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晓的头像

赵晓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03
分享

藏在文字里的浪漫

藏在文字里的浪漫

电子产品使人们的生活便捷高效。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文字,从原来的散发的笔墨香变成了光标闪动后的标准字体。如今,在手机上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生活,也是我的主要记录方式。

不过,我依旧喜欢怀念用签字笔在纸张上写下一撇一捺的时光。现在,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会拿起手边的笔与本子,在一笔一划中徜徉,享受思绪飘飞的当下,沉醉于扑鼻而来的笔墨香。

小学,与之结缘

五年级时,我转到了镇上的小学。面对全新的环境,我满眼新奇,丝毫未感到不适应。但在得知需要住校,一周只能回家一次的时候,恐惧瞬间涌上心头。我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胳膊不放,任凭周围人怎么哄,都没能让我把手撒开。

妈妈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粉色的小本子,“晓晓,之前我们一直每天见面,你也总会把学校的事情说给我听。现在,我俩要五天之后才能见了,你把自己每天想说的话写到这个本子上,攒到了我们见面的时候,变成个大大的惊喜送我好吗?这样,我每天都在无数的期待中度过。”

“那你看了之后要给我回应!”我仰着头看着妈妈。

“好,一定的。这是我俩的约定。”

听着妈妈的话,看着那精致的本子,我慢慢松开了手。

自此,那本专属于我和妈妈的日记本就在一周一次、一来一回中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重,直到初中毕业。

高中,与之相知

初中毕业后,我顺利进入一中。高一上学期,还未分科的我,在九大科目的围攻下,逐渐丢掉了日记,整日奔波于读、背、做、讲、练之间。所幸,付出得到了回报,成绩排名并不难看,各科老师也总会给予我灿烂的笑容以表夸赞。

然而,分科说来就来。新年伊始,我来到了新的班级,见到了新的面孔,一切似乎回到了起点。熟悉中夹杂着陌生,陌生中又带有些许熟悉。

这一次,我高估了自己的适应能力。班内的高压,令我措手不及;摸底考的失误,让我不禁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同学间的争吵,打破了我对友情的认识……一系列的变化撕扯着我的情绪,冲击着我的生活,我迫切地想要找到属于我的排解方式,散心、发呆、聊天等等轮番上阵,却始终治标不治本。

一次偶然机会,收到来自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一封时隔几年的回信。我恍然间记起那是前些年赶上募捐,身在远处的我捐了一些文具、书籍和衣物,夹在其间的还有一封写给他们的信与自己的零花钱。看着眼前稚嫩的笔迹,真诚的话语,内心百感交集。

从那时起,我养成了写信的习惯。校园文具店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转一转,买上一沓信纸、几支笔。高中三年,收信人从同学、朋友、老师到爸爸妈妈、姐姐,与自己。其中,写给自己是最多的。生活中、学习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被我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放进那个专属于自己的的信箱。在一次次写信、寄信的过程中,我内心的嘈杂声慢慢消失了,只剩下一汪清泉汩汩流淌。

2013年,我踏进了大学校园。大家人手一部手机,从QQ到微信,以笔写字似乎慢慢被人们遗忘了,只有在上课做笔记、考试时,散发着笔墨香的文字才会出现在视野中。那一刻,我看着手中的本子,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

每逢朋友同学生日,我会在书信中送上自己的祝福;每隔一段时间,我会为自己写上一封信,或为分享,或为鼓励安慰。自此,书信成了我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文字成了我们之间的连接。

随心而动,与之相伴

大三下,准备考研。在三点一线的生活里,学习、背书、刷题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慢慢地,写信变成了随笔。累了、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在本子上随心所欲地写一点东西;看到好的文章时,就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想法;有了新的思考时,就拿起笔记录下来。几年过去了,备考期间的艰辛早已淡忘,只有那提笔而起,写下各种思绪的喜悦,我记忆犹新,常忆常念。

从实习到参加工作,我一直在中学任教,变成了一个职业教书人、读书人。在与学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火花,每每此时,我都会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拿起笔赶紧在手边的本上写下,生怕一不小心遗漏了什么。待到闲暇时,静静地把它们整理出来。

慢慢地,随笔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大到社会热点,小到日常感悟。在一笔一划、思绪飞扬的过程中,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溢满心头。

那是令我沉迷的佳肴,是最丰富的精神食粮。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神奇的符号,那里,有作者的音容笑貌,有经典流芳,有记忆的味道,有思维的快乐。

如今,作为一名教书匠,写字已经完全融入到我的生活中。虽然用电脑手机打字越来越便捷,用得也越来越多。但我依然怀念那些用纸笔书写出的带有墨香的字句,也会尽可能地延续着自己的这份偏好。因为,我的记忆,我的情感,我的理想,我的心路历程,我心之所言言之所寄,在笔墨里,在文字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