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国彪的头像

汪国彪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4/20
分享

梅子塘与文南词

离别四月有余,这次又来到青山乡,倍感亲切,故地、故人、故情,都兼而有之。随着县作协的大巴车稳稳地停靠在乡政府的大院内,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去年在此驻点扶贫工作了七个月,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往事历历在目,这其中让我忘不了的是曾联系过的中村村、双河村、梅塘村。好在作协采风团的日程安排中就有梅塘村的文南词,这让我激动不已。

我知道,梅塘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比如“李庄”的由来,比如村名曾叫过“梅子塘”等等。“李庄”是梅塘村的一个村庄,村民都自称“界田李氏”后裔,这个“界田李氏”大有来头,据《界田李氏族谱》介绍,“吾李氏宗派,系唐王室之后裔。世祖李祥,宣宗之孙也,为避黄巢之乱,易名李京。其时,披荆棘,历险阻,抵尧州,转歙县,而后安居浮梁。娶刺史之女,生三子。”“幼子德鸿,承业浮梁界田。其后移居沙陇(鄱阳)、莲塘(鄱阳)、松山(都昌),类皆界田李氏之分派也。吾廿一世祖添一公自松山复迁梅塘(老梅塘),嗣后传至廿八世邦臣公,其子春雷公(廿九世)于万历间携三子迁陇田(新梅塘)。”由此可见,“李庄”是大唐王室血脉,根基不凡,有文化传承。又如何叫上“梅子塘”村呢?这与一位传奇人物有关。据说老梅塘的河对岸有个汪阁村,明朝年间有一汪氏老人在衙府供职。由于他的品德高尚,精通玄学,当地人都称他“汪阁老”。阁老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那时身边有个姓梅的护卫,他有四个儿子。阁老一直很关爱他们。叫他们学字、做人。梅氏父子也很敬重阁老,他们想:现在阁老还乡,以后就很难见到他老人家了。于是在阁老还乡的那天,梅护卫就和他的四个儿子一同送阁老回家。当他们一行走到老梅塘一棵老梅子树下时,阁老看了看这棵梅子树,又抬眼望了望李庄村,再看了看身边的梅家父子,好久没啃声。梅护卫正想,难道阁老是要告诉我,这个村庄有我梅氏家人?他正要询问阁老,只见阁老感叹一声:“梅子树、梅塘,可惜呀!如果在这棵树旁再添上五口象梅花花瓣一样的小塘,不就能更好映忖梅塘这个物华天宝的地方吗?”李氏家人听到后,舆论开来,一边派人找汪阁老问明情况,一边从当地请来一位风水先生看吉。待完工后,就在梅子塘的旁边砌了道墙,墙上用黑漆写上“梅子塘村”四个大字。可是后来,在政府一次给当地登记造册时,政府的工作人员把“梅子塘村”写成“梅塘村”。从此以后就被改为“梅塘村”了。数年后,梅塘的李氏家族,人丁兴旺,功名连连,甚至出现了康熙、雍正年间“梅塘六担鼎(一门六进士)”。为扩大李氏家族的地盘和影响,李氏第二十九世、梅塘第九世的李春雷,借他新婚之际从梅塘分迁新的住址,也就名正言顺地称之为新梅塘。原来的梅塘就叫老梅塘了。

“梅子塘”的“李庄”如此不凡,外界传说是传奇,其内在因果是必然。族谱家训是祖辈的“最高指示”,基因中又有皇家血液在流淌,“崇文、尚武、齐天下”成为后辈的追求与向往,至今走进“界田李氏祠堂”就能醒目的看到“界田梅塘李氏功名榜”,记载有五湖四海高等学府里深造的学子们,谁能料想旧时的“梅塘六担鼎”现象不会再现呢?

这就为“文南词”的出现植下肥沃的土壤。1795年(乾隆六十年)刊出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收有“弹簧调”和“南词弹簧调”,即是文南词主要声腔之一。1850年前后,宿松、黄梅等地出现了灯歌、灯舞,后来演变成灯戏,灯戏是文南词戏曲的最初雏型,文南词就是在这种曲艺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渐渐唱响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流传甚广。清朝末年至德县仰家桥秀才谢敬仁在《南乡诗草·省亲偶见》(南乡即现在的东至县青山乡)中有诗道:“翁操四胡桂树下,姝弄渔鼓唱‘思嫁’。妇孺入迷文南词,月落西山不归家”。此诗记叙了当时文南词的演出形式,伴奏乐器以及观众喜闻乐见的程度。民国36年(1947),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为生。在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目《苏文表借衣》。1957年,文南词改编的《抛球舞》,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节目创作奖及优秀演出奖,同年3月又被选送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1958 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过《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20世纪60年代文南词开始从乡村走出来。1965年冬,复兴文化站高荣义曾将文南词商调式花腔配上新词,编成小节目《县委书记下队来》,在地、县汇演,广受称赞。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创作的小戏《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音乐奖和表演奖,并号称剧种为“文南词”。

来青山乡蹲点扶贫工作之前我对文南词了解和关心甚少,总觉得它和黄梅戏差不多的样子,其实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3类。“文词正板”旋律质朴、流畅,宜于叙事抒情;“文词慢板”曲调委婉,表现情绪比正板平稳,常用于悲剧。它源于乡土,贴近民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丰厚的底蕴和优美的旋律,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还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就不奇怪了,流传一隅的文南词能早早的根植于梅塘村且开花结果近百年,这与梅塘“李庄”人没有关系?这与“李庄”文化情节没有关系?这与浓缩在基因血液里的宫庭文化有无关系?这与“李庄”人的世世代代精神追求有无关系?

我想答案是有的,就在我们采风团走进“界田李氏祠堂”的时候;就在“界田李氏”为我们呈现出一台精彩的《白蛇传》里“游湖联姻”文南词唱段的时候;就在年轻的市级文南词非遗传承人李冬娥牵头十九位老中轻演艺人员自发义务的为艺术坚守的时候……只不过现在在“梅子塘”热爱文南词的不只是“李庄”的后人,还有中村村的朋广生、胡兰梅、李正华、陆木成等为代表的,这其中的朋广生、陆木成还是我帮扶过的脱贫户,是他们一批人共同的艺术爱好和精神传承让戏曲“活化石”生命力更强更恒远,让戏曲的百花园里更加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尽展芳华。

告别“梅子塘”时候,一位老艺人拉着我的手说“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才让文南词赋于新的生命活力。我老了,还愿意做一个文南词传承的志愿者,让更多喜爱文南词的观众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这就是文南词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文南词唱响青山的沃土。

愿文南词深恋“梅子塘”,愿文南词永远与青山同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