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湘涛的头像

张湘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1
分享

娘 酒

客家人是离不开酒的。这是我来到河源修建高铁对其认识最深刻的一件事。客家人的好客之道,酒是自然少不了的。摆酒设宴,是客家人重要的社交活动。

而有客家人的地方,就必定有客家的娘酒。每当到其家里小坐,主人总会端上一碗黄酒:“渴了吧,来碗娘酒喝!”然后一碗米酒就会端到你的面前,黄澄澄弥漫着香气,那色泽与质感,就像那乳汁中融入了几滴稠黄的蜂蜜,随着醇正的酒香飘入鼻,顿时让人飘飘然,沉醉其中……

娘酒,不仅是客家的淳朴记忆,各种民俗中文化的精髓,更是一份美丽的乡愁。乡愁,是我们每个人亘古不变的情怀,维系着灵魂的家园,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和寄托。

《说文解字》对酒字的解释很有意思:“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意思是说酒能成就人性之善恶。就是迁就、满足。最终体现的还是人的一种品格,精神。

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他们不断迁徙,不断南下的历史。客家先民从北到南迁徙过程中,历尽苦难,饱受沧桑,陆续进入了江西赣江流域、闽西南和粤东北等地区。“客家”,这个族群强调了“客人”的属性。他们筚路蓝缕,拓荒垦殖。加之先民们南下路上就衍生出了极为强烈的文化心理认同,在两宋期间,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山区少数民族特征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不断迁徙离家越来越远的日子里,那种怅惘、孤独、寂寞,恋家的情绪深重,郁结于心。离开家乡,真的好远好远,还要走上多久,多远?在此,休憩片刻,喝上一口娘酒,那种烈性仗剑走天下的情绪被激发出来。朦胧、迷离的眼神中,远处一座座山峦,在秋风里不断蔓延的乡愁,在酒水里发酵。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不仅保留了古老中原华夏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文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

比如客家人的酿酒和饮酒方式已有1000多年历史,秉承了许多古中原地区的酒文化基因。起初酿酒时,客家人采用山楂树的根叶及自己种的高梁和小米来酿酒,酿出来的酒有舒筋活络、驱寒保暖之效。后来,客家人又采用制糖后的甘蔗渣酿酒,这种酒被称之为“滗酒”。此外,客家人还用糯米放入蒸笼蒸成饭加入酒饼和红菊发泡来酿酒,因这种酿酒呈暗黄色,因此客家人又称它为“客家黄酒”,也被当地人称为“娘酒”。

客家黄酒,还有一个十分温馨的故事。据相传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一群人徒步越过千山万水,进入岭南的崇山峻岭之中,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个个昏睡过去。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沁人心间,一位年长妇女慢慢苏醒时,见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

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人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醒来,精神焕发。望着大家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糯米酿成的酒。”接着长者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其后,这支中原的族人就在当地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客家娘酒也世代相传至今。

客家人常常说:“酿酒做豆腐,无人敢称老师傅。”客家地区家家户户几乎都精熟于酿制用糯米发酵而成的“客家娘酒”。因此,村中家家户户少不了酒瓮、酒缸,晒在庭前院后。逢年过节,妇女们在自家的灶头和院子里做娘酒。即便做了几十年黄酒的师傅也不敢大意。

蒸煮娘酒,颇讲究“土味”。娘酒的主要原料糯米,以刚脱壳的糙米为最好;水要用古井水;酒饼要质量刀土酒饼;连清洗酒缸、酒瓮也不用洗洁精,而是用古井水清洗。然后,是洗净糯米,然后用大锅煮熟。接着把糯米饭放在大箥簸里摊开,撒些具有发酵作用的“酒饼”磨成的粉,用手搅拌后,摊开凉透。待糯米饭凉了以后,倒进一个大水缸里。缸口用布或透明的蜡纸封住。

为了方便观察糯米饭发酵情况,最好用透明的蜡纸。待闻到酒香时,大水缸里就会渗出一些发酵的娘酒。客家娘酒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将米酒从酒糟中过滤出来,装进小瓮中,加入红曲,用草皮封好,埋入燃有暗火的火堆中。炙酒完成后,就可以把瓮口封起来,这样,整个酿造过程就完成了。通过严谨的制作工艺,能保证酒质更加醇厚清香甜美,而且可以保留更长时间。

看着冒着气泡的酒缸,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气息,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静静的,没有多余情节,没有烦琐的过程。在那酒缸背后,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从容,一种自然,一种蜕变的过程,一种全新的升华。

这时,我似乎看到了酒中的一个个人影,一个个故事,在酒曲的融合下,让一粒粒洁白的糯米,在时间的浸泡下、膨胀、发软、融合,最终沉淀,最后融合整个空间,醉人的芳香发散在空气中,久久不能挥之而去。娘酒醇香、爽口,喝到尽兴之时,酒意微微,脸上放光,五脏六腑似温水沐过,暖烘烘、热融融的.飘飘然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与江南的糯米水酒异曲同工,但却有着绝然不同的独特底蕴。客家娘酒,呈乳白色,浓的用筷子一粘,可以拉出丝来,喝上一口,味美香浓,直透心头。《幼学琼林》中记载:“其味香芬甜美,色泽温赤,饮之通天地之灵气,活经络之神脉,尤适健身养颜之益也。” 据科学考证,好的黄酒其实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低度酒,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娘酒的清香,到最后的馥郁,随着乡村的酿造历史,从远古一路蹒跚走来,漫漫时空,每一页都浸漫着酒的醉人香气。

在烟火气息中,我似乎看到了娘酒,是如何点点滴滴融入在客家人的生活当中。娘酒倾倒在碗里,杯里,甚至放在水壶里,背在身上,都不影响其酒色的芬芳。客家的新生儿一出生,产房里就弥漫着酒香奶香,坐月子的“娘”,都要喝上不少客家娘酒。但因为产后的妇女身体虚弱,必须补一补身体。因此,在娘酒中辅以鸡肉,俗称鸡酒。在烹煮的过程中,先放些姜片,把鸡肉在锅里炒熟,然后与沸开的客家娘酒一起煮。于是,作为功臣们的母亲们就理直气壮地享受酒煮鸡,酒蒸蛋的待遇了。

客家儿女,哪个不是吃着母亲身上“娘酒煮鸡”化成的乳汁长大?谁能忘记母亲无私的付出和爱?“娘酒”就是乳汁,乳汁亦即是“娘酒”,哺育了客家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难怪大家都说,娘酒是乳汁,是延续客家千年的血。千百年来,伴着先民们迁徙的脚步,娘酒就这样融入渗透进客家人的血脉里,流淌在岁月与情感的醇香之中。

当然,娘酒虽然成为客家人春节喜庆日子饭桌上必备饮品,更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但是绝对不会让小孩子喝酒。他们认为,酒对于没有成年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伤害的。因此,不会让孩子们碰酒。待孩子成年后,喝酒自然是社会交际的必需,反而要求小伙子、大姑娘们都要会喝,这就秉承了客家好客的习俗。

客家人好客,人来热情挽留,先递上一杯功夫茶,然后摆酒待客。这种待人接客的诚恳,就如娘酒一样美好,让人痴迷。有一次,我到当地的一位客家好友家里去做客。娘酒香甜,好入口,心中高兴,于是跟大家一轮轮的干杯,一碗碗地米酒穿肠过肚,人就像打鸡血似的。平常,通常喝上一碗,我的脸就会红,浑身就像打了麻醉一样,有点轻飘飘的感觉。如今,这下真正地陶醉了,飘飘然、醺醺然。酒喝到位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温热的话不知说了多少,最终在睡眼朦胧中,被大家抬回了宿舍。

酒不能解忧,这是我们大家的共识,只是令人在由兴奋到麻醉的过程中暂时忘怀一切。即刘伶所谓“无息无虑,其乐陶陶”。可是酒醒之后,所谓“忧心如醒”,那份酒醉的滋味很不好受,所付代价也不算小。以至于,现在每次我看到米酒,心里都很不自然,抱有警惕之心。没想到这么好喝温柔的酒,竟然也有猛烈粗犷的一面。当然,娘酒是我工地上兄弟们的至爱。繁忙工作后,是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的工友们最大的享受,不仅解馋解困,而且也解了我们思乡的情意。

在客家人的世界里,我看到的几乎都是妇女在做娘酒,如果没有勤劳的客家女人,我想娘酒就不能称其为娘酒了。客家女人们把米粒蒸煮成饭,再把饭酝酿成酒,酒成为男人们的钟爱之物。男人们把气力又用在耕地上,播种成秧,结成稻穗,最后育成米粒,然后女人们又蒸煮化酒……难怪,当地人称娘酒是思乡酒、母亲酒。

周而复始,大道循环,千年一瞬,大地金黄,凝聚而化为一堆粮食的精华。酒水,凝结在这一坛酒水当中。无论走得多远,一壶米酒总能轻易地唤醒那缕思乡的情结。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始终在都在这一滴酒里,那一处世界里的安放,那是故土熟悉的味道和气息。

所以,总能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散发出家的味道。仿佛只需一滴,就能轻易引领一个游子的灵魂回归故里。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故乡很大,大得一眼望不到边,大得万步走不到头。但故乡其实很小,小得只是一滴思乡的酒。

客家的娘酒啊,在远离故乡的日子,你就是我们心中那抹温暖的慰藉,就像临走母亲的叮咛,父亲手中那一杯送行酒,刻骨铭心。在远行丰腴的生命里,流淌的血液中,让我们慢慢啜饮,慢慢品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