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山/文
空荡荡的老街上,行人寥寥。光亮的青石板上泛着老屋的倒影,早晨的阳光软软地照射下来,流泻了一城温润的情意。几个老人在自家门前慵懒地打着呵欠,一切都是那样安详静谧。
这里是有着两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土城。
从遵义一路北上,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土城。下榻的地方是土城岁月酒店,这是一家中式风格的庭院式酒店,应该是此地最高档的酒店了,有种星级酒店宾至如归的感觉。酒店的后门和景区的一个入口相连,走下五十步台阶,经过一处雕刻着古诗词的石壁,再走过一座小石桥,就到了古镇景区的一个入口。
这是一个小众的秘境,也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去的世外桃源。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业化的热潮似乎与这里无缘,主要的老街上还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十分古朴和沉厚。而红军四渡赤水时留下的红色足迹,则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老街还保持着原始的风貌,既质朴又纯真。没有来过土城,你不知道她的秀美;来到土城,你就会被这古味醇厚的文化风情深深震撼。
两千多年来,土城默默地伴在赤水河畔,如同一位孤独睿智的老人,安静祥和地审视人世沧桑,时代风云。这个因航运而兴的古镇位于赤水河古盐道上,系古时“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她同时还是享有盛誉的酿酒中心之一。历史上四方商贾云集,形成了古镇浓郁的商埠文化底蕴。不同于那些知名的古镇,土城古镇虽历史悠久,原始古拙,但由于久居山中交通不便,更有一种遗世而立的安谧和清幽的韵味。
古朴的石板街上,客栈、老茶馆、餐馆、书吧与大大小小的各种博物馆,与古镇风格浑然一体,让老街焕发出独特的魅力。青砖、黛瓦、石板路,各家各户挂在门梁边的店号,小巷子深处悠远清脆的叫卖声……像是用一只马良的画笔,轻易就打造出一个时空穿越的梦境,让人仿若身临千年之前。
上午时分,街上静静的,我和太太在小巷中随意漫步。除了我们和几个工作人员外,竟不见一个游客。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放着凳子,行人走累了随便坐坐;而各个博物馆的门都是敞开的,走进去,有种回到家的感觉,无案牍劳形之烦扰,有品读时光之意趣,这感觉真好。
奔腾的赤水河,诉说着土城源远流长的历史,并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显得那么悠然,那么神秘……
土城因四渡赤水而驰名,其内建有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为红军三军团司令部旧址,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同志题写,馆中陈列翔实地再现了红军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四次飞渡赤水河,至5月9日渡过金沙江,取得战略转移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分为土城战役、四渡序曲,一渡赤水、扎西整编,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虎离山,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等五个篇章,凸显了四渡赤水的“神”与“奇”。正如作家何建明诗里写的那样:“土城的土/英雄的土/那是红军将士在赤水河畔/用生命使红色之船/从最危险的河道平安驶出”……
这里的街巷全为石板铺砌,依河道蜿蜓曲折,随地形高低起伏。其群体建筑有两种布局方式,一种是位于山脊时,总体布局向凸弯曲,具有离心发散的感觉,视野开阔,利于自然通风;另一种是位于山坳时,是呈凹弯曲,具有向心、内聚感和安全感。
这种依山就势的传统建筑,自然地形成了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其造型轮廊高低错落,纵向空间丰富,天际轮廊优美,是一幅“高低俯仰皆成画,前后顾盼景自移”的美妙画卷。
沿着月亮台码头拾级而上,可以看到曾被船工们那沉重脚步磨穿的台阶,历史在这里沉淀,岁月在这里流淌。行走在土城古镇,不仅可看到被“川盐”漫漫吞噬的土城盐号,同时也可看到“船帮”老大的豪华住宅,还可目睹船工们住宿的“客栈”,以及被岁月剥蚀、听歌唱戏的古戏台。
信步街头,无论是街前街后,还是小桥院落,一颗颗古老榕树见证着古镇的苍桑、古老,漫步老街上,你才知什么是岁月静好,什么是在俯仰之间与时空对话。
在这里,一个不到万人的小镇,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竟有九个,这在贵州仅此一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土城的繁华旧梦持续了许多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土城镇老街上有上百家商业兼,七十年代末仍然没有一个农业人口。这里的小吃诱人、牵人;小炒蒸菜惹人、馋人。除了美味小吃外,还可以品尝到盛产赤水河中的“鲶巴郎”鱼,体味古镇烹调艺人的独特技艺。千百年来,勤劳的古镇人利用当地生产的红苕、糯米、花生、蔗糖等原料,通过蒸、煮、炸等数十道工序精制成了香脆可口,甜美舒心的苕丝糖。今天,苕丝糖仍然是古镇人的馈赠佳品,哪里有古镇人,哪里就有苕丝糖,哪里就有古镇人的身影、足迹。
古镇不但有美食、美酒,女孩子更是漂亮可人,赤水河畔有这样的说法:“土城古镇产美酒、漂亮的姑娘家家有。”山溪边的浣衣姑娘,古街巷的妙龄女郎,古桥上的青春少女,院落里的年轻少妇……看上去那么的清沌、自然、勤劳、纯朴和善良。正是应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古话。
离桥头不远的地方,有一家专门经营本地小吃的店家,门口一个女孩正专心致志地做着当地名吃手工苕汤圆,姑娘长得很美,是那种未经修饰的自然美,两只大大的眼睛秋水一般的清澈,她的神情就像这小街一样的静美,行人的目光和脚步都不会惊扰她工作时的专注,走过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回头多看几眼,我们走过和折返的时候,都见她心无旁骛地做着汤圆,始终连头都不抬。
到了午饭时间,我们在外面的街上看了好几家,都觉得没有古镇里边的环境好,我提议:还是去那个做汤圆女孩那家吧。太太略带醋意地说,我就知道你忘不了那个女孩(其实她心里也想去)。遂又返回到老街上,店老板和老板娘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一人点了一碗苕汤圆,每碗5个,红薯粉包的皮,里面是瘦肉、豆腐和香菜,有点糯糯的但又不粘牙,味道确实鲜美,那女孩进来和我们打个招呼,就又到门口做汤圆了,她说她每天要做800多个汤圆,大部分是镇上的人来买走了。我问老板,你是外地人吗?老板说他就是本地的,在这条古镇的街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自家经营。房子是自己的,赚多赚少都不太在意,求的是一种生活的自然充实。
是的,土城的人们一直追求着这种自然、舒坦、宁静的生活情趣。不管闲暇之时,还是逢场赶集;不管是古镇人,还是乡下人,他们相聚茶馆,三五成群围坐于木桌旁,或品一杯清香的盖碗茶,或天南地北聊天取笑,或打一回川牌,或抽几口旱烟……,水码头茶馆休闲的日子,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
戏曲与茶馆不可分离,每逢节庆之时,老人们喊几句川剧,高亢嘹亮之声由茶馆深处飘然而出,一如茶香溢满街巷,人们品茗听曲,构成和谐的古镇文化氛围。
一支短笛、一把二胡、一张杨琴,能凑出古镇人心里的歌。
一个木盆、一支笔,能画出古镇人心中的梦。
一把铁锤,一根钢钎能敲出古镇生命的历史,能雕刻出土城人的岁月流金。
土城之土,智慧,神奇。你以历史的名义,让中国的命运,向着光明的未来远航。
赤水河,奔腾咆哮、惊涛拍岸,荡涤着历史的尘埃;土城镇,就是大浪淘沙留下的明珠,在漫长的时光里阅尽千年,在赤水河畔璀璨着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