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应京城影视制片人冯永利导演的邀请,县作协副秘书长、尧舜文学会会长汪冯青组织前往铜都铜陵,这儿有永利先生的安徽永利祥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大家带着满身的“桂”气来到公司的影视大厅,欣赏永利先生的新作《勾魂剑》,曲折离奇又别具一格的情节,让众人在短暂地沉思后悄悄竖起大姆指。
结识冯永利先生应该是2007年左右,那时他在家乡一个叫汪坡长畈的地方拍摄《大饼的莎士比亚》电影,小小的山乡来了拍电影的队伍一时轰动不小。我接受当地政府的指派做好影视拍摄期间的安保工作与制片人兼导演的永利先生相识。因我当年就是尧舜文学会会员,他感激我的积极工作赞助出版了一期尧舜文学会会刊《大历山》报,当然该报的当期头条就是宣传《大饼的莎士比亚》电影作品,在东至县引起很大的反响。
冯永利先生是安徽省东至县张溪镇塔里冯村人,出于对家乡的挚爱选择回乡拍部电影,那部电影后来在国际国内获得多个奖项。家乡张溪旧称古晋阳县,它位于烟波浩渺国际湿地升金湖之滨,佛教名山舜耕地大历山脚下,通江达海的黄湓河之畔。原先这里是片湖滩,古代一位山西张姓商人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在此设立码头船运,经营商贸开店做生意,故名张家滩。境内黄湓河横贯东西,注入升金湖,通长江,旧时为池州、饶州、九江三府交通要道,宋代建有驿站,清代东流、至德境内设官道4条,其中东池(东流经长安、兰桥、唐田至贵池)、景池(景德镇至池州)2条都从张溪经过,是水陆交通的交汇处,山里山货、匹花,下江的丝绸、水货,是徽商重要集运地。后来这儿涌现如清朝恩科解元冯云露、八品修职郎徐堃,原北师大教授章树桢,近代知名学者、1920年与周恩来总理同渡法国留学归来生物教授章韫胎及章心绰等杰出人物。出生地塔石冯村的历史也一鸣惊人,据《史记》载,当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以“孝”“德”名闻天下,《尚书》中有:“德自舜明。”《史记》又载:“舜二十孝闻天下”,“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生于诸冯,据考,“诸冯”即为塔里冯,距历山(又名舜耕山)东北10华里处。尧过尧渡河,行留驾湾,三上历山,访贤禅让帝位。可见冯永利先生就出生在这英雄豪杰之地。
走进永利先生的办公室很是气派,最气派的我想还是公司的作品和他个人所获得的诸多荣誉。今年五十出头的他,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现任北京永利祥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徽永利祥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任总经理。是京城影视制片人、出品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执行会长。代表作品《大饼的莎士比亚》、《天堂的礼物》、《拳来拳往》等。作为独立制片人、出品人,至今已出品得各类影片50多部,先后参加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影集团海外推广中心组织赴美国好莱坞、日本东京国际数字电影节、德国科隆电影节交流访问活动,多部被选为建国六十周年北京展映影片,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比如影片《大饼的莎士比亚》2009年入围日本东京国际数字电影节、2010年入围德国科隆电影节、建国六十周年大庆被选为北京放映展映影片、2012年荣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反映文化改制后的电影《阳光舞台》获2015海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电影节优秀故事片奖,著名表演艺术家牛犇老师也因参演该片荣获2015海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电影《超萌宝贝》获2015海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2017年获安徽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
自古英雄不问来路。1989年初出茅庐的冯永利凭木工手艺进京打拼创业,靠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992年招进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道具、美术设计制作等工作。从此其艺术才华一发而不可收,继尔从事影视制片、拍摄工作,又到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美术设计本科专业深造,终于成为京城影视圈内卓有成效的独立制片人。回想往事,他总是想起小时候关爱他的校长,创业路上北影厂的恩师、著名影星李连杰、李连萍姐弟真诚帮助,天王巨星刘德华热情鼓励:“坚持下去,你一定能成”。他把刘德华的赠言当作人生座右铭,他把家乡父母希望当作人生梦想。他勤劳朴实,能吃苦,不怕吃亏,不贪心,心气高、有后劲,崇义向善的优秀品德,是桑梓之地哺育的结果,是徽商行走江湖的人生准则,是东至儿女在外创业打拼成功之根本。近些年他还兼任家乡池州市影视家协会主席,总想着为家乡做些实事,宣传带富家乡,回馈桑梓故里。
成功的路上一定有情商做伴。家乡一众文人的到来,让冯永利先生高兴了一晚上,其夫人告诉我们,昨天就早早的订好宴席,等待高朋“桂”友,家乡人的“桂”气让他兴奋。中午席罢,他就准备好车辆带领前往大通古镇影视基地参观。这里曾是民国首镇,1876年,帝国主义列强的一纸《中英烟台条约》,夺取了中国长江航行权和内地传教权,大通港区被迫对外开埠。大通古镇,被推到了长江流域及安徽皖中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对外开放"实验区"的风口浪尖。大通港区是天然良港,开埠后西方医学、西方教育、西方金融等比较先进理念被引入大通,医院、学校、电厂、邮政、电报等近代工业文明的成果率先在大通安家。与同时期内陆地区传统的中医、私塾、手工作坊、帆船运输等对比,宛如隔世。古镇的一切现保持旧貌完好,埠面生意还是繁荣,念念在兹的永利先生希望家乡东流的千年古镇也要有如此气魄,为子孙后代留下回望的“镜头”。走在大通古镇上,心灵仿佛在与昨日对话;鞋跟与街面麻石块的敲击声,恰如和百年古镇的芳华在调情,那古朴素雅的扮姿是摄人心魄的,带走一两件旧时物件纪念成为不约而同的行动。
告别永利先生已是深夜,他深情的执手友人,款款而谈,今后他将把更多镜头定格在故土的和美乡村,家乡的一草一木,记录他们喜怒哀乐,乡党的人间烟火,多出好作品,力争出精品。
作为家乡友人,一定会紧盯央视电影频道,期待与冯永利先生新作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