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耀的头像

周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27
分享

雅俗共赏话诗词

诗词无论雅俗,只要是好的,都在诗史上有价值地位。历来受欢迎的雅俗共赏诗词,往往以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表达人世间的真情至理,语近情遥,沁人心脾,痴憨寓讽,拙朴藏秀。大家手笔,雅俗随意,无所不能,亦无避忌。文人应有“雅俗兼收,巧拙并蓄,控纵自如的恢宏气度”。

攀登诗词高峰,作者需要耐力和才智,沿途领略万象风光,并非易事,何况跻身绝顶,涉猎精品,一览诗界瑶池仙境夺宝摘珠呢?“难中难者莫过诗”,诗说真话表现真相难,包括诗歌艺术的难度和高度。除了李白那样天才杰出、天马行空的诗人,唐诗人多为“苦吟型”,白居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荀鹤“典尽客衣三尺雪,炼就诗句一头霜”。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可谓呕心呖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摹仿古人,潜心精品,立足高雅,值得称赞。如果诗作意象陈旧、匠心独运、雕琢失真、朦胧极盛、晦涩难懂、莫名其妙,就会让读者云里雾里大失所望。

李白《古风》中道:“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希望以清真自然的诗风,拯救诗坛的花艳,力倡古之风雅,以“床前明月光”之类通俗的语言,表达人世间的真情。《岁寒堂诗话》中说杜甫“遇奇则奇,遇俗则俗”。当代作者应当注意:精雅的诗作,避免走向怪癖晦涩难解;通俗的诗作,须俗中有真趣余味,意深言浅,思苦言甘。雅的作品,走向极端,是为僻涩,作者有意求奇,用字精奇,句意压缩,推移时代,显得古雅。《诗经·国风》当时的口耳相传之作,后需加注。陶渊明的诗平淡不求雕琢,后世加注才能理解。俗的作品,文字宽松,语句通畅,但绝不是大白话。根据题材,表现主题,律诗雅致,绝句稍俗。诗雅词俗,后词雅曲俗,在后小说通俗而诗词曲都显得典雅,但不必排斥一方而强调另一方,两者以对立的统一,推动着历代的诗作变化发展。

丹纳《艺术哲学》中说:“艺术就有这样一个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群众。”近代诗人江浞诗的显著特点是语言浅俗,《小湖以诗见问答一首》诗中说:“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后人有情亦被感,我情那不传千春。君诗恐是情不深,真气隔塞劳苦吟。何如学我作浅语,一使老妪皆知音。读上句时下句晓,读到全篇全了了。却仍百读不生厌,使人难学方见宝。此种诗以人合天,天机到得写一篇。”能得天机,以“浅语”道至情,自是诗人们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雅俗共赏读集句,崇敬诗人有高才。集句诗是用古人现成的诗句,摘取按意组拼作诗,其实是很难的,水平低的人是断不能集句的。只有实际作过集句诗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集句之难。郭沫若先生说:“作诗难,集句尤难,集句而至于运用自然,吻合事物者难之又难。盖诗者心声也,心所欲言,笔即随之,尚患其难工,况以古人成句发己之所欲乎!”所以张中行先生谈集句诗时说,集句使人想到的,“不是偷巧,而是博学和慧心。”赏赵鼎新先生的集句诗:“空令岁月易蹉跎,孤鸟寒风入赋歌。独坐黄昏谁是伴,古槐疏冷夕阳多。”这是集唐人诗句而成,运用自然,毫无滞碍,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丝毫看不出拼凑的痕迹。网上出现集句诗,有人讽刺挖苦打击谩骂作者是抄袭剽窃古人的诗,这显然是不对的,是缺乏知识的表现,应博览群书提高文化水平,尊敬诗人。

兼容并蓄,雅俗共赏,“双百”方针,始终坚持。对诗词学术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见仁见智,难以定论的问题,应采取争鸣少批驳、存异不强同、包容不排斥的态度,一句话要兼容并蓄。这是诗歌创作的客观要求,是诗歌繁荣发展的金科玉律。在没有得出科学结论之前,不论有多高的名望,多大的权威,其见解都只能是一家之言。打着权威旗号,采取一锤定音,排斥打击他人,解决争鸣问题,不仅是粗暴的、野蛮的,同时也是无知的、反科学的。坚持“双百”方针,创造有利于诗词发展的环境氛围,提倡以平等的态度、商榷的方式、探讨交流问题,和谐相处,共创辉煌。

中华诗词之所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不断地吸纳、汲取、借鉴、收储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艺术营养,雅俗并进。只有这样,才会有拓展、有繁荣、有提高、有突破、有创新。这是诗歌发展的唯一出路。土壤存在于基层,源泉来自于生活。只有深深的植根汲养于此,才能获得诗词创作的灵感,开拓新的境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鸿篇佳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