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湘山的头像

朱湘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12
分享

异国风雨:唐人街与德国村

朱湘山/海南

在澳大利亚旅游,有两个地方很受游客的欢迎,一个是墨尔本的唐人街,另一个是阿德莱德郊区的汉多夫德国小镇,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百多年的岁月沧桑,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时光的尘埃,任凭风吹雨打,却依然掩盖不了它们的熠熠风采。

这是春风沉醉空气中飘着酒香的美酿之都,这是一年四季洋溢着艺术激情的南澳首府,这是反射蔚蓝天空蓝得透人心亮的伊甸园,这是全澳洲入选世界十大旅游城市的唯一城市,这是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最值得去的52个城市之一,宁静、透彻、深邃、辽阔,充满异国风情,尽管我们只是匆匆一瞥,却也让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它的名字叫阿德莱德。

汉多夫小镇位于阿德莱德的近郊,同 阿德莱德一样,的名字来源于遥远的欧洲大陆,狂野,热情,风情万种。人们来到这里,行走在这座城市,如同在欣赏弗里达的画作,热情的南澳土地上,仿佛有西班牙和拉美大地的色彩,那样的强烈而明艳,如同上帝遗落在人间的调色盘。我欣赏这里的草木与建筑,充满着蓬勃的想象力,像生长在热带的硕大而多汁的花朵,有太浓的生命欲望要表达。

从阿德莱德市区驱车20分钟,便是汉多夫德国村。 历史的篇章总是飞扬着流畅与滞涩的墨迹,1839年,有个叫Hahn的德国船长,为了避免遭受宗教迫害,带领路德教派教徒从普鲁士东部流亡到此,建立了这个村庄。以Hahn船长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村Hahndorf(“Dorf”在德语中是村庄的意思)。之后便有了这个美丽的小镇,澳洲最早的德国移民居住地之一。

小镇不大,但景色雅致。路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午后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静静地撒在这个童话般的小镇,多伦斯河从远处缓缓流过,微风拂过手心,云朵看上去却是静止的,而天也蓝得不可思议。墙上挂满了各种老照片,一位满脸沧桑的老人正在用德式的老手风琴演奏一段德国的民歌:“我怎能舍得你,我怎能离开你,我心只属于你,千万相信。你占有我灵魂,愿与你永不分,世间别无所爱,唯你一人。有花名勿忘我,开满蓝色花朵,愿你佩戴于襟,常思念我。鲜花总有凋谢,希望有时幻灭,只有爱情长存,永久不变。我愿做一小鸟,常飞到你身边,老鹰我无所惧,疾飞向前。我若不幸死去,就落在你脚边,你不用悲伤,我死也心甘。

这是一首德国民歌《How can I leave thee》,也就是曾被邓丽君和蔡琴翻唱的那首《我怎能离开你》的流行歌曲, 舒缓渐进的音乐,忧伤而又哀婉,带着些许不安与期盼,恰到好处的急促慌乱,又似紧张的心跳,悠扬浪漫的德国手风琴声,把我们带进这个日耳曼小镇,漫步在小镇的街道上,时光仿佛停下脚步,清一色的日耳曼式砂岩建筑风格,浓郁的德国乡村风情,仿佛使人置身在一百多年前的巴伐利亚… 

在阿得莱德如果只能逛一条街,那肯定就是北大街(North Terrace)。这里是阿德莱德最有文艺气息、最值得参观的街道。这不仅仅是因为在这条街上坐落着庄严的阿德莱德大学、宏伟的南澳大利亚艺术馆、南澳大利亚博物馆和被誉为“世界最美图书馆”之一的州立图书馆等文化历史建筑,更因为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见证了过往的一切,这里收藏着南澳大利亚全部的宝藏。在阿德莱德,很难想象,一个类似于国内三四人口的城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竟有十几座。 作为南澳的首府城市,阿德莱德低调却不失华丽,其凭借美食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和如画般的风景成为澳大利亚唯一入选世界十大旅游城市的地方。《孤独星球》中写道,“阿德莱德这座城市,不经意之间散发出的优雅气质,宛如一瓶窖藏多年的红酒,静候着您来开启品味”。

在阿德莱德,如果只能去一个郊区,那一定是近郊的汉多夫德国村了。

漫步在充满德意志风情的汉多夫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这里有一种令人难以抵抗的魅力。是古色古香的街道?独特的建筑风格?独一无二的精品店铺?还是正好是阳光普照的春天?蓝天、白云、阳光、轻风,这样的搭配让整个人的心情跟着飞扬起来,轻松自在。这里有超过 130 家店铺让你慢慢寻宝,里头的商品必定会有一些“隐藏着的珍宝”等待着你去发掘。时值9月,阿德莱德山上早已进入了春天,沿着各种野花铺就之路向深处走去,绿草以磅礴之势在阳光下翻滚,春风中有难以捉摸的香气,一阵清晰、一阵模糊,玫瑰和蔷薇成片成片出现,亲吻着我们的足迹。漫山遍野的红色、绿色与黄色与深蓝色天空的完美组合,就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当然,除了美景,使这座小镇闻名的,其实是大名鼎鼎的德国美食:猪肘子和香肠。慕名而来的食客很多,小小的旅店餐厅常常一位难求,需要提前预约。德国村虽说是一个村,其实就是一个富有异域风情的小镇,一条大街向远处延伸。街上的商店很多,大多出售中国制造的德国纪念品,琳琅满目。当然也有精致的德国手工。虽然是旅游淡季,小镇街角的咖啡厅里的顾客仍然是络绎不绝,德国餐厅里热闹非凡,座无虚席,服务员都是高大的日耳曼人的后裔,服务堪称完美,无可挑剔。去德国村旅游阿德莱德算得上是热门,尤其是中午,公交车上几乎没有座位

一百多年了,尽管时空不断变迁,汉多夫小镇仍顽强保有其原有的德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对于不属于德国特色同样可以赚钱的生意,诸如海鲜店、洋快餐店、精品服装或奢侈品等,在这里鲜有市场。

  小镇路口就有一家150年历史的酒店,以提供巴伐利亚和奥地利风格美食而著名。据说麦当劳集团曾经出20倍的价格想买下这个酒店,被业主严词拒绝并发起投票,永久禁止麦当劳等快餐行业入驻,让这个小镇再次火了一把。同样,精于经营餐饮的中国美食可以在悉尼墨尔本的任何大街上开张,却很难在这里找到立足之地。在小镇的每个角落,街道上的面包房和香肠店弥漫着浓烈的德国风味,许多街旁的建筑物仍保留百年前的风格。处处都展现了德国式的风情。许多餐厅及酒馆会提供德国香肠、猪脚、啤酒等传统德式大餐。汉多夫全镇居民不到500人,这里禁止车辆鸣笛也禁止喧哗,居民们沿袭着德国风俗,周末不工作不装修...高度自治的小镇不仅享受着澳洲政府的福利,同时还享受着德国政府的拨款,作为保持传统风格的酬劳。

有趣的是,当地曾经开业一家博彩店,但第二天就被居民们强行关闭了,之后就成为博物馆般的存在,如今还会对游客开放,售卖一些澳洲的刮刮彩。里还保留着一百年前的磨坊,如今成为咖啡屋。1857年修建的学校,如今成为议会办公室和医院所在地,澳洲第一个路德教堂,里面的大钟还是从德国空运而来,如今成为汉多夫最热门的参观地。

坐在一对德国夫妇门前的花架下,眼前的风景令人陶醉,各种鲜花开满大街两旁,风姿绰约地装饰着小镇,春风自由自在地吹拂,艺术无处不在。我想到了家乡的城市:昔日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变成了水泥路,老房子拆了盖成钢筋水泥的高楼,到处都是工地。为了吸引游客,抓旅游收入,另外再选址新建一个仿古村落,再取一个名字,就摇身一变成了古迹、古村、古城。有时候差距的产生并不是历史,而是人文!试想,如果汉多夫这里是一个中国村,如果这里换做让国人经营,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早就面目全非了,很难想像让一群身陷欲海、急于发财、奋勇搏击的人们一样弥久守望,坚守家园。也许富人们早就到市区买别墅,买学区房去了?也许这里早就开发成房地产项目,利用德国村的金字招牌去赚更多的财富了。为什么只有德国村里的人能够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特色?牢牢地根植在民族文化的泥土之中?,恐怕与德国人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精神不无关联。他们的思维特质就是理性、严谨、认真、执着、讲信誉、守规则,遵循内心,敬畏规则,骨子里有一种为之骄傲的民族自豪感,德国村里的理念也是如此。

德国是一个被称作“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家”,诗人、学者层出不穷,歌德、海涅、席勒、格林兄弟……都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近代德国思想界的天空,还有一大批璀璨夺目的思想巨星:莱辛、席勒、歌德以及莱布尼茨、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还有诗一般优美语言的思想家——海因利希·海涅。德国的古典哲学直接继承了历史的批判精神,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建立起一座座丰碑。“德意志哲学家的思想光芒照亮了人类智慧的大半个天空”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马克思曾说过:“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德意志民族不愧是一个思辩的民族。思辩哲学的理性批判精神培育了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生长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的一代代德意志人民,从基督教文明以及新教的思想传统中,继承了正直向善、诚实守信、理性批判、个人自由等精神品格;特别是从思辩哲学中继承了那种严谨的追求探索真理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形成德国人质量意识的文化、精神元素,是蕴藏在德国优质产品中的“灵魂”。汉多夫人的精神品格同德国民族的品质一脉相承。

汉多夫所在的阿得莱德山同时也是南澳大利亚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小镇附近有多家知名的葡萄酒庄,这里最出名的酒是清凉气候葡萄酒,白苏维翁(Sauvignon Blanc)。如果时间紧不能去巴萝莎酒乡品酒,可以就近在这里的酒庄品品酒。还有,我从南澳回来后,有朋友在微博上介绍说,在汉多夫大街尽头处的贝伦伯格草莓农(Beerenberg)可以亲手采摘香甜的草莓,南澳大利亚的草莓季是每年的十月开始到次年的五月结束。

那天下午,我们在汉多夫小镇停留很久,挥之不去的乡愁却回到了墨尔本唐人街的鹅卵石小街上。

每一位来到异国他乡的海外华人,一定都去过当地的唐人街,它承载着每位华人对家乡的记忆,能给在异乡的你带来无法替代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唐人街,别名“中国城”,又被当地很多华人社团称为“华埠”。作为早期海外华人移民的庇护所,这里聚集了大批华裔居民和中国特色的建筑。真正去过唐人街的人就会觉得很一般,但它承载了国人在异国他乡的一种情怀

墨尔本唐人街墨尔本市中心,坐落在在我们下榻的墨尔本美居迎宾酒店的对面,紧邻最繁华的斯旺斯顿大街商业步行街,它以其色彩艳丽的建筑风格、风味浓郁的中式餐厅和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商店,成为旅游观光者的慕名访胜之地。
    到达墨尔本的当天,我和太太在唐人街走走停停,一切都感到亲切。不到一公里的鹅卵石街道,两旁是年龄超多半个世纪的老建筑,古雅却不沧桑,两座简洁的中国牌坊竖立在街道入口。路上林林总总的中文招牌和许多行色匆匆的华人预示这里又是一个很大的华人聚集地。在街两头各修起了一座中国式的“袖珍城墙”,把华人区围了起来,街口上还修了牌楼式的城堞。这里有中国商店、中国医院、中国媒体、中文电影院、华语夜总会、中文书店、中医诊所和以中文为主要服务语言的银行、保险公司、律师(移民)事务所、旅行社、免税商店及众多马来西亚饭馆、泰国饭馆、日本饭馆等亚洲餐馆,在这里可一网打尽东亚甚至东南亚风情。当地人不仅到这里来享受中国的美食,还可以就便观赏中国的文化艺术。还有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记录华人移民历史的澳华博物馆。唐人街也是墨尔本的娱乐场所的集中地。其周围有常演歌剧的美琪大戏院和数个电影院。迷人的建筑群、不计其数的餐馆、大红灯笼以及 Little Bourke Street的大钟都为墨尔本的唐人街营造了惬意迷人的氛围。
    有着近150年历史的墨尔本唐人街,跟汉多夫德国小镇的历史大体相当,当年是中国侨民的聚居地。1853年当澳大利亚发现黄金的消息传至广东沿岸各地时,一群又一群年轻力壮者便相继离乡背井,南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郊巴拉拉特的素维伦山发其黄金梦,部份索性在此定居下来,这便是墨尔本唐人街的诞生。小小一条街,如同一个浓缩的中国,这里有家乡的美食,家乡东西,也有着熟悉的家乡话,也正是这么一条街承载着多少华人对家乡的怀念,同时也见证了一代代华人奋斗的足迹。而对于很多外国人而言,唐人街则是他们认识中国的第一步。经过一段时期的演变,唐人街的居住功能开始弱化,商业街市逐渐兴起,居住在唐人街的中国人从唐人街搬迁出来,住到普通澳大利亚居民的环境之中,并竭力去适应澳大利亚这个社会。历史演变的结果,同一城市再形成更多的大大小小的唐人街。墨尔本的利士门、博士山、史宾威等都是华人新的聚居地。
    墨尔本唐人街不是传统华埠,集华族社会、经济、文化于一身,是一条中华文化街,是全体华裔同胞团结的象征。街不算长,但意义深远。马路不算宽,却能容纳下32万华人。座落在唐人街内的澳华博物馆,展示着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历史。四座牌坊于唐人街的入口处,作为欢迎进入一个文化兴旺的地方的标志。宫灯高挂,彩旗飘扬。每年新春佳节时,从不同国家、地区移民来的中国人,都同一天举行新庆典,请出“大龙”在城里巡回欢腾,群狮共舞,向龙的传人祝福。食品节、龙舟节、中华文房四宝、传统工艺制品、中医中药等等,唐人街文化含量的增强,对中国人来讲是凝聚力,对澳大利亚各民族而言是吸引力

然而,曾几何时现如今许多唐人街似乎逐渐走向了“没落”。以前热闹非凡的唐人街,都变得人烟寥寥。穿过这道气势恢宏的门楼,道路两旁的数十家餐馆看起来没什么客人,一批中国专业服务公司早就关了门。顾客超过10人的店面寥寥无几,其中一家卖的是美式面包。除此之外,能看到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游客在自拍。我们在跟当地的留学生交谈中,几乎都劝我们不要去唐人街买东西,对唐人街反映漠然,他们说唐人街的价格很贵,一不小心还会买到假货,从上海来的那个导游说:唐人街是中国人专门坑中国人,建议买东西特别是买保健品,要到当地人开的商店里买。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一代华人对唐人街产生这样的看法。不过,个别现象不能代替整体,仔细观察会发现,唐人街式微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其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正是华人影响力的逐渐增强,区域淡化的表现。

 比起待在唐人街里做小本生意,唐人街的下一代都更愿意念书,做白领。

相比第一代移民,移民后代由于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英语流利,学历高,更容易找到好工作,也更容易在澳大利亚过上富足的生活。与过去几十上百年那些语言不通、工作选择有限,不得不从唐人街开始生活的移民相比,新一代的中国移民早就不满足作坊式的小商小贩的经营。唐人街“中国化”逐渐消失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全球各地的唐人街已经从“中国化”逐渐向“国际化”转变。引入许多亚洲元素,这使得今天的唐人街曾经特色鲜明的边界正在逐渐消失,更像是“亚洲城”,包括泰国和韩国餐馆在内的少数族裔餐馆丰富着唐人街的美食和文化。

“中国新年”这个词为例,现在商家在做市场宣传的时已越来越少用,而是用“农历新年”或其他称呼把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新年一起包括了进去。现在的唐人街现在不只有华人,还聚集了韩国人、日本人、泰国人、马来西亚人以及新加坡人,甚至还有很多白人商店夹杂其中。整个社区的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是中国人聚居地。唐人街上的传统中国元素正在逐渐减少,多元化和现代化成为新特点。唐人街的主角——华人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搬离唐人街久负盛名的墨尔本唐人街和悉尼唐人街的华人居住人口也都呈逐年下降趋势。
专家指出,表面看来,传统的唐人街的确“式微”,但实际上,唐人街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而唐人街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则悄然渗入了当地社会。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华人搬离了唐人街。新移民在初来乍到时往往需要通过唐人街获得资讯,但随着他们对当地社会的了解不断深入,会发现唐人街的发展空间相当有限。因此,能力比较强的人会选择离开唐人街闯荡。此外,生长于斯的新一代华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个人素质更优秀,与当地又不存在沟通和技能上的障碍,也就更倾向于同主流社会相融合。
     面对唐人街的现状,有人开始推动当地政府机构和学者探讨唐人街的发展,希望能够转变经营模式,改善治安环境,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唐人街的经济活动本身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新移民初来乍到时仍乐意在熟悉的环境中购物;游客更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唐人街始终是‘华侨华人的家’和‘文化传承的根’。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华人都对唐人街有需求,因此,未来的唐人街仍会继续发展下去。
    种种迹象都表明,唐人街似乎正在一步步“式微”,但其本质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并未消逝。虽然一些建筑装饰不再那么复古,但唐人街的精神内核始终没有变。唐人街在海外的发展难免需要融合其他族裔的文化元素,而且,传统中国元素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中国元素在融入当地的同时,不断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这是大势所趋。从这一点来看,唐人街的转型和德国村的坚守,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可比性,一切都是为了发展和生存。

唐人街,一座中华儿女百年奋斗的丰碑,一张中华民族灿烂篇章中的厚重标签。

一个是中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一个是德国的移民村,两两相比唐人街选择的是多元并存,融合发展包容,中华民族的性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巨雕和悲壮史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德国村选择的是严谨执着,特立独行,百年不变的保持着传统的风格,保持着纯正的德意志血统,是德意志人特有的民族精神的延伸。

夕阳下的唐人街和德国村一样,漫着一种淡淡的乡愁,以及绵绵的诗意。远望山谷,一声叹息,德国村和唐人街,两首百年一叹的含泪清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