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湘涛的头像

张湘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2
分享

燕子归来筑新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在佗城这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里,我深深地沉醉在河源这片客家的青山绿水之中,真真切切地体味着客家古邑别致的风骨和高致,感受着广东岭南文化蕴藏与形成的历史脉络。

莺啼燕语报新年”。似乎是应了某种召唤,燕子们从遥远的地方,翻山越岭,经过长时间的飞行,终于赶回到她们离开了一个冬天的岭南。只见她们一会如一把长剑挥向空中,一会又横空刺去,俯冲而来;有的停歇在南越学宫、祠堂、城墙、庙宇之上,有的在印迹斑斑老宅的上空飞翔;更多的则是早早地飞入百姓的家中,探寻着旧时的巢。

坦白地说,和许多人一样,作为高铁建设者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来到河源,在这个地处粤东北,气候温和,山川灵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龙川县,竟一住就是第五个年头。

河源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东江流域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保留了丰富的客家文化遗迹,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之称。

河源,在岭南地区的春天里总是最极端而又最热情的面孔。春天里,北方最寒冷的天气渗入与岭南温暖气息的双重融合下,总是来得悄无声息,怎么也琢磨不透她的变化。就像是和藏匿在山川、热情似火的客家人性格一样,让人猜不透。

突然有一天,轰隆一声雷响,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顿时整个春光霎时间点染了春天的栈道:茂盛的丛林中长出嫩草,万绿的青叶中冒出新芽,绿叶漫山……

春天,来得竟如此突然,无声无息!

燕子,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就像奔赴一场生命的盛宴,仿佛是与人约好了似的,一路把冬天的帷幕推开,把嫩绿的春天接回岭南客家大地。在她们的接引下,春日里阳光下的木棉花开了,枝条上绽放出了朵朵大红花,像一支支燃烧的火炬,格外引人注目。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飞雪一般,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自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燕子归来寻旧垒, 风华尽处是离人。”佗城的春天,是最有魅力的。在这个“秦朝古邑、汉唐名城”古城中,游动着文化的芳华,注定流传着那曾经远去的故事,上演出一幕幕的历史大戏。耳边仿佛能听见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刀光剑影、鼓桴相攻的铁马奔驰,记录着文化交融、和辑百越的和谐相处,变幻着秦唐汉武时的繁荣和历史的沧桑。

我在想,是否远古的燕子也如今天如此,在悠远的时间空间里漂流,从北至南的迁徙,记录着岭南与中原文化的历史征程。

自秦朝设县以来,佗城就成为岭南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城邑之一,是岭南最早的客家移民地,又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中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素有“秦朝古邑,汉唐名城”之称,在与外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赵佗文化。

当然,许多文史更是认为“广东是旧文化的保存所,又是新文化的策源地。几千年来,由于广东处于南方以南,距离战乱颇多的中原较远,再加上南岭的天然屏障,反而更好地保护并延续了原本分割破碎的中原上古汉文化。

客家人对燕子是有特殊情感的。身边的客家朋友说,在他们很小时候都被家中的老人告诫:“白手捉乌雕,唔死都病一跤”,意思是说不要去抓那些燕子、乌鸦回来养,会引来祸事!

在朋友的记忆里,从小知道燕子能吃很多很多的害虫,不但不能抓捕和打它们,还要保护它们。或许是自小就受到教育的缘故,尽管它们每天都把很多粪便拉到地面,把地面弄得脏兮兮的,也丝毫不在意。因为,自小时候客家人就总是视燕子如神灵一般,从不会说燕子的坏话,更不用说去打燕子了。

佗城这座古城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是有燕子窝的,有的甚至有好几窝。自古以来,客家人同其它地方的人民一样,乐于让燕子在自己的房屋中筑巢,生儿育女,并引以为吉祥有福的事。

你瞧,燕子有的在房檁上搭巢的,有在屋檐下搭巢的,还有的在室内,或在室外。室内的燕子是那种白肚皮的,比较常见的那种;室外的燕子肚皮和脖颈泛红,人们称之为麻燕子。室内的燕巢是半敞型没有封闭;在檐下的则不同,巢的上下封闭,留有进出口。

客家人是从很远的中原地区待迁徙而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而居,植物取之不尽,动物用之不竭。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很有灵性的。在人们的眼中,燕子对人类的意义比较重大。家燕的迁徙活动是绝佳的春夏物候,“燕子低飞要下雨”之类的行为特征也能对气象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或许,这就是这些柔弱的小精灵能与人类和平相处到现在的原因。

久而久之,客家人对动植物有了特殊的情结,从用来煲美味佳肴的树头草根,到村头寨尾敬若神明的“伯公树”,再到红白喜事中各种动植物的寓意。祠堂是客家人视为最庄重的地方。佗城,历史记载的古祠堂就有89间,每间一个姓,现仍存48间祠堂。而且还有40多座姓氏宗祠遗址,被誉为中华古祠堂博物馆。据说,4万人的佗城里居然有179个不同的姓氏,由此成为了“中华姓氏第一村”。

禽畜是不能在祠堂生活的,但燕子却可以在祠堂任意地方做窝,而不会被干扰。这是因为对于客家人来说,最为亲近的三个动物只有燕子、狗和猫了,只有它们才能进入主人家生活。客家人家里虽然普遍养猪、鸡、鸭等,但这些动物生活与人是绝然分开的,人们会在与生活区会有一定距离。春节的时候,家家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从这里可以看出,客家人继承了王阳明 “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精髓,深受中国道家哲学崇尚自然的主旨和中国儒家、道家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的影响,深刻地体现出人、民居、动物、自然环境的和谐一致,深切地流露出热爱自然,安居乐业,希冀和平的愿望。

我们的房东姓骆,早在2017年租房子给我们时,就专门叮嘱我们要善待这群小精灵。对于客家人来说,燕子在家里作窝,被视为吉祥的象征,特别是一些有小孩读书的家庭,有燕子作窝,会被誉为家中会出人才,或是金榜题名的吉兆。

燕子是侯鸟,燕子北飞后,它做的窝一样会被保留,直至明年燕子重新光临。如果燕子连续在自己的家里面筑窝,就是这家人有诸多的喜事。客家的老人们会经常嘱咐孩子们,不要捅燕子窝,不要破坏它们的家园,要让燕子一直在自己家里面住下去。因此,我们这群五福四海来的高铁建设者受到了这样的福荫,五年间竟然有四个燕巢筑就于驻地的檐顶上,成为我们驻地里的一大景观。

宋代词人晏殊就有“似曾相识燕归来”。其实,我不肯定最先飞回来是不是去年离开的那四户家庭中的一户。主要是它们实在太相像了。房东老骆告诉我,这四个燕巢,如果能飞回来的,肯定是去年在这里住的。因为,燕子是很讲友情很守“信义”的。而喜欢老巢就是燕子的习性,如果老巢没有燕子回来住了,多半是往年的那对燕子迷失在路途回不来了。

家燕返回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一个新的巢穴。在旧巢完好,人在去年又没打扰它们的情况下,它们都会返回旧巢。但如果人在去年捅过燕子窝的话,它们一定不会回来了。

对老骆的说法我是半信半疑。但没过多长久,我们驻地的四个燕巢就住满了住户。看着它们双双“嗖”地一声冲向天空,一会又便叼来一口泥,或衔来一根草,在修补忙碌的时候,我觉得老骆的话不假。难怪宋朝葛天民就曾写道:“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进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充分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

其实,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莫过于家燕。家燕前胸黑褐相间,额和喉部呈棕色,整个上体蓝黑色,下体其余部分白色,尾基部有一行白点。家燕体态轻捷伶俐,速度极快,刮风下雨对它们也没有多大影响,反应十分敏捷,张开嘴巴能在空中捕捉各种飞虫,并不时地发出几声短促、尖锐的鸣叫。蚊蝇以及各种昆虫都是它们喜欢捕食的对象。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燕子秋去春回的迁徙规律。相传春秋时代,吴王宫中的宫女为了探求燕子迁徙的规律,曾将一只燕子的脚爪剪去,看它是否在第二年仍旧飞回原地。无独有偶,晋代有个叫傅咸的,亦用此法观测,结果这只缺爪的燕子在次年春天又飞回来。

燕子一般在夜里飞迁,尤其是在风清月朗时飞得很快很高,白天则在地面休息觅食。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赶去更加温暖的阳光和湿润天气的地方过冬。

家燕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因此,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据国外生物学家统计,老燕子回巢的比例接近1/2,头年的幼燕回旧巢比例为1/6,燕子能找到旧巢与它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和超常的导航本领是分不开的。

春归的燕子,因旅途劳累,捕捉虫子少,饿着肚子,也要收拾旧居,开始为传宗接代做准备。返回家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一个新的巣穴。    

燕子喜欢把巢筑在屋梁或屋椽下。选好地方后,雄燕就帮助雌燕衔泥。家燕们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用喙把泥和好,和成可衔起的程度再一粒一粒衔回来,堆积成碟形的巢窝。

燕子筑巢是由下往上修筑的,每日里燕子衔来黄豆大小的泥团,一粒粒的垒放在下面的基础上,每层都往外移动一些,慢慢面积就大了起来。每粒小泥团的大小很均匀,一层层交错码放,看上去很整齐,是用口水粘合的,泥团融合后就很硬实,没有绝对大的外力作用根本不会燕巢受到影响。

燕巢,似一个切开的半个榴莲悬在屋顶,出入口也就是鸡蛋大小。燕巢下面很小,往上逐渐大了起来,慢慢接近了屋顶。燕子往往会留一个豁口,在这个豁口处燕子又用泥块继续往前搭建出一个平台,好似我们的阳台,又如家里进门的玄关。这不,驻地里这两只燕子正站在修补完成新巢边上,吱吱的叫着,好似庆祝它们辛福家园终于落成……

家燕一年繁殖两窝,每窝产卵3-6枚。雏燕出世后,雌燕还要在窝中抱雏,觅食的重责自然落在雄燕的身上。雄燕平均每天往返巢中200次左右,捕捉数以千计的昆虫来喂养幼燕,待雏燕羽毛渐丰、食量大增时,雌燕才帮着雄燕一起外出觅食。据统计,一窝燕子在一个夏天吃掉的昆虫达100万只,也有人说一只燕子在一个夏天吃掉的一个接一个地排起来,可长达1000米。

都说燕子是吉祥的鸟,燕子到谁家筑巢,谁家就有好运,谁家以后就会兴旺。客家歌谣就有“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这表现了客家人对燕子的重视,意思是说把初九的日子视为良辰吉日。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台湾歌手邱幸仪的客家语流行歌曲《燕子》:远方日头落山下 燕子归屋卡(回到家),唔(不)管归路有多弯曲, 唔会添望忒(不会忘记了),记忆中有一本老相簿, 记载等捱等个笑容(记载着我们的笑容),脚踏车个车轮仔转唔停, 载捱(我)归故乡……”一个最纯最柔的旋律,一个让人难忘的最美的歌声,让邱幸仪把这首客家流行歌曲《燕子》唱到了极致,扣人心弦,陶醉于其中。

其实,我一直思索,在拷问这种精神是什么?

我想,这与小燕子持之以恒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是如出一辙的。小小燕子东南北飞,不怕艰难,不怕挫折,努力奋斗,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是日复一日的积累之功。

我们高铁建设者的人生过程不也是如此吗?为实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之路,我们东奔西走,流浪筑路,四海为家,穿梭在高山峻岭之间,在工棚里枕着月亮,在蛙鼓虫鸣的夜曲中,用一腔热血和激情,来搅拌铸就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翅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筑路人独自品尝、独自感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见到回归的燕子,高铁建设者的胸中自然滋生乡愁,如同燕子冬去春来,叶落归根,义无反顾回到故乡母亲身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