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湘山的头像

朱湘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11
分享

村庄与海湾

朱湘山/海南

 

高隆湾在文昌清澜半岛的南面,一条新修的大道,把相距公里的清澜港与高隆湾紧密相连成了清澜开发区的南北两翼。两地之间,有少数的村落,有的经过了保留原味的开发和装扮,有的仍是一片旧意,在新与旧之间尝试着平衡

走过与文清大道垂直的交叉路口,美轮美奂的高隆湾顿时就出现在眼前。

比起亚龙湾、三亚湾的名声在外,高隆湾留给人们太多的是曾经的荒凉和神秘。十余公里的海湾,风平浪缓,水洁沙白,面临浩瀚南海,海岸椰林成带,呈现的是原生态的自然之美,虽与海南东部最大港口近在咫尺,却一直偏居于静谧的角落,仅有几处古朴低矮的民居隐藏在密林深处。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健全的基础设施,加上航天城的建设,先后有三十多家著名的房地产投资商在高隆湾抢滩登陆,并以孜孜不倦的热情书写着海湾的传奇,高隆湾从一个拙朴懵懂的村姑转身变成光鲜亮丽的贵妇。

中南森海湾、平海逸龙湾、波溪丽亚湾、白金海岸、东方龙湾、高隆湾一号、黄金海岸、阳光东海岸、美兰湾、庆铃湾、椰海尚品、融创高隆湾、晋唐海湾等等,围绕着高隆湾诞生的这些楼群,不要说设计新颖、造型各异的丰姿百态,仅凭名称就可看出它们的华美高贵和不菲身价,吸引着各地投资置业的客人纷至沓来。

时值春末初夏,炎热在海滨已初试锋芒。游人依然热情不减,海滩、椰林和林荫道上,悠扬的歌声阵阵传来,细听很有专业水准——候鸟艺术团从来就不缺艺术人才。

站在清澜半岛的高处瞭望日落的方向,陆地与大海的连接处,三面楼宇起伏、道路纵横交错,宽阔舒缓的海滩顺着连绵的椰林蜿蜒而过。向北看,造型简练优雅的清澜大桥横跨于海湾,两岸是沙滩、渔船和郁郁葱葱的森林,水天一色,游目骋怀,大海的线条与色泽在云影的移动下柔美变幻,浩瀚的蓝与炫目的绿在大海之滨无边无际地蔓延,让人想起杨维桢的美好诗句:海南天空月皎皎,三山如卷海如沼。 绿衣歌舞不动尘,海仙骑鱼波袅袅……

从洁白的沙滩向岸边望,一片建筑格外令人瞩目:七栋乳白色现代滨海退台式建筑就立在海边,依据“V”形布局,将现代时尚的建筑立面与海浪般的浪漫曲线完美融合,恰如远航的舰队,劈波斩浪回到故乡港湾

小区的名字叫晋唐湾,高隆湾度假区地标式的建筑。朋友张先生的新居就选择在这里。

海滩上,茅草当顶的木亭屋立于海水里,躺在椰树下的吊床上,听着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心里就油然想起那首《绿岛小夜曲》:“椰子树的长影掩不住我的衷情,明媚的月光更照亮了我的心”,心里由衷佩服开发者的魄力和置业者眼光的独特。

朋友先生的公寓位居一线海景,下楼就是椰林海滩。住在这里,既可以面海听潮,更可以海滩漫步,走过当地居民设在海边的市场,就是远近闻名的海鲜大世界稍远的地方还有渔人码头,在那里既可以享用一顿开放式却又独立的烧烤晚宴,也可以品尝当地最传统的海鲜大餐

清晨,沿着海滩捡拾海螺,享受清风拂过的清凉与惬意,道路两旁垂下绿丝绦,长长的室外泳池连接着沙滩,倒映着高大的微微晃动的椰子树。行走在栈桥上,成群的海鸥在桥边飞上飞下,层层巨浪澎湃涌来,远远望去仿佛漂浮在水面,更像是步入仙境,于此凭栏望海,感受和风细浪轻柔地抚慰,自得的是一份惊涛骇浪的从容。

当烛光微亮,彩色霓虹灯将海岸映出耀目光芒,沙滩上用金属和船木打造的艺术造型也瞬间亮起来,走在洁净的沙滩上,看海浪冲刷留下的脚印,猛然回首,感受的是沧海一粟的人生慨叹

同许多异地购房的人们一样,张先生只是春节期间在这里度过一段温暖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热情提供给观光考察的朋友临时度假。十天半月后,当朋友们摸着晒黑的额头踏上归程,蓦然之间,却发现触摸到是一片浓郁热带风情的椰风海韵,一处有着深厚侨乡文化的度假天堂于是,观光的成了回头客,旅游的成了新居民而这一切,幸有张先生开启的友谊之窗和倾情推介。

 

除了美不胜收的现代建筑,在高隆湾周边的椰林深处,还藏着许多具有南洋风格和本土元素完美结合的古宅老院,中西合璧的造型艺术,新旧交替的风雨沧桑,古典现代的错落有致,成为椰林深处的另一道风景。其中,王兆松旧居就是典型代表。

王兆松故居位于文昌市清澜南海墟义门村,长方形,四周扣以青石板,整座建筑谨慎地印证了当年主人的丰厚家底,围墙外一方水塘,塘中水面似镜,倒映着斑驳的深宅大院。

坐西北朝东南的故居建筑,呈中西合璧风貌,三进式格局,是文昌市保存较好的华侨大型民居充分展现了工匠“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观念。

老宅已无人看管,伸出手可以从里面拉开铁门的插销,一棵巨大的海棠树立于院外,一株三角梅,孤独地爬满半边外墙,两棵杨桃树,半含羞色地在窗口探出脸来,在温热的风中眼波流转。枯萎的藤蔓,在明砖包砌的墙面纵横着自己的写意,几片老树的黄叶,如跳跃的音,叮咚于琴弦之间。密密麻麻的蛛网,给几分寂寥的古宅平添多少凄清枯寂怅惘

阳光偶尔从椰林的罅隙里泻下,行走于老宅,人们感叹的不只是时光的变迁,读懂的不只是古宅情怀,还有一段令人感叹的悠长历史

1875年出生的王兆松,祖祖辈辈都是老实的渔民,幼年为生计所迫,下南洋以捕捞谋生,历经艰难,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侨领。

成名后,王兆松热忱于故乡的公益事业,海口得胜沙步行街,以及文昌中学、南岛小学、冠南小学等处,都有充满南洋风格的“王兆松楼”,这些楼宇经历百年风雨,见证了王家几代人的爱国爱乡情。宅内列举了王兆松热心公益的种种事迹,包括建盖学校、兴建桥、开凿水井、捐献物资支持琼崖纵队抗日、家乡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诸多心善举

行走在文昌的道上,岁月的痕迹在村庄、河流、以及礁石沙滩上刻下不绝如缕的气息,也记载着众多爱国华侨令人感动的历史足迹

高隆湾西南十二公里的欧村村,有一处著名的林家老宅:双桂第。沿着蜿蜒的乡道我们来到这里,三三两两地本地村民,或蹲在树下,或坐在条凳上,强烈的日光辐射,把人们的面孔晒得黝黑,仿佛是一幅椰林深处的油画。

林家宅是旅澳华侨林尤蕃出资,题匾者朱汝珍是清末民初广东著名书法家,老宅融合了南洋特色建筑和文昌本地民居的建筑风格,由英国设计师精心设计,始建于19世纪初,迄今已是百年时光。

位于欧村村的中央的双桂第,占地1008平方米,呈坐北朝南的格局。整个院落犹如一座独立的城堡,在村里独树一帜。门口几棵参天古海棠树环绕相抱,守护着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宅,无声的期望着后人的归来。如今,新修的省级旅游公路将从村外经过,游人只能从凋敝的建筑中重温它曾有的艺术与奢华。

出生于本地的王绥芳先生对家乡的宣传不遗余力,陪同我们全程参观。王先生曾在海军某部任团政治部副主任,后转任边防文工团政委,转业后担任南方航空海南公司客舱部经理。王先生告诉我们,儿时曾在双桂第玩耍嬉戏,度过童年,离村几十年后,如今这里已繁华不再,满目苍凉。据说市里曾经打算出资维护,终因耗资巨大,少有下文。

有时候,过于久远的沧桑只会叫人生出恍若隔世的感慨,而近在咫尺的断裂传递的,却是一种切肤的伤感。

在双桂第的庭院漫步,扑入视野的是布满斑驳青苔的院墙,历经近百年风吹雨打的洗礼,曾经的富丽堂皇早已消失殆尽,院墙的外皮已经脱落断裂,钢筋毕现,仅从散落在各处的漏窗、雕刻、栏杆等小细节处可以窥见当时的繁华,雕花窗上的斜晖燃烧着图腾的余温,沧桑之眼,依然洞悉着一个百年老宅寄寓的隐秘诗行和衰落残败。

作为著名侨乡,文昌的椰林中密布着太多这样的名人旧居,这些饱含南洋风情的深宅大院,遍布椰树环抱的密林深处,仿佛历史的注脚,铭记着那些爱国侨领战争岁月里的家国情怀,也埋藏着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除了前面提到的双桂第,还有会文镇白延墟的“小上海”、头苑镇松树下村的符家老宅、宝芳乡富宅村的韩家宅等等,都是南洋风格和本土元素结合的艺术宫殿。

老宅大多位于人口密集的村庄,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多在千平方米以上,有的还是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老村旧巷的西式城堡,还是密林深处的中式与南洋风格的院落,都记述着文昌侨乡一个时代的历史,但因年久失修,子孙后人远在国外,大多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一任雨打风流去,多数成了断墙残壁,青苔密布,触目惊心,甚至成为恐怖片的拍摄地。

据说,有一家地产公司,计划按完美比例打造文昌四大百年古宅民宿,力求复活一段百年传奇,致敬勇闯南洋的华侨先驱,或许,历史将有一次传奇相聚的机遇。

只是,脱离了村庄本土的古建筑,会不会只是一种简单的异地重现,它的历史底蕴和乡土气息是否会因水土不服而打上折扣,无根地走向雷同,淡化的是人们关于文化、精神、情怀和风物方面的经典记忆。

今天,当楼群趾高气扬地沿着海湾高歌猛进的时候,村庄在楼群的阴影中却黯然消失,曾经充盈于田间村舍的鸡鸣蛩吟之声,曾经荷锄行走乡间的喁喁私语,曾经庄稼地上扬花吐穗的气息,曾经亲人无休止的温润的絮叨,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恍若隔世。我想,与其逗留在千篇一律的人造景观前意犹未尽,与其围在售楼处各种模型周围徒留感叹,何不为行将消逝的村庄献上一份热情和爱心,助其重回锦瑟华年呢?

 由此,我又想起前面提到的张先生,想到他在北方一座城市的杰作,虽有城市乡村之别,南北地域差异,却依然有着不同寻常的借鉴意义。

 

张风雷先生出生于部队大院,后来随父母到了湖北荆门,原本有一份很稳定优裕的工作,但跟一些闯海人一样,他选择了一份自主创业的道路。只是,他闯的是北方大都市。

在天津,张先生的产业除了餐饮旅游,还涵盖了出版和文化传媒等行业,其中,最成功的作品就是把一处闲置多年的民国名人旧居打造成一处闻名天津的文化旅游景点,艺术再现了旧居的民国风情,使之成为天津的一张靓丽名片。

天津有英、法、德、意、美等九国租界,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最具特色而且在全国所独有的便是租界里各具特色的洋楼,在3000多栋风貌建筑、800多栋名人故居中,最能体现中国百年近代史的传奇历史人物之一就是少帅张学良——天津赤峰路78号院,那里曾经是张学良的“少帅府”。

2012年,正值张先生的楚云天连锁店风生水起的时候,有人找到,希望他能把张学良故居利用起来,开一家楚云天的分店。

先生立马对张学良故居进行了考察。他发现张学良故居在天津知名度高,如果只是单纯的作为楚云天的一家分店,没有充分挖掘历史价值,造成资源的浪费。于是他有了还原张学良旧居,打造少帅府的想法。

先生先后考察了张学良在沈阳、西安、台湾居住过的地方,寻访张学良及赵一荻的后人,咨询文史专家,充分挖掘张学良与赵一荻之间的文化爱情故事。

在张学良及赵一荻后人的捐助文史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张先生尽最大可能复原了百年前张学良故居的家具陈设,随后将之建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景点。同时,还原了张学良宴请客人的场景。宴会每天只接待一桌,从菜肴到餐具都充分挖掘了张学良及父亲张作霖时代的故事。

如今的张学良故居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还是影视剧取景的地方,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接待游客都在十万人以上独具慧眼的投资创意,终于绽放出令人感动的花朵。

我想,如果能够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引进民间资本,对文昌的百年老宅在原址加以修复保护、开发利用,实时推出老宅旅游专线,最大限度打捞历史深处的村庄记忆,让人们在行走之间品读历史风云,欣赏南洋风貌与本土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追忆正在消逝和变化的一切,踏进无法再踏入第二次的时间之河。既还了旧宅后人的一个心愿,也是为发展旅游献锦上添花之爱。

那样,不仅有风格各异的高档洋房环绕于大海之滨,还有重获新生的深宅大院再现于椰林深处,自然风情与人文景观互相映衬,古朴典雅与现代风情完美融合,更能显出侨乡旅游的深邃和惬意,游人的脚步既能体验海浪亲吻的抚慰,也能循着祖辈们远去的足迹,触摸到村庄每一片烟岚和稻香的味道,心灵之河交融于古朴与时尚之间,何尝不是一幅完美的惊喜和慰藉。

从古朴散淡的村庄到密集时尚的海滨,曾经的村庄老客正在逐步唯新是尚,人类的脚步走走停停,当村庄沦落在楼群的喧嚣背后,心灵的留白还保留在过往的阗静,回首之间,却发现“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记忆,又是那么回味无穷。

穿越尘世的烽火,拨开那些遮蔽我们双眼的流星,村庄是我们永远不会厌倦的回忆镜像,它承托着童年的奔跑,也勾勒着父辈风尘仆仆的面孔,它挥散着任何珍馐都不能替代的香气,并让我们时时感到疼痛。

但我们还是爱它,因为密集的楼群只装得下我们沾满划痕的欲望,唯独村庄才能寄存我们的轻盈初心和透明灵魂。

走过长长的海湾,回过头才发现,村庄的一切都聚集在行将消失的炊烟袅袅并化作心头的绕指轻柔,记忆中曾吹得衣袂飘飘的天风海雨,也是一阙岁月静好的珍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