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山/文
01
沿着雨丝轻轻点击的石板小路,拾阶而上,放眼烟雨濛濛的整个墓园和祠堂,倾听雨点敲打着医圣碑亭的飞檐,带着几分冰凉的忧思、几分潮湿的惆怅,我来到了南阳医圣祠和仲景墓园。也许在一般人的心中,祠堂、墓地总是和孤独伴随,那里没有觥筹交错的杯光酒色,只有斑驳的墙壁,忧郁的气氛,凄清的夜雨,披离的衰草,伴随着深沉而悠远的思念。但是,在医圣祠和仲景墓园里,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像。
南阳中心城区东关温凉河畔,医圣张仲景的祠堂和墓地就建在这里。这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1800多年过去了,这里依然香火鼎盛,游人如织。当地百姓说,拜谒医圣,祛病免灾,有时候比去医院还灵验。医圣祠,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纪念名人的祠堂,而是百姓心中无限神往、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圣地。
医圣祠大门正上方镶嵌着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进入祠内,首先看到的是十大名医塑像:岐伯、扁鹊、华佗、王叔和、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面容鲜活,似在讲述千古医海沉浮的故事。坐中的是张仲景,塑像栩栩如生,一望而知是个不慕权利、担忧百姓的磊落君子。
进入门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块巨大的照壁,是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长宽各为3.5米,为当代碑林所罕见。照壁的正面刻写的是已故中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和对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背面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
穿过山门来到医圣墓前,就是墓冢、碑亭和祭殿。仲景墓为仿汉代砖石结构墓冢,四角各嵌一只青石雕羊头,寓意“吉祥如意”。碑亭内立有清同治年间题刻的墓碑“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碑亭柱联是:“民命至贵,治人之术广济世;医道精深,伤寒大论独擎天”,另一柱联是“上工济民,下工治病,皆关百姓生死;圣人明道,常人敬法,同体天地经纶”,在墓碑旁还一联“诚为循吏,魂系桑梓,一官归去庭院草对丰茂;信是良医,心在生民,二着流传祠堂俎豆馨香”。后祠就是医圣长眠的墓地,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给人们清雅肃穆之感。
02
抬头望塑像,医圣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令人肃然起敬。此时,我们仿佛跨越了千年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他那"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胸襟,仿佛听到了他那"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的呐喊;挑灯夜读,一点一滴淅沥成中华民族的传世瑰宝,医学巨篇。古老民族三千年的中医传承,在他如椽的笔下,汩汩流泻,如朝日喷薄,在世界医学的领域里,第一次以理论学说的形式放射着万道光芒。
无独有偶,在湖南长沙的蔡锷中路,湖南医学院里面,也有一个张仲景祠。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张仲景举孝廉于朝堂,担任了长沙太守。长沙是闻名历史的屈贾之乡,楚汉名城,岳麓山红枫似火,爱晚亭名士聚集,火宫堂美食荟萃,湘江水温润风雅,在这里,山、石、林、泉,大自然中美的几大要素一应俱全,眼前是雾失楼台,烟迷芳草;或是舞低杨柳,歌尽桃花,极目苍茫的风云之气,屈原贾谊的遗风丰富了生命的质感,楚湘文化润泽了人文气度。在这个地方担任一省之长,张仲景的眼里只有黎民百姓。一个省部级官员却在衙门外设医堂施救病人,这样的行为,在那个歧视行医的时代,实在是天方夜谭的奇闻。在长沙清晨的轻云薄雾中,在岳麓山的日出日落里时,在湘江北去的依旧涛声里,在同僚们不解的目光下,在百姓的千恩万谢声中,张仲景真真切切地为苦难苍生写下了一张又一张处方。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不办公务,在太守衙门外将自己名冠以"坐堂医生"四字,为贫病者诊脉处方,广施汤药,不收分文。其实,救民于水火,才是为官者的最大公务,后人尊张仲景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在中国十大名医里,独尊张仲景为医圣,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为了感怀张仲景,后人在长沙建了"张仲景祠",今长沙蔡锷北路湖南中医附二院内尚存刻字石碑。
03
东汉末年四分五裂,张仲景离开官府,但天高地迥,有家难归,只能漂泊流离,辗转在岭南居住,在为民诊病的同时,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著。无论是在为官的任上,还是在以后辞官的岁月里,张仲景都十分同情人民的遭遇,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群众解忧排难。《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全书除病理论证外,还有施治397法、120方,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对祖国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现在流传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都是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建起医圣祠和仲景墓供后人凭吊和瞻仰,此时离他去世已经是六十六年的时光。
华夏民族因为有了他,有了东汉时代的这位宅心仁厚的长沙太守、有了这位悬壶济世的南阳名医,人类医学的精髓和理论传承就如一江春水滚滚长流,万古流芳。
在医圣祠里有这样一幅对联:上工济民下工问病皆关百姓生死,圣人明道常人敬法同体天地经纶。读《诗经》、《离骚》常常折服于古人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及至接触中医学,读《伤寒论》和《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其文言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持重至诚;在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阴阳哲学之美。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融合,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亲密握手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奇妙的是,我们在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海纳百川、柔和似水的力量和气魄。
北望独山魏巍,南看白河滔滔,历史的丰碑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张仲景的医学精髓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临症医学专著,这一著作对世界医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被后人尊称为"医经",方剂被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奉为"医圣"。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华夏医学悠悠数千年,获此殊荣者唯张仲景一人!
04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仁爱是仁爱者的墓志铭。张仲景的医学巨著,既治病,也育人,与文学教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伤寒杂病论》开宗明义就提出为医者必须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通篇闪耀着人性关爱的光辉。《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出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厚德,书中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慨万千,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道德的升华。
轻轻拂去医圣祠香案的尘灰,千年的青史一页页掀开,留下的是一腔悠远而深长的情怀,一种深沉执著的精神。白河悠悠,流淌着民众尊医重道的虔诚,青山不老,蕴含着医圣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南阳,这座风姿绰约的历史名城,这座凝聚着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和多少文化大师辛酸缱绻的巍巍丰碑,这座以仲景精神为代表的医圣胸怀,折射出浓烈的理性精神和人格光辉的文化宝库,也照耀着后人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