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湘山的头像

朱湘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28
分享

故园之殇:追忆父亲的逝水流年

  朱湘山/海南

早就想写一篇怀念父亲的文字,可每到提笔,心情常常难以平静下来。定居海南以后,每天看到的都是蓝天白云,阳光沙滩,心境就缺少了对漫天飞雪、冰天雪地的感受和回忆。整天像蒲公英的飞絮,飞离了故乡,飞离了父亲长眠的地方。许多时候,只留下父亲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荒坟里,陪伴他的只有百灵鸟的歌声,和脚下蔓延的青草。此刻,清明的雨淅淅沥沥,窗外是绵绵而过的冷风,为柳碎花殇的静夜,平添了几份惆怅,追思前尘往事,流年苦雨,已是霜花满鬓,荼靡散尽,韶光阑珊,空余一腔幽梦,在记忆的烛光里摇曳。

清明这天是父亲迁坟的日子,往事历历,一幅幅画面又浮现在眼前,谨以这篇短文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爷爷名叫朱同堂,会一点木工手艺,早年流落他乡,饿死在钟祥旧口,连尸骨都无法找回;奶奶郭氏,为人刚毅要强,一人拉扯大四个孩子。父亲是老大,奶奶砸锅卖铁,供父亲读完私塾,而后又送父亲去泌阳县学习织布,后因战乱,终回故乡唐河,当时在十里八乡,父亲算是见过世面,文化素养很深的人了,抗战时期,乡政府让父亲协助附近几个村里的事务管理,在那段时间里,父亲多次带领群众参加破坏日寇的道路交通和通信设施,为抗战做了不少工作。解放初,父亲又参加共产党的土改工作队,负责一些文书工作。土改结束后,父亲又被安排到南下土改工作队,因为奶奶年事已高,家里几个孩子尚幼,就主动要求留在了家乡,但没想到的是,一各错误的选择,就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厄运也接踵而至。由于他的那段所谓“历史问题”,尽管土改时给父亲划的成分是下中农,但现实中总有人以折磨和暗算同类为乐,在经历了数次政治运动之后,出身下中农,却不能享受翻身农民的喜悦,早已心境悲凉的父亲,带着全家被扫地出门,赶到东邻的一个磨屋里,那仅仅是一处高粱秸堆成的窝棚,四壁透风,锅就支在进门的地上,连火都点不燃,床就铺在地上,雨天满地是水,刮风难以点灯,原来的那个家徒四壁的房子,竟被充公当成了队里的临时仓库。

几个月后,先行到达湖北钟祥石门水库的母亲托人带回了信,父亲决定立即结束这屈辱的生活,带姐姐和我去湖北寻找母亲,哥哥那时还在曾沟小学住校上高小,就没有来得及告诉他。临行那天,天气出奇的冷,几个老人擦着泪,站在一边看着,父亲挑着简单的行李和一口铁锅顶着风雪走出了家门,那间磨屋的柴门只用一根木棍横着别了一下。出门不久,雪就越下越大,漫天的雪花伴着呼啸的北风搅打得难以睁眼,路人只能背对大雪,倒退着赶路,就这样,父亲挑着我,牵着姐姐,纷纷扬扬的大雪中,离那个承载着无数痛和屈辱回忆的村庄已渐行渐远。

父亲带着我们,顶风冒雪,在泥水雪水里赶路,我们住过大车店,也住过破庙,还住过一些没有人的空房子(据说房子的主人刚刚被镇压),在湖北境内,经过一些水流湍急的河流,有的连桥都没有,只能涉水过河,有的只是在河里立几个石磙,父亲总是先把我放到对岸,然后再回去把姐姐背过河。在路上整整走了十三个日夜,终于在钟祥的石门水库见到了母亲。

初到石门水库的时候,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满山都是遗弃的工棚,我们全家就住在一间工棚里,后来又搬进一个废弃的石灰窑里。那时,母亲流落在钟祥洋梓双河一带给人家做针线活,父亲每天往县城里送菜,天天顶着星星出门,回来已是月出东山,黑天晚上,我和姐姐饥饿难耐,加上害怕,就站在山坡上一遍遍“伯呀伯呀”的喊着,一直喊到父亲从远处对面的山坡上回答,我们喊一声,父亲就答应一声,就这样,在一声声的呼唤中,渡过一个个饥饿和恐惧的夜晚。1963年,我们家落户在五团大队第七小队,负责管理临近笪家湖附近的几十亩土地,还负责给队里种植瓜菜,从此父亲迎来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四季演绎着独特的风情,父亲把他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这片土地上,并且一生都对它不离不弃。春天到来的时候,寸寸土壤中生长着碧草青色,点亮空旷的田野,田间地垄野花争相绽放,一片一片的油菜花蚕豆花相映成辉,院子里,几颗新栽的桃树盛开着一簇簇的粉色花朵,美人蕉和向日葵迎着太阳绽放,篱笆墙上爬满了豆角秧和牵牛花,成群的蜜蜂嗡嗡的忙着采蜜。父亲在场院的一边,垒起培育红薯秧的池子,培植的红薯秧除了满足队里的需要,多余的就拔出来扎成一把把送到县城卖,解决家里的日常开支,在暖暖春阳的轻抚下,父亲整天忙碌在地里,稍大的土块用手把它捏碎,十几亩菜地收拾平整得像镜面一般,细的像面沙,然后栽上黄瓜西瓜和甜瓜秧,干累了,就躺在柔软的沙土地上歇会继续干。再往后就是施肥浇水,一直到绿茵茵的瓜秧爬满了田垄。

夏天到来的时候,到处充满了盎然的生机。蜻蜓点水,风送荷香。屋后的小河池塘里风波疏影,暗香浮动。那碧色的荷叶,那娇颜粉黛的荷花,静默在时光荏苒之中。最让父亲开心的,是满地的西瓜和甜瓜,这也是我童年中最幸福的回忆,每天都在田里转悠,这里看看,那里转转,俨然成了瓜园的二掌柜的,看看哪个瓜先熟,不时招来路人羡慕的眼光。父亲把家搬到了瓜棚,除了回家吃饭,其余时间都守候在田间地头,但凡前来那些到湖里割马草、打猪菜或从此经过的路人,只要是喊一声“朱大爷”,父亲都会乐颠颠的去地里摘一两个熟透的甜瓜给他们,母亲没少奚落他:“只要人家喊你一声朱大爷,你连姓啥叫啥都不知道了”,父亲全不在意。父亲的好人缘在整个南湖几乎是人人皆知,有口皆碑。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地里种满了大白菜萝卜、红薯甘蔗,满足了整个生产队社员的生活需求。忙完了这些,父亲就会开始他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酿制黄酒。早在夏天时,父亲就用艾蒿和麦麸皮制成了酒麯,这也是父亲在十里八乡的一个绝活,他把细糯米或细高粱煮好上蒸,然后集中发酵,经过十天半月,满屋就充满了酒香。过滤后,上等的黄酒常常会被母亲要走一些珍藏,余下的几乎就成了父亲整个冬天的口粮。父亲喝酒时一般是不吃饭的,他把黄酒连同酒糟一块吃下,以此解除饥饿寒冷 。

冬天到来的时候,满眼荻花,飘摇着思乡的情结,像云,像雪,田野间一片苍凉,秋深至寒,南雁早飞,父亲迎来他一年中难得的休闲,收拾完院前院后的杂草藤蔓,父亲在门前支起架子,开始编制苇簾,然后卖给农场的花农用来晒棉花,苇子是姐姐和我在芦苇荡里砍下后拉回来的,父亲人缘好,管芦苇荡的农场干部不仅不阻止我们,有时还帮助我们挑好的芦苇去砍。大雪落下的时候,高高的雪堆封堵了道路,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湖边风大,呼啸着在茅屋的四周,撕扯着芦苇夹的墙壁,这时的父亲就只能坐看冬云,观雪听风了。此时的父亲,尘世的浮躁与喧嚣,似乎都已离他远去,剩下的惟有纯净,那是心灵忘却一切的畅然,在这个没有尘埃的世界里,生命自由呼吸着平淡与安恬,为了驱赶寒冷,父亲会在起床后生起一堆火,烤烤衣服上的潮气,然后围在火堆边,温上一壶自己酿的黄酒,代替了早餐。每到下大雪的时候,父亲常常会想到那个离家出走的冬天,这时他会默默地望着门外,久久的一句话也不说。

父亲的文化修养其实是很高的,通读过五经四书,诸子百家,还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只是平时很少显露。有一次,队里把我们住的房子的篱笆墙换成了土坯墙,在鸡笼的上方抹平了一大片,有人问写点什么,父亲拿来毛笔,挥笔写下了李白的四句诗:“一自迁客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苍凉中带着洒脱,这或许是父亲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从离开家乡到去世,整整三十四年,父亲竟然没有回过一次那个令他心酸的村庄,包括奶奶去世,父亲彻夜难眠,隔水北望,最终还是没有回去。

父亲生活态度豁达,随遇而安,对人宽厚,平时喜欢喝一点酒,穿衣上从不讲究,在困难的岁月里,母亲常常为家境困难数落他,但他从不辩解,即便是最艰苦的岁月,也很少看到他烦恼埋怨,对子女从不苛求,对子女的要求却是尽量满足。我中学毕业后,先是在大队林场种树,后来在大队小学教书,父亲倾其所有给我买了一块上海出的手表,多少年了,这块表表链已经锈蚀,但这款表我一直保留着,因为这是父亲留给我永久的纪念。参加工作后,我先是在军工厂工作,以后又调到了荆门市,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住房,平时只顾忙自己的事,也没有把父亲接到家里过几天清闲的日子,其实父亲的晚年对儿女已经是十分依恋,每次探家,父亲都会像个小孩一样坐在我的身边看着我,反而是由于我的粗心,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的,忽视了老人的这份情感,最终也没有接老人去到城里住上一段时间,如今斯人已去,音容宛在,徒留下满腹悔恨。此生对父亲亏欠太多,每每把这块表捧在手里的时候,深沉的父爱和思念就在我的心中浸润蔓延。

父亲的坟就在门前的那块浸透着他无数汗水的柑橘地里,那又是一个风雪之夜,密密麻麻的雪花无声地落下,或许这是上帝给与一个灵魂圣洁内心干净一生坎坷的老人的厚葬。

因为是土葬,只能是静悄悄的埋,一直不曾立碑,其实立不立碑,并不重要,因为父亲的丰碑早就立在了子孙后代的心里,世世代代,我们都会记得父亲的养育之恩。

细雨霏霏的清明时节,寒意料峭的岁末春节,我和父亲的子孙们,都会站在父亲的坟前祭奠。父亲在这里,四季野花为邻,果树做伴,已经不再大悲大恸的我们,轻轻拂去坟前野花的尘土,虔诚的上香烧纸钱。带着惶惑和依恋,也因为父亲沉睡在这里而敬畏长眠在这里的所有生命。看到墓上随风而舞的小草,看到生命勃发的乡村和田野,眼前总浮现父亲慈祥的面容,告诉后代脚下的小路流淌着的很多被埋葬的故事。

站在这片承载了父亲归宿的土地上,我常常会感受到灵魂的悸动和生命的呼吸。此时的我总觉得生与死之间有一种隐秘的联系,灵魂的河流和现实的河流在此重叠,生命似乎在回归大地。每次,我们兄妹总把一腔的思念无羁地抛洒到父亲沉睡的这个地方,默默祝愿父亲在天国里过得宁静轻松,潇洒随性,实现在尘世未了的愿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