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植心斋的头像

植心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30
分享

升腾在氤氲茶香里的情思

茶香氤氲中,一枚小小茶叶,经过代代传承、弘扬和创新,不仅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同时却在不断为人类文明作着贡献。在茶的国度,60年岁月品过茶的种类与数量可能很多很多,对于茶的味道,尽管口味不同,但其轻苦漫舌却最终化香为甘的滋味却大致相同。


DSC_0637副本.jpg

曾几何时,茶,成为了生活中的伴侣,我记不清了。可能是缘于参加工作后每年夏天单位送的福利茶吧,那时晚上夜班每到十点多十一时,就困的眼皮打架了,于是乎一杯浓茶下肚,朦胧睡意似乎一扫而光。也许从那时起茶就伴随着我了。

第一次得知素三知古树普洱和她的主人是在探望友人的病房里,她是已故友人的女儿。友人曾经是我的采访对象也是我的忘年交令我敬重的老大哥,系以养蜂而享誉陇上天水,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省市县采访报道过先进事迹的知名人士——原清水县养蜂协会会长李全健先生。令我万没想到的是与自己女儿同龄的她,大学毕业后,为了追求爱情竟远嫁云南茶乡,从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其父病逝的噩耗传来,我以一阙《诉衷情令》寄托哀思:“送君长别望虚空,穆穆亦虔恭。效谋善学姜岐,率众脱贫穷。民赞颂,共悲恫,怨天公。今朝祭日,还忆曾经。怎再相逢。”时,始得知其怀孕数月因妊娠反应的她为不能向父亲送别而伤心。想起曾在其父生前允诺为李萍写点文字之事,特专程前往云南茶乡探望,于是就有了关于茶的文字。

从甘肃天水一路火车,飞机,汽车几经辗转来到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朝山西镇时,时间已过去了三天,下面这张图片就是大朝山西镇的优美风光。素三知古树普洱的主人就居住在这经年云雾缭绕如世外桃源般的大山上。见到这位为了爱情远嫁茶乡,远离亲人异地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一位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李萍时,她正在来往于每天的采茶制茶售茶的各个环节。

很难想象到她是怎样在这交通还不算太便利的茶乡,是怎样克服语言不通和远离家人的孤独寂寞以及为能早日脱贫致富而奔忙的。谈到与丈夫李子能的相识她说:他是我在上大二时跟宿舍的学姐去苏州乐轩厂当寒假工时认识的。那是我觉得一生中美好又短暂又特殊的45天恋爱时光,被他的纯朴健康阳光性格打动。这段日子里我们相遇相识相知走到一起,后来工期结束,我回到了学校继续在天水师院学习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并开始异地恋和各自的生活。后来和他交往的事被家人发现,他们坚决反对,距离太远、学历太低……

子能的父母也不同意,觉得我是大学生家庭又好,过后会离开他儿子最后伤到他。况且当地风俗,我俩都姓李,同姓的人不让在一起。我们是同时得罪双方的父母。他的父母不了解我,我的父母也不喜欢他。那时候就是越是被所有人反对看不起被误解,就越想证明自己的真心。现在想想父母也是为自己好,自己太不成熟、太叛逆。后来身体原因,我从学校休学一年,和他一起去了云南,开始我想象中的山水竹楼阿哥阿妹山歌舞蹈采茶的生活。可现实是生活不是电影,不是剧本,不是小说,很多选择只能有一次。到云南两个世界的生活差异,觉得校园生活还是最美好的。惊心动魄且美好的爱情褪去后,生活终归要恢复到平静中来。冷静之后,每天会是一种对不起父母的自责和对家乡生活饮食的想念,方言的差异,第一次体会到孤立、孤单与孤独。

当近日我市书法家夏保生兄长数次书法再创作了我写给李萍的这首小令时,再一次感受着她远离城市的喧嚣,去往山野中采茶,制茶、售茶,与茶朝夕相伴,没有眼前的苟且,只有诗和远方的执着。于是就有了《如梦令•赠李萍》的词作:“千里临沧探访,雨雾云深伫望。山路崎岖长,致富脱贫敢创,真棒,真棒,远嫁茶乡传唱。”谈起采茶、制茶和售茶,李萍说道:茶里人生,只要用心感受,幸福就会永远存在。人生处处皆有风景,高山流水有意境之美,瀑布急流有听觉之美,朝霞满天有视觉之美。只要心态安宁、平定,处处皆是幸福。

刚到云南,真的感觉起步艰难。那时朋友也少,就是家里老人开心,无偿的帮忙带孩子。我就开始在大朝山成立素三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跑素三知注册商标,办理各种证件,租了一层楼作为茶室的品茶和休息区。结交各个从勐海,昆明,临沧,北京,上海,湖南,广州的茶厂收毛料的老板,真是走出去才有大舞台。我开始学习源源不断的茶叶知识和制作工艺。自己在茶山源头的好处是:自己寨子里的人,很好沟通。也都是亲戚,他们可以按你的要求来帮你采茶,茶叶鲜叶的品质过关。驻守茶山,春天的茶叶就是春天的,因为春天的雨水少,日晒时间上,又因为冬天一个季节的时间不长新叶,所以春茶鲜叶的内涵物质丰富,最为耐泡,可以泡15泡还有茶香味。再就是,我把云南的茶室开在十字路口,很多春天上山买茶的老板,可以在我那里泡每个山头的茶样。我可以喝到很多山头茶叶的不同味道,一山藏一味,听不同的老板交流茶叶的口感,哪个山的好喝,和他们一起上山去看炒茶师傅的工艺和手法。最让我感动的是,我曾见过我们云县博超茶厂的老板,在跟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学炒茶,而这个老板其实是已经50多岁的人。他自己从17岁就开始学习炒茶了。我问他,为什么你炒了那么多年茶叶,还在跟一个17岁的小伙子学习炒茶呢?他告诉我,茶叶的加工工艺每年都在变化,他是来学这个小伙的茶叶中的一股花香味的。说起这事,又有一个勐海的老板说,他见过一个做茶做到80岁高龄的老先生,做茶做了一辈子,让他写一本关于茶叶的书籍,那个老者说,茶叶没有书籍,茶叶的书籍永远都在研究中……的确是这样,春天,夏天,秋天的鲜叶做的茶叶口感不同,不同山上的茶叶炒茶师傅的技术不同,做的茶叶口感也不同。云南有那么多的茶树,每一棵茶树的鲜味做的茶叶也不同。冲泡的水温,克数,不同的茶艺师,品茶人的心情不同,你喝到的茶叶口感也不同……同样都是一片鲜味,加工工艺不同,可以做成六大茶类,所以,茶叶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有人说,忙碌奔波于生活之中的我们,想要过上“向往的生活”太过于奢侈,因此才有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处世之道。以茶为媒。茶作为一种国人独有的喜爱饮品,以自己独有的特性,延续着茶文化和茶用途的发展。茶在我国历史悠久,追溯到起源,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我国盛产茶叶,茶之为饮,始于神农,因周鲁公而闻名。形成于汉魏,兴起于唐代。鼎盛于宋朝。成熟于明清。茶叶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由于马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茶马互市”历来是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间贸易交往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及至宋朝明代,官方明文规定“茶法”和“马政”,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我国第一次设立的茶马司是在1074年(宋熙宁七年)的秦州(今天水)茶马司。至今,在麦积山石窟东崖26窟左壁留有宋元祐党人开熙河路大将王韶上奏:“西人所嗜者惟茶,当以马至边贸易,因置茶马司”的刻画。因此,古秦州历来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地。

有了茶,品过茶,探寻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当然少不了要赋茶,咏茶。于是就有了《临江仙•品素三知老树茶》的词作: 老树团茶飘逸韵,朝山尽显芳姿,叶芽从不怨春迟,品来清梦好,唯有素三知。嫩蕊贻芳新手制,晓窗松月留诗。壶杯涤俗亦清奇。味回甘处,茶罢久盈卮。 

也就有了采茶现场真切体验和身临其境的抓拍及感悟。《满庭芳•拍云南采茶女有感》:珠露春浓,云乡时暖,碧山嘉木枝下。绣裙众女,竹篓半肩挂。脚架轻移小步,手敏捷,头芽盈把。天然美,无需装饰,欢靥助挥写。时光匆促短,喧笑间,此处乡乐抛洒。憩间论婚嫁。桑谷同话。绿野无声岁月,曾经叹,赠遗红帕。桃源内,清欢尽享,何有世间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看到她将对天水故乡的热爱化为了浓浓深情,一次次将天水人文景观融进了中国茶文化,融进了古树普洱团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不仅是思念天水故乡,难离天水故土的体现,同时也包含和寄托了许许多多在异地他乡创业拼搏的游子不忘家乡的缱绻深情。按李萍的话就是“做一个感恩的人,每个人,自己的根永远是自己的牵挂!家乡富裕日子好过了,经济好了,基础设施才会更好。”

活在当下,让忙碌的自己放慢生活节奏之余,在阳光明媚的住所,抛却生活中的烦忧,点燃一盘袅袅熏香,让一壶清茗为伴,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理想的环境与氛围。在诗意并惬意的悠闲中,品味生活的苦涩与甘甜,感受茶香氤氲的快感岂不快哉?又何乐而不为呐?


 茶乡短短两天的时间虽然很短,在时光的年轮里也不过一瞬间。但这一瞬间却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回忆。我坚信,在这片具有着天然资源的茶乡,为脱贫脱困而奔波的李萍,在地方政府及村委会的帮扶下一定会很快走出困境,走向富裕的。茶乡归来,也就有了《最高楼• 茶乡归来品茶赋 》:茶山好,梦里寄相思。今又睹芳姿。朝山西镇方成别,沏来香茗意神驰。望荧屏,遥相忆,素三知。色透亮、芽头劳自采,味高古、银毫舒远籁,且休问,几多痴。红尘作伴无尘虑,两壶普洱醉忘时。寂书斋,飘逸韵,尽成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