的阅读当作读书的话,张建君教授的读书可以说是啃书,他在每天繁重的授课之余,认真地读书,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书本上批注的密密麻麻。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的支持下,在学术研究中又他提出了许多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理论成果。他发现我国转型经济“微观先行,中观突破,宏观完善”的改革次序,切中了市场经济存在微观、中观、宏观层次性制度安排的建构特点,这一学术观点,是张建君最具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为阐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能够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由于思维逻辑太差,我对经济学的理论素养,堪称薄弱。在工作之余,案头枕边放着张建君的著作,有时在心头萌生一些想法想一写书评,但因知识薄弱加之自身慵懒,迟迟未能动笔。同时也在不经意间,读完了《全球化视域下中国发展道路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土派与海外派的对话》《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模式及内在逻辑》等,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我的阅读兴趣。就像张建君教授说的,党校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最大的区别是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自己的调研成果和论文转化为工作的导向和指南。

从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的那天起,老师们一直耳提面命、授业解惑。为人梯、重学术,甘奉献。回想以往,为自身愚钝而汗颜不已。可每当这样想时,又在心中自我提醒,未来的路上,要更加勤勉努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