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前香的头像

赵前香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26
分享

阿掖山卧佛寺,我心中的圣地(散文)

    “叠嶂矗霄真如画,天成景色即蓬瀛”便是阿掖山的由来和写照。阿掖山,一个位于黄海边,被一只翱翔的大雁托起的山峦,峰峦叠嶂,苍松翠柏,绿意盎然,终年云雾缭绕的地方。曾经难于从巴掌大的地理课本里找到,或者早已忘记于那张花花绿绿的地图上了,而在多年以后的某日,随着一声佛号传来,你的名字便深印在我的脑海。

你位于“雄鸡”版图的颈胸部,像是一只展翅欲飞,冲向黄海的大雁,抑或更像是一只起航的战鹰(山东的版图),带着“卧佛”出海巡航,为保家卫国行驶使命和职责呢,面临黄海的波澜壮阔,威严而坚毅。或许正是这海水的滋养,让山上的青松翠柏,常年苍翠欲滴,葱茏茂盛,松涛涌动,碧浪翻腾,与黄海山水相映,碧海连天,相得益彰,美不胜收。阵阵松香沁人心脾,令人浮想联翩。

山上,除了茂密的松树,还有各种植物的陪衬与点缀,一年四季,山坡上蒿草青青,随风摇曳;野菊花、蒲公英、旱莲草、仙鹤草、白头翁、野百合等名贵药材漫山遍野,争奇斗艳,芬芳四溢。置身其中,好不夺人眼球,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春季,松树抽芽,褐色的嫩芽插在绿色松枝间,犹如一根根蜡烛插于绿色香坛内,燃旺烛火,映亮人们拜佛通途。

而林中无数的灰喜鹊、大山雀、杜鹃、猫头鹰、黄金雀等森林卫士忠实的保护着这片绿色的海洋。如果说森林密布,绿草成茵,繁花似锦,这花、草、树增添了阿掖山的幽深与宁静,那么成群的鸟雀与如织的游人,则让这幽深与宁静多了一份灵性与生气。是山的醇厚凝聚了佛的磁力,而佛的慈悲与厚德容纳了山的万物。

阿掖山主峰南侧的笔山,山石嶙峋,奇石众多,令人啧啧称奇。那引颈长鸣、笑傲东海的“骆驼石”,逼真得让你目瞪口呆,惊讶不已,你会直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真是人们无法想象。那巨柱笔挺之石,就如一支巨笔写完人世烟尘,书尽历史沧桑,伫立休憩于此。如果说这笔山的石头令你称奇,那么鳌头山的飞来石,更是令你无法相信。

鳌头山位于阿掖山南侧,由于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为兵家抢占信号之宝地。爬山的疲累还在喘息中呈现,“看!那山巅匍卧的巨石多像一只龟啊!”突然身边的游客尖叫起来,众人定睛一看,果然神似!这是从东海飞来的一只千年神龟,趴卧在此观世间风云变幻,护佑一方水土安宁么?望着它,我不禁遐想起来。

老爷顶其石“巍峨峭拔,绂绕如椅望”,在这里观日出,是绝佳之地,千万不能错过。立在这阿掖山主峰顶,向东可观日出扶桑,飘渺三岛(即前三岛),南视“秦山(海州湾内的岛屿)海市”等佳景,令人叹绝。立此夜眺,北望日照港十万吨级码头如龙卧波;南望岚山港灯火辉煌,灿若繁星;远望连云港巨轮穿梭,灯火通明,一山观三港,唯有此处最妙。

其次还有北侧陈僧炼丹的“仙人洞”,西南山腰常年水流不断的“水帘洞”,令你遐想不已,仿佛看到闭目修炼的陈僧盘腿打坐于此,无他无我,无尘无念,如莲静待花开。那常年不止的水流,是僧道的神水么?带着疑惑,我们还是再往前走,去两个关键的地方——观云院和卧佛院解开谜团吧。

观云院,也称上寺,位于阿掖山主峰东侧,建于公元1264年,后毁于战火,只留下那些残存的断碑向世人诉说着曾经无情的战火烽烟,徒留一地叹息与遗憾。在残存的点滴模糊遗迹里,似乎看到了当年战火纷飞,厮杀激烈,横尸山野的场面。他们只顾私欲占有而致对方于死地,却全然不顾这是心灵的净土,不顾佛的旨意而肆意妄为,大开杀戒,蹂躏苍生。而在这残亘败壁中遍生的金银花,在春夏之交,小小的浅黄色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和着各种山花,绚丽而烂漫多姿,让你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天然大花园。闻着满院的花香,似乎又掩盖了当年的残虐,让充满遗憾和落寞的心情稍许缓减。这是佛的慈悲在原谅曾经帝王将相的争斗与贪欲,原谅凡尘的一切罪孽么?

卧佛院,也称下寺,位于阿掖山峰北侧山下,唐代兴建,距今约1100多年,几经损毁,于清康熙年间重建,后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尽管历经数次劫难,竟然香雾缭绕,佛缘不断。在帝王相争的朝代,佛也抵挡不了人们的私欲与贪嗔之心。惟有那两株千年银杏树,不畏强弩,直直地、坚韧地屹立于此,不卑不亢,不挪不移,见证着历数朝代的风云变幻。千年立于此,莫非也站成了佛?它们阅尽人间冷暖,看淡世事繁华后的淡定自若,心无旁骛、默默站立的姿态,多么虔诚,多么怡然宁静啊!在我心中,已然就是两尊千年的活佛了。

来到卧佛院的正门前方,此时,临近正午,天空高远,蔚蓝一片,朵朵白云驻留在禅院的上空,金色的阳光洒落在卧佛禅院的庙堂,多么温暖祥和的天色!祥云吉兆,这不正是“佛光普照”么?心中顿生喜悦,明朗开化,与佛法喜同在!

望着眼前巍峨雄伟的庙宇,香火升腾,放眼山下薄雾缭绕,似真似幻,似梦似仙。突然,一股檀香扑鼻而来,沁入心扉,我知道这是大殿那尊“卧佛”在召唤我。说起这尊佛像,也是经历了九曲十八弯,抑或如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般的曲折啊!这化缘被截和十八年后昭雪的故事,又回荡在脑海。

传说寺院长老为修卧佛金身,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带徒南下化缘,经过数年艰辛游历,终于各化得沉香木和檀香木,准备通过水路运回日照岚山码头,用于修建阿掖山卧佛寺。却不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被那个安东卫的泼皮无赖苏京知道了,以自己的权势强取豪夺,以“他也要在安东修建卧佛寺”为由,派人强行扣押了沉香木和檀香木。尽管长老据理力争,然而终归民争不过官,只好作罢,带着徒弟悻悻回到阿掖山下寺。长老因此一病不起。

有一天长老突然召集众徒吩咐,说自己的心愿未了,死不瞑目。嘱咐众徒,在十八年后一定将此事了断,并猛咬下自己的左手中指让徒弟们好好保存,到时作为打官司的铁证依据。看到因疼痛昏死过去的师父,徒弟们痛哭呼唤,问及师父何时回归,师父醒转,喃喃告诉众徒们:“十八年后,当你们听得寺内钟鼓齐鸣,便是我回来之时。”

恰值十八年满日这天,县里来的一名童姓新县令,听说下寺是修建于元代的古刹,便带了众衙役前去进香祭拜。当童县令刚迈进寺院大门,寺内的钟鼓却不击自鸣。这是冥冥中注定,更是佛的慈悲与愿力所致,师父轮回转世而来。众徒在苦等十八年后终于重新听到寺内钟鼓自鸣,知是师父归来,欣喜地齐出门跪拜叩迎:“恭迎师父回归。”并在童县令了解事情原委过程中,以“断指”应证。最后在童知县的主持和亲审下,冤案得以昭雪,寺院众和尚拿回了沉香木和檀香木,请了当时天下最有名、技艺高强的工匠雕刻,用沉香为头,檀香为身,雕成一尊香玉满堂的金身卧佛。依师父遗言嘱托,在童知县的协助下,拆除岚山西头的寺院,而重新建起了下寺卧佛院,即今天的“卧佛寺”,并将金身佛像供放于此。这个故事让我泪流满面,佛的慈悲与愿力,是任何力量所不能抗衡的。因为佛是慈悲的神,佛是胸怀天下苍生的大爱之神,佛是正义之神,视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佛,就是我们众生之神。

观云院和卧佛院,也是让阿掖山出名的主要原因吧?抑或他们本就是两个相互依存的孪生兄弟,没有阿掖山,或许卧佛寺即不存在;而没有卧佛寺,阿掖山也只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沉睡于此无人问津的哑山而已。山的固,林的幽,鸟的鸣,水的清,与卧佛寺更加构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和谐统一,更衬托了佛的慈悲与仁厚。阿掖山因佛而灵、因佛而名;卧佛寺依山而存,因山更显其雄浑、阔远与恒久。

随着声声木鱼入耳,杂念消除,我拾级而上,步入大殿,心一步步向佛靠近。看着那尊右手撑头,左手轻置左臀部,侧右躺卧于莲台之上的佛像,微睁双眼,恬淡安宁,慈眉善目的体态表情,不禁双手合十,虔诚祭拜。

跪拜佛前,凝神静心,凝视那双慈悲的慧眼,愿接受佛主端详与灵魂洗礼。经筒轮转中,洗却心中的凡尘杂念,修岁月轮回。在木鱼的敲击声中,我闭目许愿:今生来世,愿把心皈依这块静谧的土地!——阿掖山卧佛寺,这方心灵的圣地。

                                                                                                      2017.9.19.收笔于成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